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通用3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通用34篇)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一個節日,而在這一天,差不多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個大大的裹蒸糉,而在我的家鄉,最興的就是自己包的裹蒸糉了。

一個清晨,霧還未消散,眼前的一切都是朦朧的。而符裏的人們已經開始忙活了,每一戶人家都擡出一個差不多一個大人身高的大鐵鍋,而我們這些小孩子,望着這麼個大鐵鍋,都張大着嘴,發出 哇 的一聲,而過了幾年這樣的端午節,我們也就不驚奇了。

大人們在屋裏忙裏忙外的,廚房的竈放着幾個大圓盆,都是一些紅豆和糯米之類的。開始包裹蒸糉了,大人們把些冬也先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把紅豆、糯米等放在底下,中間再放一塊甘香可口的豬肉,表面再鋪多一層糯米就已經完成了一半,而最後呢,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那就是包紮這些可愛的金字塔壯的裹蒸糉了,如果扎得不好,那麼在煮的時候,裹蒸糉就會散掉,走失了裏面的精華,那就不好吃了,大人們拿出一條草繩,緊緊地捆綁着裹蒸糉,在最後,也要再緊緊地打上一個死結。

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接下來就是煮裹蒸糉了,大家都提着一桶桶的水,往剛剛的大鐵鍋倒,而我們這些小孩,也都來幫忙,提着小一點的桶,很快,大鐵鍋就已經裝了一半水了,開始往裏面剛裹蒸糉,每個人都從屋裏拿出一張小木凳,在大鐵鍋面前,這一刻,是最爲溫馨的,這一蒸,即使十多小時,而且不時要往鍋裏倒水,以免幹水,大家在鐵鍋前有說有笑的,火光中滿是大家歡樂的笑聲,等待着這些裹蒸糉的我們,或許享受的即使這一刻,這一個過程,而不時成果。

裹蒸糉蒸好了,一拉開大鐵鍋的蓋,那種香味真是無法言語,從村頭飄到村尾,整條村都是裹蒸淙的香味,大家迫不急地吃着自己的勞動成果,這種美味是外面買來的裹蒸糉吃不到的。

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過端午節了,真懷念啊!真想再過一次。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

要說起習俗,就要說起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爲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也就是說他的祭日。於“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糉子了。

糉子又稱“角黍”,是爲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明的美食。

端午節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裏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爲什麼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糉繩洗乾淨,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糉葉光滑的面朝裏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後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後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於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說起端午節,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號,有一支隊伍奪冠後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爲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並不完全爲的是輸贏,而是爲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精神延續下去。

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爲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將家中打掃乾淨,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爲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着艾草菖蒲,爲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爲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下去,並創造出新未來!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3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爲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的。

許是因爲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糉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麪包成三角形,裏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糉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爲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爲家鄉的人以麪食爲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裏,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爲鴨蛋貴,一般家裏養有鴨子的人家纔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爲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裏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後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划着漿,隨着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着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纔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乾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後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峯出發。

那一次,最後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徵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爲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着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5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風俗,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端午節起源於浙江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5月初五以周進度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民俗。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在東湖,九點鐘開始了賽龍舟的活動,參賽選手們個個蓄勢待發,躍躍欲試。

“呼”槍聲響了,現場鑼鼓齊鳴,彩旗招展,喊聲震天,熱鬧非凡,每條船上有二十個人,每條船上的人衣服統一,紅色衣服是紅隊,黃色衣服是黃隊,藍包衣服是藍隊,綠色……

我最用的是藍隊,藍色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顏色,龍頭也別有風趣,只見威風凜凜的龍頭上,眼睛的黑眼圈成了紅眼圈,眼珠直勾勾地看着前方,眼睫毛像一個王冠在眼上,由黃色,藍色,白色組成。鼻樑是青色和藍色,鼻子是亮閃言的銀色,龍鬚是光滑的兩個彈簧,兩個彈簧上都有一個藍色的球,四顆虎牙在嘴上,每一顆看起來尖銳無比,還有兩顆獠牙在嘴角,嘴巴里含着一顆圓的像夜明珠的銀色珠子,龍角像天空一樣藍,像月亮一樣彎。

回到比賽,藍隊的隊長奮力擊鼓,彷彿每一棒都要把鼓擊破一般,"咚~咚~咚~"伴隨着每一聲鼓點,船上的船員們動作整齊一,濺起一來的水花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船員們滿不在乎,只顧着理頭划船藍船的速度越來越快,慢慢逼近前面的綠隊快了,快了,越來越快了,離綠隊還有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終於和綠隊並排在一起了,兩隊的鼓聲更快了,四周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兩隊船們奮力划槳,終於藍隊反超市綠隊,排第四名,觀衆們都爲自己看好的隊吶喊助威,“加油,加油”霎時間鼓聲和觀衆加油聲響成一片熱熱鬧鬧,現場比菜場吵一百倍。

最終黃隊第一,紅隊第二,藍隊第三,我看好的藍隊是季軍,我覺得,賽龍舟要有團結、拼搏、向上的精神,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家鄉風俗——賽龍舟。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裏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着包成各式各樣的糉子和好吃的鹹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糉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牀去把已成熟的糉葉泡在水盆裏,約莫一個小時後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糉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糉葉擦洗好後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淨淨,然後放在水裏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後,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後,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鹼,加了鹼之後,米酒變黃了,再用糉葉包起來。現在可不是這麼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糉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後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糉子裏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糉子的味道就變得與衆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糉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嚐嚐糉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戶人家的糉子燜好後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爲什麼要吃糉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着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後,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後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蹟,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屍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爲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着大米丟在江河裏,從此,它就被稱爲“糉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糉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7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糉子,桌上擺的、街上賣的、人們談的,幾乎都是糉子。

糉子,似乎就是端午節的象徵。

端午節吃糉子,是有來由的,有這樣一個典故——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曆上屬“端午”之日,爲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糉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糉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糉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糉葉,將其刮毛、洗淨,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糉餡,主要是以米爲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後,纔是包糉子,左手託着糉葉,將糉葉按45度角對摺成漏斗狀,右手舀糉餡導入糉葉捲成的漏斗裏,再將糉葉捲起來包裹住糉餡,完全密封並裹緊,然後用繩子捆緊,糉子就包好了。

糉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糉子是最讓人難熬的,糉子在蒸的時候最香,糉葉的清新味、糉餡的米香豆香環繞着肉香,直鑽你心裏去,讓人心癢癢的,光是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糉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看。只聽一聲巨響,一條條龍舟箭似的飛射出去,一個個糉子皮齊刷刷地被剝開,選手全神貫注地盯着前方飛快划船,臺下觀衆聚精會神地看着比賽——1號舟往前衝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糉子;2號選手超越了對手,大人們鬆了口氣也停下來吃糉子,接着觀察落後的3號舟,小朋友乘機也吃一塊……舟衝,吃糉;舟停,吃糉;一口一個糉子,就在這驚心動魄的不經意間吃了個精光。

端午節,真有趣。充滿了民族特色,瀰漫着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8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想到端午節。一年中有我喜歡的熱熱鬧鬧春節,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張燈結綵的元宵節,但我還是最喜歡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糉子。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糉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糉子就沒影兒了。

在我的家裏頭,每個人都會包糉子。媽媽告訴我:“燁,長大了,要學會包糉子哩!來,我來教你包餃子。”我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場買包糉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場了。去市場買糉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乾淨,然後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糉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糉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媽媽對我說。我想想,這不是很簡單嗎?便開始動手了。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媽媽親切地對我說。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可是還是做不好。沒辦法,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走過來手把手的叫我,一個還算像樣的糉子在我手上誕生了。

我終於吃上自己包的糉子啦!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耶,我終於會包糉子啦!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9

端午已近,艾草的幽香在遠山上繚繞着,然後不停地跟着風兒飄啊飄,飄綠了家家戶戶,在六月的史冊中悠悠着一首端陽的詩篇。

印象中的端午節,在流蘇般的綠絲中穿梭。

那些從峭壁上垂下來的綠色絲線是奶奶裹糉子用的“寶貝”,通常是前一天去擷來的,只需放入清水裏洗一洗即可,到煮糉子的時候,那細細的綠絲所蘊含的清香便透着那層層的筍葉,滲進去、滲進去。是的,奶奶裹糉子用的糉葉是那種帶着點毛的棕黑色花紋的筍葉,那是不知什麼時候拾來存着的,雖已經卷成了一幅幅畫卷般,卻仍透着勞動藝術的芬芳。洗筍葉用的是老屋掘了好幾十年的井水,井邊放着一個因滲進太多水而變得十分沉重的木桶,可以清楚地看到把手已有些泛黃,而桶壁卻是早已生了點點青苔的。有陽光的時候,井壁上便有了些許大小不一的白色光斑,它們是太陽的縮影,更像是挖井人眼中那充滿希冀的神色。

記憶中的端午節,在沾滿了糯米粒的嘴角邊流淌。

我喜歡左手拿着一個破了頭的鹹鴨蛋,右手拿着一個剛拆了紅線的豆糉;更愛把一支筷子戳進一個稻香四溢的米糉4角中的一個,然後將其餘3個角輕輕咬去。剛煮熟的糉子是要一串串掛在竹竿上晾涼的。於是乎,纔不一會兒,那些冒着熱氣的糉子就將它的清香繚繞了整個堂前。待晾涼後,取下幾串來,配上幾個圓溜溜的鹹鴨蛋放進竹籃子裏便挨個送糉子去了。這時候,也同樣會有人將香噴噴的糉子送到我們家門口的。而奶奶卻是很少收下的,兩大鍋的糉子剩得只夠家人吃一兩個便足矣。本以爲是奶奶深知鄰里嗜愛糉子,故多多的送,而今才明瞭,奶奶送出去的不僅僅是糉子,更是糉子裏那些看不見的卻散發着濃郁香味的東西。那些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都在那個端午,化作一朵朵花兒般美麗的笑靨,卻只嘆那人兒喲,滄桑已然嵌滿了面頰。

多想再吃一次那裹滿香甜的糉子喲。我聳聳鼻尖,深深地嗅,確乎又嗅到了空氣中艾草的幽香,那香味飄啊飄,飄進了我心中那座小屋,在六月的史冊中悠悠着一首端午的詩篇。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0

在我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爲熱鬧了。聞着糉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時光,感覺那麼近,彷彿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端午吃糉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端午前一天,媽媽就把糉子包好,放在大水盆裏備着。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她的樣子,左手拿着糉葉彎過來,做成圓錐形,然後右手向漏斗裏放米,把米壓緊抹平後把棕葉反饋過來蓋好,握住後再用絲線捆緊繫好,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記住纏繞的絲線千萬不能鬆散,否則煮糉子的時候就容易散開了。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花生、紅豆、大棗、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媽媽喜歡在米里摻紅棗以圖吉利,據說,小孩子吃棗糉多,將來讀書就會早中狀元,我還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後來狀元倒沒有中上,學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還算靈驗吧!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嘴饞呢!

家裏人在煮糉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糉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糉鍋裏的煮雞蛋夏天不生瘡;把糉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喲!我最喜歡看得就是賽龍舟的情形,幾十個水手都手拿着槳,用盡全身的用手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勢氣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規律的鼓點兒。“加油,加油!”,場邊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地加油聲、吶喊聲、助威聲,使水手們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多麼壯觀、激烈,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是端午節傳統的象徵。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1

端午,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麼很特別的風俗的,也是那幾樣,吃糉子,插艾草,和家裏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一個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是,在端午那天每個孩子手上都要帶上五色的繩子——五色縷。

五色縷,說的通俗些,就是用五種色彩明豔的絲線編成的繩子。在端午那天系在手腕上,有着避免災禍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然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到底是從那一輩傳下來的了,彷彿是自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摘下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還一定要在有活水的地方。那時的我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也就不甚在意。

直到有一次,那繩子的質量實在是太差,花花綠綠的顏色都印在了手腕上,就像一個會活動的調色盤。洗來洗去的讓我就的分外的煩,乾脆就找了個沒人的時候,解了下來,扔在了垃圾箱裏。

就在我以爲平安無事,可以解除警報的時候,它敗露了——我的外婆發現了。她將我拉到客廳裏狠狠教訓了一頓,那神態彷彿是我犯下了什麼十惡不赦、不可饒恕的罪過。瞬間,一種“都是我的錯”的感覺油然而生。最後,外婆又編了一條五色縷小心翼翼的給我戴在了手腕上。並一再囑咐,一定要等到下雨天再解下來,平時是萬萬不能解下的!

後來我才知道,在下雨天將五色縷在下雨天解下扔到活水河裏,有帶一身的病痛和災難帶走的含義。繩子順流而下,災難也會隨波而逝,在今後的一年裏就會過的幸福安康。

現在,我和外婆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時,媽媽也會挑五條顏色鮮亮的繩子編成五色縷,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的編法,只是隨便撮一撮,應應景,在過節時討個好兆頭罷了。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2

一年中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節、春節、七夕節,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通過吃糉子、賽龍舟、做香包等活動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端午節,我們家都會自己包糉子來吃。去年端午節的時候,我看到媽媽在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我覺得很新奇,於是便向媽媽要求,教我怎麼包糉子。

我和媽媽先一起把包糉子用的箬葉用清水洗乾淨,再準備好做餡料需要用到的紅棗、花生和糯米。準備工作完成後,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我拿起一片箬葉,在媽媽的指導下,把箬葉圍起來,做成一個小口袋一樣的形狀。緊接着,我用勺子從旁邊的盆中舀出一勺泡好的糯米,放在箬葉裏,又在糯米上放上幾顆紅棗和花生。而後,我又加入一勺糯米,用手壓緊,並學着媽媽的樣子努力地包出糉子的四個棱角。包糉子真的是個技術活,在包的過程中,我不是漏出了糯米,就是做不出棱角,好不容易做好了,但我做的糉子卻像個“大肚子將軍”,整個身子都是圓乎乎的,沒有棱角。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漸漸地掌握了包糉子的訣竅,包出的糉子一個比一個成功。

包好後就開始上鍋蒸了,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當我聞到從鍋中飄來的陣陣香氣,總想揭開鍋蓋看看熟了沒有。終於可以開始品嚐了,我拿起一個糉子,剝去糉葉,粘上甜甜的白糖,一口咬下去,覺得好吃極了。

去年的端午節,我跟媽媽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了自己的勞動果實,感覺快樂極了。今年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端午節還能和去年一樣,和媽媽一起包糉子,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3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我的家鄉唐山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着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我最喜歡端午節。我以後要學習屈原,一定要做一個能爲祖國做貢獻的人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

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

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着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4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每當聽到這首《端午》,自然想到香飄萬里的人間美味——糉子。

糉子,一個神奇的美食;一個獨特的美食;一個富有傳奇故事的美食。

以竹葉或河塘嫩蘆爲皮,糯米爲餡,植物爲味,蒸熟後脫去那墨綠的外衣,露出白玉般肌膚的“棕子小姐”,遠遠就能聞見陣陣清香,沁人心脾,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因楚國滅亡,投江自盡。百姓爲了江中魚蝦不食屈原屍首,向江中投放食物,引開魚蝦,後來就有了糉子的出現。

糉子不僅有白玉糯米糉,還有紅棗白玉糉。在糉子里加入紅棗,叫棗糉,諧音"早中",喻意學子金榜題名。這色味俱佳的糉子,寓意無窮,隱藏着人們的勤勞與智慧!我愛這個神奇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不僅在糉子,還隱藏在植物中。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門頭都要掛艾葉。據說端午這一天,百草皆是藥,艾葉更是可以去百毒,治百病,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小孩洗藥浴,便可以“百毒不侵”。

洗藥浴,那清新的草藥香伴隨着深褐色的水面,本以爲會十分舒適,所以就“一蹦三尺高”地跳進去。但下去才發現這湯的味兒可真大,簡直“銷魂”,原來“欲要練就金剛身,必經皮內苦”。這複雜的滋味,讓端午的味道別具一格,我愛這個獨特的味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端午就是一個以味道爲載體,寄託人們對家的愛,對民族的愛,對家國的愛。糉子包的是乾坤與大地,包的是中華民族魂,還有永不褪色的習俗。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5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同學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哪個節日嗎?對啦!那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指農曆五月初五,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歷史故事呢!戰國時代,楚國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受冤,抱着石頭自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都紛紛划船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老百姓拿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的屍體免遭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中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傳統節日中可以算是很隆重的。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掛香包,划龍舟和掛艾蒿等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全家都會到外婆家過。外婆都會包許多香噴噴的糯米糉子,糉子裏面放一大塊肥肥的大豬肉或甜蜜蜜的大棗就會更加香甜可口,耐人回味。吃完香噴噴的糉子後,外公就會拿些雄黃酒蘸在我們小孩子的額頭上和頭頂上。聽外公說,這樣夏天的時候就不會被蚊子叮咬了。

現在,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它是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發揚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6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必須會想到端午節。今日,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向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日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能夠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糉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爲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必須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7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

這一天又到了端午節,充滿糉香飄逸。傳說在端午節這天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節飛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爲屈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凝聚這老祖先的智慧的結晶。故鄉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小孩子的手臂上要寄上午五彩線,帶上漂亮的香包,額頭上畫雄黃酒畫一個王字可以祛五毒。

今年夏天我去奶奶家過端午節,看見奶奶正在包糉子。包糉子是很講究的,需要碧綠碧綠的新鮮的竹葉,散發着淡淡的竹香,聞起來很好聞;“相思豆紅豆、甜甜的紅棗、浸泡在水裏的潔白的糯米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我看着奶奶,輕車熟路的包着糉子。這時奶奶挽起袖子,把一張張糉葉捲成圓錐形,錐底鋪滿糯米,並且放一些甜甜的紅棗紅豆等等,並在上面再鋪一些糯米。然後熟練地用白線把它包裹成一個一“枕頭娃娃似的。我迫不及待地從奶奶手中拿起工具,嘗試着包糉子,由起初的包的不熟練到後來的完美。當糉子在蒸籠上蒸熟的時候,我拿起來吃的那一瞬間滿口的香甜和對屈原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故鄉我們,吃完糉子還要去看賽龍舟。來到湖畔,看到湖中都是龍舟,隊員們個個都在摩拳擦掌,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直線裁判一聲令下,這些龍舟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快的衝出去。隊員們穿着紅白相間的衣服個個士氣昂然。他們頭上還帶着白手巾,上面寫着奮鬥,奮鬥,再奮鬥。在湖邊的人們的加油聲和緊密的鼓點聲中,隊員們個個你追我敢的,都要衝向終點獲得勝利。

故鄉的端午真精彩啊!我還想再過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8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在我們家鄉還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端午”,因爲它是陰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我更願意把它叫做“糉子節”,因爲在這幾天,我都可以吃到美味香甜的大糉子。不僅如此,端午節的習俗也很多呢。

在我們家鄉端午節雖比不上春節、中秋那般隆重,但是家家戶戶也是很重視的。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在進入陰曆五月初一這一天,媽媽就把提前買好的紅葫蘆貼在了門口,和窗櫺外面。貼葫蘆也有講究,葫蘆的口要朝上,我就不明白了,問媽媽爲什麼要貼葫蘆,還要這樣去貼。媽媽說:“端午節貼葫蘆,掛葫蘆是爲了趨災避邪保安寧的。”“那爲什麼口朝上呢?”“聽老人們說是爲了把毒蟲,災難全都收起來,讓家家戶戶安寧。”媽媽笑着說。原來如此啊。當然貼葫蘆只是一個開始,因爲到了五月,正是蚊蟲開始活躍的'時候了,家裏的老人們,也愛把剪好的葫蘆縫在小孩的衣服後背上。在肩頭還要縫上一個小布老虎,以求平安。媽媽說我小時候就有這樣的衣服,但是我已經不記得了。初一這一天我們還要吃雞蛋,至於什麼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媽媽這天早晨要煮上一大盆,家裏的每個人都要吃上幾個。到了初五這一天,家家門口都插上艾草,也是驅蚊避邪的。曬乾的艾草還被姥姥做成了小香包送給我,當然這也是保平安的。這一天重頭戲就是吃糉子。媽媽早早的就把米、棗、葉子泡上。泡好後大家就開始包,一個個糉子就在大人們的手中包好了。煮熟的糉子透着葉子的清香,咬一口,米黏黏的,棗甜甜的,真好吃!

我真的很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美好祝福。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19

我一年裏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吃雞蛋麪等。據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

記得去年端午節一早,我剛醒來,就聞到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我連忙起牀一看,原來媽媽已經把糉子煮好了。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香噴噴的糉子,饞得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糉子就沒了影。

吃過早飯,我讓媽媽給我準備了幾個糉子,用一根小棒挑着,吆喝幾個小夥伴,到野外踏青去了。野外的空氣真新鮮啊!夥伴們又唱又跳,玩的真開心。玩累了,坐下來品嚐媽媽們的傑作,你的分我吃一半,我的分你嘗一口,還不時討論糉子的味道,不知不覺中,帶去的糉子被我們全部“消滅”掉。夥伴們帶着一路笑聲回家了。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節。飯菜上齊了,爺爺從櫃子裏拿出一瓶像是藥酒樣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麼。”

最有趣的是吃雞蛋麪,奶奶把煮好的雞蛋麪端到桌上,弟弟用筷子一挑,整筷的送入口中,還沒來得及咬斷,我打趣的說:“你們快看,弟弟像不像小白龍吐須呀?”大人們聽了,都哈哈哈地笑起來。只有弟弟不知是一回什麼事,含着麪條既不咽也不吐,東張張西望望,他的表情讓我們感覺到更可笑了,我們笑得更大聲、更開心了,弟弟也被嚇哭了。我們連忙止住笑,逗弟弟開心,不一會兒,家裏又傳出了爽朗的笑聲。

今年的端午節又要來臨了,我盼着端午節那天的到來。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0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杭州,這裏不僅有婀娜多姿的西湖,還有清秀迷人的西溪。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西溪深潭口兩岸插滿了鮮豔的彩旗,一大早,男女老少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在這裏,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盛會。

西溪河上臥着七八條龍舟,每一條龍舟的顏色和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金色的龍身,白色的龍頭昂然向上,張着大嘴,像個勝利者在歡呼;有的是紅色的龍身,龍頭上長着兩個大大的角,睜着雙眼,猶如真龍在戲水一樣;還有的龍舟渾身插滿了五彩的旗子,一陣微風吹過,像無數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中午時分,“轟隆隆”的禮炮一響,龍舟競賽開始了,兩岸的人們掂着腳,尖着腦袋站在岸邊觀看。只見幾十條龍舟“鱗光閃閃”,氣勢如虹,船碰船地向前駛去,穿着紅背心的船手們隨着有節奏的鼓聲和口令聲使出全身的招數,劃出各種各樣的花樣。兩岸頓時沸騰起來,人們不停地喝彩、鼓勁、加油。鑼鼓聲、歡呼聲、划槳的水聲,譜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

忽然岸邊一聲大叫,有艘金色的龍舟和紅色的龍舟碰撞,金色龍舟上的船手們紛紛掉落水中。瞧!他們落水的動作都這麼生龍活虎。原來,這也是西溪花樣劃舟的一種呢!看着這麼鬧騰的歡呼場面,不禁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上所寫的詩句“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朋友有時間請來我的家鄉杭州玩,到時一定要來看看西溪的美景噢,當然如果是端午節來是最好不過了,這樣既能欣賞西溪迷人的美景,又能親身感受到我們家鄉的龍舟盛會,我想一定能讓你不虛此行。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在西溪不見不散!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1

我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也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但我更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帶我去超市買包糉子的材料,如綠豆、五花肉、糉葉、糯米。買完東西后我們又去了小姑姑家,邀請小姑姑們來我家過端午節。

回到家,媽媽和我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媽媽先洗鍋燒水,把糉葉放到鍋裏煮軟,接着把糯米和綠豆分別放到盆子裏用溫水浸泡半天,把買回來的五花肉切成長條,放盆子里加上調料醃製備用。然後把煮軟的糉葉用冷水清洗乾淨,放漏網裏晾乾。這個時候綠豆和糯米也泡好了,媽媽把糯米清洗乾淨撈出來,晾乾水分,讓我們我們把綠豆皮搓掉,因爲有皮不好吃。在搓綠豆皮的時候,如果搓久了手就會又紅又癢,我才搓了不久就開始抱怨道:“哼!這麼難搓,我不搓了。”小姑姑們就安慰我說:“這麼小的困難你就放棄了,加油,我們一起搓。”經過我們一起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把綠豆皮搓乾淨了。在牀上好這些,媽媽就開始交教我們包糉子。媽媽告訴我們左手拿糉葉,右手拿勺子把糯米挖到糉葉上,再在糯米上蓋上一層綠豆,把五花肉放在綠豆的中間,接着再蓋上一層糯米,用繩子把糉葉困起來。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饞的我們垂涎三尺。

我們問媽媽:“糉子可以吃了嗎?”媽媽說:“小饞貨們,可以了。”聽了這話,我們高興得跳了起來,我挑了一個最大的糉子,把繩子解開,再把糉葉剝開。我看着那黃黃的糯米上有許多綠豆,好像一件黃色帶綠點的小花裙。我咬了一大口,這糯米一點兒也不口,又香又甜,裏面還有我愛吃的肉。

我喜歡端午節,每次都能吃到媽媽和我們一起包的糉子,真是太幸福啦!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2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安順市,家鄉的民族傳統節日有擡汪公、跳花節、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牛王節等傳統節日。

在這些節日裏,我最喜歡的是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屈原是在這一天跳汨羅江而亡的。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因爲家鄉的人們過端午節很熱鬧,家家戶戶要灑掃庭院,掛菖蒲、艾條於門前,而且還有“遊白病”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四處遊走,有的登山,有的逛街,把一年可能染上的疾病全部拋掉,讓百病遠離自己的身體。這是多麼有意思的風俗啊!

在這天,百草都是藥,周邊鄉鎮村寨的農民會把從山上採來的各種草藥帶到城裏,供人們逛街時購買。無論城鄉,端午節採藥購藥都成習俗,人們將適合自己與家人需要的草藥帶回,以治病防病。街道上到處都瀰漫着透人心肺的藥材清香,久久不散。

到了晚上,人們把雄黃和蒜泥、白酒等混合,撒在房前屋後,起到驅蚊蟲、防毒蛇的作用,還用白天帶回的草藥放在熱水裏,讓一家老小痛痛快快泡個熱水澡。據說用草藥洗澡能驅除身體裏的`病毒呢!

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呢!據說屈原投江後,他的魂魄告訴人們,人們給投到江裏給他的食物都被魚兒吃掉了,他沒有得到。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糉葉把米飯包起來,魚兒就吃不到了。而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就一直流傳到今天。我的家鄉的糉子非常有特色,是把糯米、草木灰、板栗、臘肉等原料用荷葉包在一起,形狀像枕頭,有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油而不膩,又好看又好吃。

小朋友們,端午節快要到了,歡迎到我的家鄉來,嚐嚐獨特的糉子吧!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3

很小的時候我就問過爺爺,爲什麼會有個端午節?爺爺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殉國之日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華夏兒女都會用包糉子、賽龍舟等傳統方式懷念他,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端午節就這樣形成了。

離端午節還差兩天,奶奶就早早把帶有濃郁香味的紅花插在門框上,聽說這樣可以驅邪,保全家老少平安。當然還提前包好了每年都離不了的糉子,奶奶包的糉子特別香,只要聞一聞,準叫你口水流個不停。這還不算什麼,最令人難以捨去的是那振奮人心的划龍舟比賽。

今年的龍舟賽熱鬧非凡,攔河大壩建成以後,陵水河更加美麗壯觀了。她已那寬廣的胸懷,擁抱着來自各地的參賽選手和熱情的觀衆。參賽隊以龍王廟、後山廟、東門廟、北關廟爲單位,選出一些年輕力壯的叔叔組成代表隊。看着他們強壯的臂膀上那圓乎乎的肌肉,真叫人羨慕不已!端午節當天,各廟“船老大”老早就帶領着他們的弟子雄赳赳、氣昂昂的來到比賽地點,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很快就佔領了至高點,這樣一來,整個比賽場面盡收眼底。

只聽裁判員一聲槍響,一條條龍舟想離弦的箭般,一齊向目的地劃去。這時候鑼鼓聲、號子聲、吶喊聲和鞭炮聲彙集成了一浪蓋過一浪的歡樂海洋。每個參賽隊都不甘心落後,拉拉隊不停地揮動着五顏六色的旗子,個個喊得臉紅脖子粗。眼看後山隊就要追上來了,北關隊的叔叔們拼得連命都不要似的,快速揮動着船槳,好像出水蛟龍般以驚人的速度向終點衝刺。最後,北關隊還是獲得了第一名。我們是北關廟轄區的居民,當然感到分外自豪。

家鄉的端午節是那麼的令人難忘,從我懂事起,每個端午節都想烙印一樣,永久地留在我的記憶當中。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4

我的家鄉在東北,每逢過節,很少有當地的風俗特點。現在端午即將來臨,讀過汪曾祺所寫的《端午節的鴨蛋》,才發現家鄉里我接觸的風俗特點還真是少得可憐。

在東北,既沒有:貼五毒、放黃煙子一類的風俗習慣,就連賽龍舟都極少見到。在市內,有一條河,河不寬,也不雄偉,只是靜靜的流淌而過。但即使有河,在我的記憶中,也從未有過龍舟比賽。以前,端午節還不休息的時候,總會看到有人上山菜艾蒿。在我們家鄉,不僅有河,還有一座山,一座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山。因爲,聽人說過,這山是連着長白山的,那時,我還不大,感覺這山是又高又大,綿延萬里。

在這裏,僅有的風俗只有菜艾蒿,吃糉子和系五彩線了。有的人還會給孩子買些香包之類的。我家住在山腳下,高高的樓房,可以看到山的一部分。而門前的馬路,則是山上的必經之路。一大清早,就能看到樓下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人,有老人,有青年人,還有一些孩子,但依然是老人居多。路邊上,還有人賣艾蒿,一大把拿在手中,不用走近就能聞到艾蒿特殊的氣味。接着,走出去上學,書包裏放着十來個雞蛋鴨蛋,準備到學校也同學頂的。大家在學校,互相地拿雞蛋鴨蛋頂着,還有人把鵝蛋拿來頂的,只可惜,在路上就碰碎了。頂完了,等中午吃飯時,再拿出來,敲開殼就吃了。晚上回愛時,會發現鄰居的老人幫着在門上插了一把艾蒿,嫩嫩的,缺了少許水分,但依舊清香。

家鄉的端午,雖沒有過多的傳統風俗,但依舊過得有滋有味,開開心心。就象人一生一樣,無須過我的錢財,無須過分的豪華奢迷,也無須過份的錦衣玉食,只要開開心心,健康幸福,還有什麼所求呢?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5

今天是端午節。

人們都忙活起來了。爲了包糉子,有的摘蘆葦葉子,有的準備糯米,還有的去準備花生米、蜜餞和鹹肉等。

只有我一個人閒着沒啥事好幹,跑去河邊玩,老家河邊長着一叢象茭白葉子似的植物,我掐了幾株拿回去給爺爺瞧瞧。爺爺一看,說:“這是昌莆。你知道這種植物有什麼作用嗎?”我說:“這個我在網上查了,昌莆是一種可以驅蟲的植物,在端午節同艾葉放在一起可以驅邪。但我不懂這裏是不是有什麼傳說或故事?”

爺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作的老龍王,經常興風作浪,使天下黎民不得安寧。玉皇大帝聽說以後,龍顏大怒,命魏徵在五月初五午時三分去斬了它。

龍王知道了,嚇壞了。立即趕到李世民宮裏去求情,並答應事成之後,給李世民無數珍寶。李世民滿口答應。

於是,到了五月五日這天午時前唐太宗把魏徵早早請來,讓他陪自己一邊下棋,一邊喝酒。眼看要到時間了,可他又不能在太宗面前暴露天機。由於有心事,下棋都輸了,酒喝多了。結果醉倒在地。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拿着昌莆做的刀,艾葉做的馬鞭,終於按時殺了龍王,爲天下民衆除了一大害。人們爲了紀念他,在端午這天把昌莆和艾葉掛在門前,用來驅邪保平安。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傳統節日的神話傳說。

下午,我們去曲江樓參觀。門前的宣傳欄對端午節作了詳細說明,不過沒有爺爺給我講的這個故事。而它讓我明白了在我的家鄉龍舟比賽已經移到四月去了,是爲了紀念北宋抗金的英雄。成了遠近聞名的溱潼會船節。

在曲江樓聽到服務人員的解說:“現在正是菜籽和麥子收穫的時間,鄉農開心地忙着收穫豐收的喜悅。節日的氣氛不是很濃,平淡祥和的生活是真正的幸福”。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6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糉子了。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後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繫上五彩繩,一個糉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着,汗水無聲的落着,終於,把糉子都做好了。接着就開始煮糉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纔會又香又糯。

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糉,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所以吃棗糉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蔘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糉給考生吃。

屈原,楚國丹陽人,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屈原爲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老百姓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定於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7

今天是端午節了,已經習慣了在早上看新聞的我,早上起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今天新聞節目上的互動話題就是"端午節",主持人也是微笑着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里過端午節時候的事情。

說到端午節,其實自己並不怎麼熟悉,而且我總覺得北方對這種節日好像並不像中秋節那樣隆重,反而是南方比較重視一些,也會舉辦一些活動,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麼說來,這個節日反而是多了一些懷舊的色彩,這麼多的傳統節日中,好像端午節是唯一的一個紀念古人的節日?看來,中國人確實是對古人很是尊重,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吧。

早上,下起了雨,好像今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是有雨,雨水很舒服,儘管沒有帶任何的雨具,想想難得在這種天氣裏感受到這麼清涼的空氣,不禁擡頭深呼吸了幾下,真是舒服,雨天的空氣就是最純淨的,手機上早上收到了朋友發來的祝願,也爲自己的心情上添加了一抹美麗,今天一出門就是這種溫馨,想想一天都是美好的心情吧。印像中,以前是寫過很多關於雨天的文章,很喜歡雨天的感覺,雨水輕輕飄落下來,僅僅打溼了自己的頭髮,反而體會到了一種春風的感覺。

今天在一個朋友的博客中看到了一幅漫畫,雨天中的風景,看到這個時候,第一的印像就是一個安靜的心情,因爲在雨天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欣賞到風景的,雨天中的風景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不僅要去接受這雨水中的朦朧還要接受這雨水中的泥濘,而這些一旦進退到自己的視線中成爲了風景時,就會忘記所有的泥濘,就好像是端午節的糉子一樣,想想,都已經好像聞到了撲面的香味了。

端午節的雨水中,祝願每一個人都溫暖。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8

每年端午節,大街小巷都飄着糉子的清香。今年我媽媽的手藝又長進了,她包的糉子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而是菱形的。糉子的形狀不同,品種也不同,有紅棗餡的,有肉餡的,又豆沙餡的,還有蜜棗餡的。我最愛吃的要屬蜜棗糉了,剝開糉葉,雪白的糯米中夾着一顆圓圓的蜜棗,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說起端五節,那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端午節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傳說是爲了紀念大詩人屈原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的大臣,名叫屈原。他不僅詩詞寫得好,還有相當的謀略;既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頗受楚懷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是,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進讒言使懷王疏遠了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對前途感到絕望,就在農曆五月除五投汨羅江自盡。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捕撈屈原的屍體,可是一無所獲,人們怕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糉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屈原寫了很多不朽詩篇,比如有:《離騷》、《天問》等等。我非常喜歡端午節,因爲這其中寓含着很豐富的意義。

端午節最快樂的要屬我們小朋友了。來到大街上,我們胸口,有個香噴噴的掛件搖來晃去,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織成的,用五顏六色的線繡上了各種祝福的話。香袋形狀各異,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的。我有一個香袋呈“心”字香氣迷人。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29

家鄉的端午節是菖蒲艾草味的。每到五月初五,我們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會掛上菖蒲和艾草,大人們也會把艾草煮水給一家老小喝,還用艾草水給孩子們洗澡,使得記憶裏的端午節,總是一股菖蒲艾草的味道撲面而來。

我的家鄉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這裏植物甚多,連着山水,讓人長在裏面的人都親近着大自然,熟悉的大自然。然而,每到端午時節,也就是五月初五這一天,我們似乎就聞不着其它植物的清香了,撲面而來的都是菖蒲的味道、艾草的味道。到了這一天,大家都會去山上摘許許多多的菖蒲和艾草回來,有的掛在了自家門上,有的幫着掛到了鄰居家門上,還有剩的許多艾草,人們會用來煮水,喝一點,更多的是用來給孩子洗澡。

從小我就是洗着這種艾草水長大的。每到端午時節,我每天都會用上家裏的大木桶洗澡,爸爸媽媽會把艾草煮出來的水給我當做洗澡水。據說洗了這樣的艾草水,小孩子就可以不長痱子了。我不知道我從小不長痱子是不是因爲洗了艾草水的緣故,總之別人夏天裏會長在身上的那密密麻麻的小紅點,從來沒有在我的身上長過,或許這真的可以歸因於端午時節每天都會用艾草水來洗澡吧!

家鄉的端午節,其實也會灑雄黃酒、吃糉子,不過因爲我不喜歡雄黃酒把白素貞變回一條蛇的故事,我也就忽略了雄黃酒這個習俗,至於吃糉子,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是一個愛吃糯米食,腸胃又消化不了糯米食的小孩,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在端午時節不去掛念糉子,不去惦記着別人都可以好好享用的糉子了。

回想下來,家鄉的端午節還是氣味讓我更加難忘,那菖蒲和艾草的味道,讓人聞了舒心。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30

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因爲端午節是中國古代留下的傳統節日,所以每年只有一次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有划龍舟、包棕子、五月草煮雞蛋、灑雄黃等活動。我就跟你說說灑雄黃和包棕子吧!每到端午節的十二點整,我看爺爺都要把白酒和雄黃攪拌起來,再灑在房子的每個角落,因爲許許多多的蟲子怕雄黃,只要一灑雄黃我們什麼蟲子都不怕了。然後把雄黃和白酒倒在了碗裏,把每個小孩子都拉過來,接着把小孩子的頭頂、耳朵、手掌心、肚臍都要擦雄黃,因爲這樣也就不用怕蟲子了。

我不僅要給你們介紹灑雄黃,還要給你們介紹家鄉的包棕子呢!每到端午節的前兩天,我看媽媽就早早地起來,一看,天空上有一層層白濛濛的霧,我想起媽媽昨天對我說過今天早上要去買棕葉、糯米、豬肉、蛋黃、香菇及水草繩。只見媽媽從白濛濛的霧裏出來了,手裏提着一大堆東西我想一定是包棕子的材料。媽媽把棕子放到水中浸泡一天一夜,洗掉棕葉上的灰塵,把糯米放水裏洗三十秒,還藏在糯米里面的水分要晾乾,準備十幾塊像正方形的豬肉,五六個蛋黃,再把二三個香菇切小小的。開始包棕子了,把這些配料放在棕葉裏面,再把糯米放在配料上面,用草繩紮緊,一個四角棕就完成了。家鄉還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雙腳棕等等。聽媽媽說,包棕子和賽龍舟都是因爲紀念詩人屈原,怕屈原的屍體會被江裏的魚吃掉,所以人們爲了紀念屈原纔有了包棕子和賽龍舟這兩項活動。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這就是有趣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31

在我的家鄉——晉江,端午節被稱爲“五月節”。在這一天,人們除了可以觀賞到的精彩紛呈的賽龍舟、風情獨特的“嗦羅連”、激情狂歡的海上潑水之外,還有一項特別有趣的活動,那就是“捉鴨子”。

記得去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中午,棕香還在口中繚繞,我就催着爸爸出門。來到“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畔。橋的兩邊彩旗飄飄,橋上、岸邊站滿了觀衆,橋下還有人開着機排、漁船也佔據有利位置想一睹捉鴨人的風采呢。只見橋上騰空伸出l根10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塗滿黃油,木柱的末端安裝着一隻盛鴨子的小木箱。

在一片喧天的鑼鼓聲中捉鴨比賽開始了。參賽者們排着一個長隊個個赤膊上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第一位勇敢者上場了。他張開雙臂保持身體的平衡,小心翼翼地走過這根伸向河裏的圓木,到了末端,當他用手拍開小木箱的活門的時候,失去了重心,“嘭——”的一聲掉進河裏的同時鴨子也掉進了水裏,可憐的鴨子在驚惶失措中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被當作“戰利品”給捉住了。可接下來的勇士們可就沒這般身手了,還沒等他們走進鴨籠,就一個個撲通撲通下餃子般掉下水了,只得望鴨興嘆。

就在我也看得出有點沮喪的時候,有人乾脆把鴨子直接扔到江裏,剎那間,可熱鬧了,人聲鼎沸,善於泅水的男子漢們一個個赤膊跳下水去,他們拼命向鴨子游去,鴨子似乎覺察到了,拼命的拍打起翅膀,濺得捉鴨人滿臉是水,站在船上或岸上的觀衆大聲呼喊,示意鴨子逃向何處。一時間,鴨子驚慌失措的叫聲,追鴨人的喘息聲,岸邊圍觀家屬的吶喊助威震耳欲聾。

真希望這種鬥智、鬥勇的水上體育活動年年都有啊。終有一天,我也要當一回捉鴨的勇士。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32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聽大人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千百年來,他的詩作和精神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包糉子、賽龍舟、登高等各種方法和風俗來紀念他。

我和父母離開家鄉已經好幾年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的到來,總是讓我不禁回想起家鄉端午的情景。每年大年一過,我期待的就是端午節了。端午快到的前幾天,奶奶早就縫好的香囊戴在我的脖子上,把五顏六色的白梭系在我的手腕上。由於奶奶做工精美,非常好看,我總是把它當成項鍊和手鐲到處炫耀,與大人們比美。爺爺也早就開始忙碌地包起了糉子。家鄉的糉子用蘆葦葉子做皮,糯米、大黃米、紅棗、葡萄乾等做陷,包成三角形狀,然後用水煮。煮糉子時飄出的米香,遠遠的就使我垂涎三尺了,於是便迫不及待地圍着蒸籠轉,纏着爺爺要吃。一口在糉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但我最想吃的還是裏面的棗兒,於是趕緊再咬一口便吃着了,米香中融入了棗兒的甘甜,太好吃了。可我的臉上、鼻子上早已沾滿了米粒,引得家人哈哈大笑。我的家鄉是山區,看不到賽龍舟,最爲熱鬧的要數登山了,據說這天上山可以保健康、保平安呢!一大早,人們便扶老攜幼、三五成羣的往山上涌動,我和爸爸、媽媽夾雜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受着喜悅的氣氛,欣賞着沿路的美景,再吃上一竄糖葫蘆,不知不覺就到了山頂。看着頭頂湛藍的天空、漫山遍野的綠色,還有像長蛇一樣在彎彎曲曲山路上游動着的人羣,真令人陶醉啊!

家鄉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特別是人們積極、樂觀、嚮往美好生活的態度,一直是我努力學習、勇往直前的信心的動力。

我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33

很多節日都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但是我對家鄉端午節的習俗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今年的端午節那天,我和爸爸媽媽去湘湖遊玩。正趕上下孫文華村在舉行端午節活動——糉香情濃,我們也積極地參與了活動。雖然活動還沒開始,但是場地上早已人山人海。

場子中間放着一張大桌子,桌上擺着傳統五黃:黃魚、黃鱔、黃瓜、鹹蛋和雄黃酒。聽爸爸媽媽說吃五黃可以抑制黴運,增強自己的精力。場地兩邊擺着長長的桌子,桌上放着密密麻麻的糉葉、糯米、紅棗。

活動開始了!第一場是包糉子比賽,人們紛紛圍攏過來,爭先恐後地拿起糉葉包了起來。雖然我不怎麼會包,但是看着大家的樣子,也學着包了起來。在我們身旁有好幾個奶奶也在包糉子,她們包得可快了,有的在放糯米,有的在用線把繩子扎牢。她們不僅做法精確,而且動作敏捷,真是太厲害了!包完以後,我們得到了一個香囊包,這個香囊包味道怪怪的,很像艾草的味道。

除了包糉子、吃糉子,更重要的項目就是賽龍舟。走出包糉子大廳,就可以看到湖面上有一條條龍舟飛馳而過,他們敲鑼打鼓,彷彿真的是一條條巨龍在向終點衝刺。岸上的人們也紛紛爲他們加油鼓勁。劃到一半的時候,所有划船手都力氣大增,好好像吃了大力丸似的,又過了幾分鐘,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所有人都用最後一絲力氣在拼命向前劃。100米!50米!20米!5號船突然發力,一下子超過了其它船,獲得了第一名。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因爲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糉子,還讓我感受到各種傳統風俗和豐富多彩的紀念屈原的活動。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 篇34

原本靜謐的家鄉,在端午節到來的這一天,忽然的變得熱鬧了起來。

家鄉里的小車,一輛接着一輛從外面駛了進來,這是在外面工作的人們都回家來過端午節了呢。家鄉里的人對端午節很重視,每年到端午節的時候,都是家鄉里最熱鬧的時間段之一。在端午節的這一天,家鄉里的人會吃糉子,會划龍舟。

家鄉有一條河,端午節的時候,河上是最熱鬧的,並且充滿着歡快。每年端午節這天,河面上就會來上一場熱烈的划龍舟比賽。河兩岸的人們都在爲參賽的划龍舟選手興奮的加油,人們的歡呼、尖叫,還有各種加油全都融合在了一起,這一天裏家鄉的熱鬧是家鄉里許多的人都期待的。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糉子,每戶人家做的糉子的口味都是不同的,而且都很有新意。家鄉里的人來往都很親密,端午時各家做的糉子都還會相互贈送,我們會品嚐到各戶人家做的糉子的口味。家鄉的端午節還是家鄉里的人們相互表達善意的最佳時機呢。

今年的端午節馬上就要來臨了,我的家人們都已經在討論要在今年的端午節裏做什麼糉子好了。是做紅豆的,還是做肉餡的,亦或豆沙的等等,可以供我們選擇的糉子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多到我和我的家人都在糾結着到底做哪種口味的糉子來的好。

並且今年家鄉划龍舟比賽也已經在籌備當中,我鄰居家的一位哥哥就報名參加了這場划龍舟比賽,等到今年端午節到的那一天,我一定會去河邊給他加油,並且我還會拉上我所有的朋友一起來爲他加油。

距離今年的端午節越來越近了,我心裏也越來越激動了起來,我在等待着今年端午節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