文化建設應該以文化的方式進行作文

歸根結底,文化強國的“強”字應該是指人強,智慧強,學問知識強、想象力創造力強、成果強、著作強、發明發現強,強了才能夠長久地矗立於人類的生活與精神領域中,不但現在強、不但現在大繁榮大發展,而且經得住歷史的考驗、時間的考驗。

反過來就是說,發展建設文化不能夠急於求成,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大呼隆,不能變成政績工程,更不能吹吹打打圖個聲勢。

筆者非常贊同王蒙的這個觀點。文化說到底是一種滋潤人心靈、涵養人精神、塑造人性格、影響人行爲的形而上的東西。可以說,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方、每個家庭、甚至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理念,其思想、其行爲都受着文化的支配和制約。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都應該是思想的建設、是靈魂的建設、是藝術的建設。它當然離不開文化產品,當然需要發展平臺、需要建設載體。但是,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放在塑造人、淨化人、昇華人、娛樂人身上。因此,文化建設就應該有文化節的味道。比方說,多開展一些有益身心的讀書、歌詠活動;多舉辦一些藝術講座、藝術表演活動;多進行一些禮儀培訓、民俗傳承活動;多鼓勵一些文藝創作、文物保護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羣衆的文化需求得到解決滿足;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使公衆的靈魂得到撫慰;使整個社會道德情操得到昇華;使文化大家得到孕育。

而現在很多地方正在進行的文化建設,根本沒有文化節的味道,與真正的文化是南轅北轍。一說要加強文化建設、一提要發展文化事業,就想到徵地建房子、建豪華大劇院、建文化產業園;就想到要甩包袱、卸負擔,就對文化單位、藝術團體改制、斷奶,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並且把gdp作爲文化事業發展的主要考覈依據。物質的味道很濃,根本就沒有考慮如何生產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生產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探索更多更好的活動形式,以滿足羣衆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結果是許多地方豪華大劇院建起來了,文化產業園辦起來了,文化單位都改制了,藝術團體都斷奶了。但是,真正的文化產品、藝術精品卻越來越少了。而那些豪華的大劇院因爲觀衆廖廖,變得門可羅雀,管理、維護還成了財政的負擔。那些宏大的文化產業園,生產出的產品與文化完全不沾邊,也只有gdp增長的意義。

說到底,出現這樣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爲一些地方、一些官員政績意識在作怪,把建設文化變成了建設功利化。覺得那樣抓文化建設在政績上不直觀,在gdp上難顯示,而且還浪費時間、耗費錢財。對自己的升遷、對財政的貢獻都沒有實際意義。而大興土木,建企業、上項目、辦產業則是又顯政績,又出效益的大好事,所以樂此不疲。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官員根本就沒有釐清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係,沒有真正認識文化的本質屬性。在他們的心目中,一談建設就是物質的、就是實在的、就是利潤率,文化建設也是如此。總想着有房子、有項目、有產業纔是實實在在的,纔是看得見、摸得着的。而那些形而上的、虛化的文化好象就是虛無縹緲的,建得再好也是海市蜃樓。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倉廩實、衣食足是物質,而這禮節、這榮辱則就是文化。任何時候物質當然是第一性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保證。所以,首先是要發展物質生產,以滿足人民羣衆的生活需要。但是,僅有物質生產是不可能讓人們生活更美好,讓社會更和諧。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必須要有禮節、知榮辱。這就必須要抓文化建設。

筆者認爲:爲了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讓我們的國家更興旺,文化建設就應該以文化的方式進行。國就應該一方面大力發展物質生產,大把大把地掙錢,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設上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錢。就應該象王蒙說的那樣:“應該關心我們的文化陣容,關心我們的文化專家,關心我們的文化高端態勢,關心我們的著述的含金量,準確地評價我們的文化商品的創意品質,關心我們的知識分子的專業水準,關心我們的文化評估的公信力與可靠性,關心我們的文化成果的真實的與恆久的文化價值”。用文化的理念來建設文化,切忌急功近利,切忌搞政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