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精選27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精選2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精選27篇)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糉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麼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很多習俗都和“五”這個數字有關聯。而且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稱爲長命縷。

端午節的來歷/習俗都很多,說也說不完。其中有一個來歷是這樣的,古代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受到壞人的誣陷,爲了證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羅江而死,主張愛國主義。後來的人們賽龍舟是爲了撈救他,投糉子是爲了讓魚蝦吃飽,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我們柳州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糉子,糉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瞭解端午節了吧。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糉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特別喜歡唱“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

在這個季節裏,最忙碌的要屬媽媽了。她從超市買回來糉葉、糯米還有花生和毛豆,泡到清水裏,等到糉葉更綠了,糯米更白了,花生和紅豆更飽滿了,就開始包糉子了。一片片糉葉在媽媽手裏左折右疊,再用繩子層層纏繞,很神奇地成了一個個精緻的糉子。沒過多大功夫盤子裏便堆起了糉子山。而我就在媽媽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纔能有糉子吃。包好的糉子要煮上半天才能好,等到一打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立即撲鼻而來。

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把艾蒿掛在門上,媽媽說“艾蒿可以驅邪,每到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掛艾蒿,用艾蒿煮雞蛋。”

吃着清香的糉子,美味的雞蛋真是一種享受啊。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後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着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划着漿,隨着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着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纔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乾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後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峯出發。

那一次,最後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於現在的我來說,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徵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爲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着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4

端午節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但老家的人似乎不知道這個節日爲何而來,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會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的。

許是因爲老家地處平原,沒有吃米的習慣,因此糉子並不是端午節的必備吃食,即便是備受寵愛的餃子,也不是主角兒。小時候,農村條件都不太好的時候,端午節的特殊只是體現在早飯上,即糖包子和鹹鴨蛋。糖包子,用發好的白麪包成三角形,裏面放上白砂糖或者紅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這樣,糖包子在平時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顯這是糉子的替代品了,至於爲什麼吃鹹鴨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測,或許是因爲家鄉的人以麪食爲主,不愛吃甜食,而醃的很鹹的鴨蛋剛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對於小孩子的誘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時候甜食並不多,因此最喜歡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裏,等出鍋的時候,糖早已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饞的孩子往往拿起剛出鍋的糖包子就吃,結果可想而知,被糖水燙的直叫。

鹹鴨蛋平時吃的也少,因爲鴨蛋貴,一般家裏養有鴨子的人家纔會經常吃到鹹鴨蛋,若是會過日子的婦人,還會把積攢下來的鹹鴨蛋賣掉。沒有鹹鴨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雞蛋來代替了。

小時候,早飯吃好就是過端午了,因爲午飯又和平時一樣了,能吃的起餃子的人家很少。現在不一樣了,早上的糖包子和鹹鴨蛋越來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餃子到慢慢變成了主要的過節吃食,一到做午飯的時間,家家廚房裏都傳出“篤篤篤”剁餃子餡兒的聲音。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5

要說起習俗,就要說起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

其實在我們江浙地帶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爲國而死卻被投入江中的伍子胥,當時百姓在端午節,也就是說他的祭日。於“江溯濤迎濤神”的賽龍舟。

端午節,大家必吃不可的也就是糉子了。

糉子又稱“角黍”,是爲了魚兒不肯食楚國大夫屈原,所發明的美食。

端午節那天清早,早早的就聽見水在滴滴答答的響,原來是大人們開始淘糯米了,“刷刷刷”屋裏頓時時飄滿了清香,咦,爲什麼還有一股樹葉的香氣呢?喔!原來是蘆葦葉,只見媽媽先將葉子、糯米、糉繩洗乾淨,再用剪刀,剪去中葉小須,將糉葉光滑的面朝裏圈成漏斗,將再放入糯米,最後合起來用繩子給他五花大綁就完成了。然後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個放入蒸籠中。給他來個桑拿浴。

終於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裹上白糖,咬了一口,軟軟糯糯的入口即化,真好吃!

說起端午節,還有人會想到賽龍舟,這是一種競賽,考驗的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力爭第一,只聽見鑼鼓喧天。“一二一二”叫着口號,有一支隊伍奪冠後笑容滿面,每個人都喜笑顏開,因爲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比賽,並不完全爲的是輸贏,而是爲了一種樂趣,一種參與,更重要的是將這種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傳統精神延續下去。

民諺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菖蒲做爲重要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將家中打掃乾淨,將艾葉,菖蒲插在家門前,爲了辟邪祈求吉祥,而現如今,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看見門口擺放着艾草菖蒲,爲端午營造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爲21世紀的建設者的我們應該認清歷史,研究歷史,將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下去,並創造出新未來!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6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風俗,也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端午節起源於浙江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5月初五以周進度的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民俗。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

在武漢東湖,九點鐘開始了賽龍舟的活動,參賽選手們個個蓄勢待發,躍躍欲試。

“呼”槍聲響了,現場鑼鼓齊鳴,彩旗招展,喊聲震天,熱鬧非凡,每條船上有二十個人,每條船上的人衣服統一,紅色衣服是紅隊,黃色衣服是黃隊,藍包衣服是藍隊,綠色……

我最用的是藍隊,藍色不僅是我最喜歡的顏色,龍頭也別有風趣,只見威風凜凜的龍頭上,眼睛的黑眼圈成了紅眼圈,眼珠直勾勾地看着前方,眼睫毛像一個王冠在眼上,由黃色,藍色,白色組成。鼻樑是青色和藍色,鼻子是亮閃言的銀色,龍鬚是光滑的兩個彈簧,兩個彈簧上都有一個藍色的球,四顆虎牙在嘴上,每一顆看起來尖銳無比,還有兩顆獠牙在嘴角,嘴巴里含着一顆圓的像夜明珠的銀色珠子,龍角像天空一樣藍,像月亮一樣彎。

回到比賽,藍隊的隊長奮力擊鼓,彷彿每一棒都要把鼓擊破一般,"咚~咚~咚~"伴隨着每一聲鼓點,船上的船員們動作整齊一,濺起一來的水花晶瑩剔透,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船員們滿不在乎,只顧着理頭划船藍船的速度越來越快,慢慢逼近前面的綠隊快了,快了,越來越快了,離綠隊還有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終於和綠隊並排在一起了,兩隊的鼓聲更快了,四周的吶喊聲此起彼伏,兩隊船們奮力划槳,終於藍隊反超市綠隊,排第四名,觀衆們都爲自己看好的隊吶喊助威,“加油,加油”霎時間鼓聲和觀衆加油聲響成一片熱熱鬧鬧,現場比菜場吵一百倍。

最終黃隊第一,紅隊第二,藍隊第三,我看好的藍隊是季軍,我覺得,賽龍舟要有團結、拼搏、向上的精神,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就是家鄉風俗——賽龍舟。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安徽,在我們老家,過節都是有講究的。端午節這天,家家在院子裏擺上一個桌子,桌子上放着包成各式各樣的糉子和好吃的鹹鴨蛋,這時候,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小孩子了。

我最喜歡吃母親包的糉子了。每個端午節,母親便早早起牀去把已成熟的糉葉泡在水盆裏,約莫一個小時後就來擦洗一遍,擦洗時不能用粗粗的硬物,只用頭軟的布條,以免把糉葉們損傷了或擦破了,把糉葉擦洗好後一一擺放整齊。

端午節用的米是糯米,母親泡糯米只選大粒飽滿的,把它們洗得白白淨淨,然後放在水裏浸泡,過了一個小時後,它們變得肥胖了一些,健壯了一些。做完這些後,母親就開始要加調料了。很小的時候,家鄉里都很窮,所以調料只有單調的鹼,加了鹼之後,米酒變黃了,再用糉葉包起來。現在可不是這麼單調了,現在的材料一年比一年豐富了。開始,家鄉人只在糉子里加入豌豆和紅豆。後來,生活富了起來,家鄉人開始在糉子裏放進一大塊鮮肉,從此,糉子的味道就變得與衆不同起來了。

每當我看到院中人家的糉子在鍋中燜得不住歡叫時,我的口水就會留下來,我迫不及待想嚐嚐糉子的新味道,當然,每戶人家的糉子燜好後第一個就是給小孩子吃的——不管是自己家小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時候的端午節開始,母親就開始給我講爲什麼要吃糉子,原來,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大臣,他是一個詩人,他很愛國,楚國有危難的時候,楚王被俘獲了,他想要和楚國同生死,他來到江邊,面對着滔滔大江作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後,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江河。後來,許多人知道了屈原感人的事蹟,都被感動了,許多漁夫自告奮勇地要去撈屈原的屍體,但一無所獲。從此,人們爲了防止屈原的身體被海里的魚蝦吃掉,就用竹葉包着大米丟在江河裏,從此,它就被稱爲“糉子”。聽了屈原的故事讓我也深受感動,下次我一定好好珍惜糉子,不再亂扔了!

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各種各樣,我都喜歡!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8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着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爲屈原,不是因爲什麼。就因爲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着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這“端午節”有個來歷,傳說從前有一個叫屈原的偉大愛國詩人,因爲反對妥協,主張聯齊抗秦,受到楚國權臣的打擊和陷害,先後遭到杯王和頃襄王的貶謫和放逐。屈原離開郢都以後,沿長江東下,踽踽獨行,顏色憔悴,披着長髮,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不知道爲什麼世界會是這樣黑白混淆,忠奸顛倒,美醜不分。他禁不住內心的憤怒,一面大聲呵斥吟誦,一面提起筆來,洋洋灑灑在石壁上寫下一篇奇絕千古的《天問》。他深知自已無法同現實調和,最後自投於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

當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愛戴屈原,生怕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投下一種用棕葉包米的東西—棕子餵魚,好讓魚不去吃屈原。以後,每年都以此方法來紀念屈原。

今天正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聞到濃濃的棕子清香,於是趕緊洗瀨,急不可待地坐到餐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爲什麼象屈原這樣的忠臣要被放逐,還要遭到壞人的打擊和陷害,那些奸臣爲什麼不會考慮國家會不會被人家吞併掉,總有一天,國家肯定要栽在他們的手裏,還有那個笨大王,怎麼也不知道屈原是個忠臣呢,真是笨。雖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點不影響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後要學習屈原,一定要做一個能爲祖國做貢獻的人。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9

今天是端午節,按照習俗,我和爸爸媽媽回鄉下看望爺爺奶奶。

我坐在車上自言自語:“啊哈,回家又有新鮮糉子吃了!”“你呀,盡知道吃,不知道怎樣做!只有付出勞動纔有收穫,這回你要親自動手學着包幾個糉子。”媽媽拍着我的小腦袋說道。“我的媽呀!”我痛苦地高喊。

來到爺爺奶奶家,我二話沒說就直奔廚房。正如我所料,爺爺奶奶正在包糉子,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裏去了。

開始包糉子了,我先把放置在開水中煮好的蘆葉拿出4片,然後按順序把一張放在另一張的邊上,這樣一個近似三角形就出來了,我將它橫過來,把蘆葉捲成一個圓錐形。接着我用勺子舀了一小勺糯米,小心翼翼地灌進去。我又挑了一塊的肉放入中間,然後倒了點兒米。由於我“心黑”了點兒,趁着爺爺不注意又塞進去一塊肉,然後又倒了點兒糯米把它蓋住,接下來可就把我難住了,該怎麼把糉子“包”好呀?我無奈只好去請教爺爺了。

爺爺見了,微笑着說:“先用剩下的蘆葉把它蓋住,兩邊肯定有縫隙,待會兒米就會從那裏鑽出來了,所以把這兩個角折一折,然後再用一片蘆葉把它包好,用一隻手按住不放,另一隻手拿一根繩子把它綁住,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按照爺爺說的去做,果真包好了。我讓爺爺檢查,他看了看,一下子就豎起了大拇指一一質檢通過。我開心極了!

我們把糉子倒進鍋裏,然後倒上水,直到淹沒了糉子爲止。然後用大火燒半個小時,過了一會兒再用小火燒半小時,新鮮的糉子就出鍋了!我迫不及待也拿起一個,扒開糉葉,輕輕咬上一小口,香噴噴的,可口極了!我一連吃了3個,吃得津津有味的。一旁的媽媽笑我是隻大饞貓。

通過這次親身體驗,我的收穫就是: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纔會有收穫成功的喜悅!我以後一定還會參加更多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體驗更多的生活樂趣!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0

“爸爸,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糉子扔進水裏呢?”爸爸說:“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糉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故鄉的端午節。我們故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1

家鄉的端午節,風俗大致和別處一樣。要包糉子,不知到別處用的什麼做的餡兒,總之我們這兒是用黃米,在裏面夾一顆大棗,吃起來特有味兒。再是醃鴨蛋,用鴨蛋就着糉子吃,那香味溢得滿嘴都是,話說屈原在大江裏吃的就是這個。窗戶上要掛桃木枝兒,門口兒掛上奶奶縫的類似於小人兒的小猴子,小時候看這小猴子既不像人,又不像猴子,而且有很多條尾巴,總覺得是《封神演義》裏的“四不像”。桃木枝兒能保平安,那“四不像”據說能辟邪。端午節前一天晚上用桃木枝的心兒加上蒿子心兒,再撒上各色的花兒和在一起泡着,端午早上睡醒了,就用這流香溢彩“香水”洗臉。

首先,用這奇怪的花花草草洗臉,能驅蟲,農家院子裏有常見的五種毒蟲: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其次,屈原愛花,也愛種花,花兒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屈原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兮。”的名句。如今像屈原所說的飲木蘭流下的露珠,吃菊花落下的花瓣是絕對不可的,所以我們就改用它們泡着洗臉。孩子們用那些花兒洗完之後,小臉很清爽,活蹦亂跳地揮灑着臉上的花香。

端午節早晨醒來,孩子們就會被叫來系綵線,十幾根綁在一起,一天不許摘下,手洗過之後,就會粘在皮膚上,很是難受,但一想到這日五月初五,五毒皆出,就都忍耐着戴了一天。

中午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城裏人多半是從超市裏買了回來吃,那種糉子被凍了,防止壞掉,買回來又要再熱一遍,這樣黏味就淡了,還發粉,去了糉子皮兒就不知道這是糉子了,在奶奶村裏,但凡是會包糉子老人的都是自己包來吃,吃糉子主要吃的是那種香味兒,糉子出鍋後,糉葉的醇香就會滲進黃米中,咬下一大口,再挖一勺醃鴨蛋送進嘴裏,香味兒就會把整個人薰得飄起來。

家鄉的端午,就像蘇軾所說的那樣美,但如果沒有這麼多賞心悅目的習俗與傳統,也就出不來“佳人相見一千年”這般優美的詩詞了。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在這陣陣兒歌聲中,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要問端午節的來歷,可有很多故事呢。就給大家講其中一個吧: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位愛國詩人叫屈原。屈原在楚王的身邊做官。昏庸的楚王總是聽信那些奸臣、小人讒言,不聽屈原的忠言。後來楚王竟把屈原削職流放了。在流放的過程中,屈原看見楚國都城被敵軍佔領,百姓遭殃,慘不忍睹,屈原非常悲憤,於是跳江自殺。人們非常傷心,划船找屈原的屍體,還包糉子給魚蝦吃,希望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屍體。於是,人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就把這一天作爲“端午節”,用包糉子、賽龍舟的形式表達對屈原的緬懷之心。

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呢!包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糉子幾乎是每家每戶過節必不可少的物品,奶奶在包糉子前,總是要先把糉葉泡上很長時間,再煮上一天。裹糉子時是先取三片煮好的糉葉,圍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裏面放些糯米,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不同的餡料,諸如:花生米、紅豆、肉、蜜棗等等。再用棉線捆起來,一個玲瓏可愛的糉子就誕生了。但現在還不能吃,還要把包好的糉子煮上一天,到第二天我們就可以大享美味啦。解開一個熱騰騰的糉子,蒸汽直衝天,而糉子活像個老爺舒服地躺在糉葉裏。糯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金銀剔透,就像一顆顆璀璨的鑽石。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草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顧不上燙,咬了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

在今年的端午節裏,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品嚐了美味的糉子。這真是個快樂且有意義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的習俗是吃糉子、吃涼糕。我愛吃黑白糯米糉子,平時媽媽經常從超市買來給我吃。我們家只有姥姥會包糉子。

端午節這天,我早早就來到姥姥家,一進門,就已經看見姥姥在認真地包糉子了,我趕緊洗了手幫姥姥包糉子。只見姥姥先取了三片糉葉,讓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姥姥的樣子拿了三片葉子想把它捲成圓錐形,可怎麼也卷不好,在姥姥的指導下我卷好了糉葉,然後把糯米放在裏面,最後用糉子葉包緊用繩子捆住,這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見姥姥包的比我好不錯哦 ,心裏想只要認真仔細,一定可以超過姥姥。隨着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包到最後一個時,姥姥笑着直誇我包的好,進步很大。我樂得笑開了花。包完糉子,我和姥姥還一起“拍”了涼糕。涼糕是用蒸熟的江米做的,兩層江米中間鋪着一層紅棗豆沙餡,還撒着白糖,江米上面鋪着一層糉子葉,這樣吃起涼糕時還能聞着散發着糉子葉的清香。

我看着滿桌已經蒸好的糉子和“拍”好的涼糕,我心裏美滋滋的,因爲這是我和姥姥辛苦的勞動成果,吃起來甜滋滋的,甜到心裏。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4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年的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戴五股線,划龍舟,割艾,插艾……

在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爺爺拿着鐮刀去河邊割艾。割完後回來,爺爺就讓爸爸把艾插在門上,說艾能驅蚊子。

端午節早晨,媽媽找來紅、白、黃、黑、綠五種顏色的`線,說是要給我和弟弟綁五股線。媽媽讓我那着這一頭,而她拿着那一頭,往一個方向一個勁兒地搓,我不解得問:“媽媽,爲什麼要這樣搓呢?”媽媽笑着告訴我:“這是上勁的,上完勁之後戴着好看。”“哦”我說。媽媽還告訴我:五股線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仰無行陰陽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能夠驅邪迎吉。

人們在五月初五這天划龍舟,是爲了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古代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之洞庭湖時不見蹤影。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龍舟紀念屈原。接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家鄉的端午令我難忘!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5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省沁陽市,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人都要吃糉子、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插艾葉來紀念死去的屈原。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吃糉子。端午節之後細菌多了,糉葉是有殺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所以糉子花樣繁多:有蜜棗棕、紅豆棕、綠豆棕、黑米棕、糖棕……各具特色,其味各異。解開繩子,剝開糉葉時,那糉子裏藏着的蜜棗,真讓人口水一落千丈。鹹糉子裏白白的棕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好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真是香極了!

家鄉的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帶五色絲線、飲雄黃酒,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爲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喝雄黃酒,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爲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裏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糉子、鹹蛋投人江中餵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人江裏,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接着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好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精神的一種欽佩,歌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6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我的家鄉在河南南陽,家鄉有獨特的端午習俗,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喝雄黃酒,還有熱鬧的龍舟比賽。

每到端午節,最有意思的是包糉子。媽媽會提前準備好糉葉和材料,我們自己動手包糉子,包糉子也不容易,看着媽媽熟練地包着糉子,我也想動手包一個,我拿了一個糉葉,放點米和紅棗,拿着繩子綁呀綁,費了好大勁才包好一個,雖然沒媽媽包的好看,但是這是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還是非常高興。

每到端午節的早上,我會早早的起牀,用媽媽提前準備的水洗洗臉,據說這水頭天晚上已被嫦娥下了藥,洗過臉之後一年都不會得病。

餐桌上早已擺滿了熱氣騰騰的糉子、雞蛋、鴨蛋、大蒜等,我趕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

這就是家鄉的端午節,給我帶來了很多喜悅和歡樂,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7

五月初五端午節,家鄉的習俗可真多!

吃糉子,是家鄉習俗缺一不可的。把江米泡上兩三個小時,糉葉也泡上。泡好後,把糉葉疊成筒形,放上江米,再放點棗和花生,最後用江米堵上,包成四角形,用線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啦!把糉子煮上四五個小時就可以了,剛煮出來的糉子有棗的香甜,花生的香味,又軟又黏。

戴五穀線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有五種顏色,俗稱“五行,”有避蛇的作用,一般戴到當年的六月初六。到了那天,人們就把身上的五穀線扔到草叢裏,祈禱平安幸福吉祥。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頭戲,端午節那天,人們聚集在龍泉湖畔,山呼海動般的人羣,隨着那陣陣鼓聲,看那龍舟利劍飛弦,精彩有趣的賽龍舟表達了家鄉人民的喜悅慶賀心情。

家鄉的習俗豐富多彩,糉子的香甜、艾的清香、香包的藥香都讓我們終身難忘……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8

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一年中有很多的傳統節日,有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我的家鄉,在端午節的前幾天,人們都迫不及待的忙開了,收大蒜﹑割艾葉﹑採糉葉﹑做香包……村中的老人也說不清這個節日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只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而特定的節日。各種美麗的傳說爲這個節日添加了神祕的色彩。

到了端午節的那天早上,人們會早早起牀,在太陽沒有出升之前,去河邊用河水洗臉﹑洗澡。洗完澡,人們採來各種各樣綠油油的樹葉,用來煮雞蛋﹑大蒜。大人們爲小孩戴上香包﹑又給他們的手腕和腳腕綁上了五色線。老人們說:“這是用來驅邪護身的”。

形態各異的香包,五顏六色的五色線,香味撲鼻的艾葉,雪白香甜的糉子,美麗的傳說……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19

屈原坐在火車上,思考着他將如何死呢?火車恰好運行到松花江上,屈原打開車窗便往外跳去,可是不曾想江水太淺,而且橋低,落入水中沒能淹死卻摔了個全身骨折。一個月後,傷已好。屈原覺得還是要找個水流大而深的地方尋死。於是他來到了長江邊上,投入江中,可是不巧的是他又跳到了一條運沙子的船上,弄了一肚子的沙子,他心裏尋思,這樣死還不如不死呢,以後我要選擇更好的方式了。

幾天之後,屈原買了一張地圖,看了又看,找了又找,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地點,青島海軍基地。因爲他知道衝進去,不是被淹死就是被亂槍打死的,因爲那是軍事禁區。那天,他買了一套名牌衣服,梳洗一新的頭也不回的閉着眼睛就往海軍基地衝。心中納悶爲什麼沒聽到槍聲呢,撲通,他倒入水裏,可是又被推了上來。這又是爲什麼呢?原來

那天是海軍基地開放日,一隻正在爲遊客表演的核潛艇又將屈原救了上來。他想,既然老天三次都不讓我死,我就要用刀將自己刺死吧。幾天後他拿着一把菜刀,跑上人行道,說:“我屈原要和大家永別了”剛要用刀切自己的動脈時,有個歹徒跑了過來,把刀撞飛了,砍到了歹徒自己的腳,自殺的刀又幫警察立了功。

之後,警察給屈原送了一面上寫“見義勇爲,人民英雄”的錦旗。以後屈原再也不想死了,因爲死也實在太難了。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0

六月的暖風帶着棕香飄然而來,端午的氣息已經溢滿了我的家鄉。說起傳統節日,第一個想到的定是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到來的前兩天,我家已經開始忙碌起來。在那天,奶奶與我早早地買好糉葉,再拿出我精心準備的大盤,將糉葉一片片疊放好,浸泡入水中。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讓端午節提早到來。

端午節的前一天,也就是端午節前最後的準備。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我家的端午節怎能少得了艾草和葛蒲呢?眼看端午節就要到了,我興奮地去買了幾株掛在門口。即可驅蟲,又有一種香味撲鼻而來。

六月七日,端午節眨眼就到了,家裏頓時變得熱鬧起來。拿出浸泡好的糉葉,再把用來包糉子的糯米沖洗乾淨,再加入鹽和醬油攪拌均勻。聞着糉葉與配料的香味,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開始包起了糉子。

我先將兩種糉葉疊在一起,然後將它摺疊成漏斗型。不料出師不利,糉葉包得太鬆,我只好重新來過。

這一次,我吸取了教訓,包了一個結實的漏斗後,再小心翼翼地盛一勺米進去,然後放入鮮肉和蛋黃,用米填滿,接着把它包嚴實,最後用繩子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糉子就這樣包好了。

晚上,全家圍坐在桌子旁吃晚飯,奶奶笑嘻嘻地把我包的糉子端上了飯桌。雖說繩子扎得歪七扭八,但爸爸媽媽還是開心的吃着。飯桌上瀰漫着棕香。我看着綠色的糉子,不僅想到了幾千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以後的我們歡樂地吃着糉子,才知道糉子來之不易啊!晚飯在一陣陣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打開電視,看着龍舟賽,品着美味的糉子,聞着艾草的香味。這的確是快樂美好的日子。但說起端午節,也不能忘記幾千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

手捧糉子,緬懷屈原。

轉眼間,端午節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我度過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1

端午節,我們總會吃糉子。——題記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的,很多地方會賽龍舟、掛菖薄,艾葉,喝雄黃酒等等,但在我家就是吃糉子!

上了六天的課,回到家,看見媽媽在洗糉葉,我把書包放在沙發上,就去幫媽媽洗糉葉。我和媽媽仔仔細細的洗着一片片糉葉,又反反覆覆地洗了很多遍,洗完後,我們把糉子一片泡在水中,把鍋加熱,放入水,等水燒開了,媽媽就會放點鹽,就說這是殺菌消毒的,再把糉葉放入熱水中加熱,然後取出,接着用熱水沖洗,最後泡在冷水中。

處理好糉葉,我們開始做糉子餡。

媽媽把糯米拿了出來,反覆洗了幾次,最後用水侵泡。緊接着把豬肉切成塊,加入各種調料,均勻攪拌,蓋上保鮮膜放入冰箱醃製。因爲考慮到全家人的口味,又洗了很多黃豆,豌豆,紅豆等等。把洗好的泡在水中,媽媽說糉葉,豆子需要泡24小時,肉也需要醃製,所以要到了明天我們纔可以包糉子。

到了第二天,媽媽拿出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包,取一片寬大的糉葉,捲成一個圓錐狀,在圓錐的“筒”中裝入糯米,把豆類的餡或着糯米放入,而肉餡是先放好糯米,再在糯米中心處肉,最後再蓋上一層糯米,接着把上層的落葉放下折,直到完全遮住開口爲止,用線繩順着三角的邊將所有糉葉捆好就可以了。

因爲我太想吃糉子了,媽媽包好糉子後,就煮了幾個糉子給我。我大口大口的吃着,心裏幸福極了。其實端午節吃糉子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在外流漂泊的遊子回到自己的家鄉或收到家裏的糉子是愛的交流。雖然我並沒有做多少事,但是吃起來是幸福極了,和平常買的有很大不同,因爲裏面有媽媽的愛呀!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2

我的家鄉在江西省,每到端午節,家家都會傳出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你可知這陣清香來自什麼東西?它就是——糉子。

在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就會上山去摘大而且嫩的竹葉。摘回來後,把竹葉浸在水裏大約半天,然後拿出來,晾乾,再保存好,放在乾燥的地方。等到端午節的前一天,把竹葉拿出來,再浸在水裏,洗乾淨,用來包糉子。

每當到包糉子時,我與表妹總是爭着搶着要包,但姑姑總是不給。其實糉子可以包成多種形,有牛角糉、五角糉等。我表妹總是要姑姑包牛角糉,但姑姑總是故意氣她,不包。包好的糉子要煮上很長時間,剛上鍋時,糉子要很小心,因爲怕糉子的米漏出來。糉子煮了大約半個小時後,就會傳來陣陣清香。可以說廚房裏整整兩三天都有清香餘繞。我很喜歡這種味道。

在家鄉,端午節除了包糉子,還會包糉餅。糉餅的主料也是米。只不過米要磨成粉,再包。糉餅是甜的,很軟,很有黏性。煮熟了的棕餅呈棕色。吃入口中很容易粘住牙齒。所以吃的時候,要很小心。我也很喜歡吃糉餅。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知道爲什麼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糉子。後來,奶奶告訴我屈原投江的故事以及老百姓把糉子、雞蛋等食物投入江的原因。奶奶還告訴我,屈原的愛國事蹟。這我才知,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吃糉子時,我想起了幾句話“那條江本是一種自流的水,水流汩汩,吟着楚辭揮舞衣袖分辨清濁醉醒,臨於岸邊風騷”。

端午節,一個紀念人的節日。

家鄉的端午節很熱鬧。不信可以來我家鄉看一看。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3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與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呀,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與歡樂呀!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4

在我的家鄉,我最喜歡的節日就屬端午節了。我的家住在北方的一個邊陲小鎮上,這裏沒有江南的大江大河,沒有南方厚重的文化底蘊,所以便沒有划龍舟、賽船的盛大場面,也沒有喝雄黃酒的雅緻,更沒有書上黃煙“一筆虎”的興趣。但這裏有的是讓人一生也忘記不了的醇厚的鄉情,淳樸的民風。

還有三五天才到端午節,街上就五彩繽紛了。靠近一看,香、香角子、紙葫蘆、燈籠、五彩線,還有不知名的用竹子編的奇形怪狀的東西,真是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人們比劃着精心地挑選着,爲過一個多彩的端午節做準備。市場上小販們也不甘示弱,吆喝聲此起彼伏,我尋着聲望去,長粒的黏米亮晶晶,還有精裝的、散裝的糉子葉,那深邃的綠讓我頓時涼爽了許多。還有包糉子的配料:大棗、蜜棗,現在大多選蜜棗了,因爲經過加工、浸泡了的蜜棗格外香甜。

每年我們家都要買上幾十斤黏米,要買最好地,不摻一點大米地,這樣做出來地糉子纔會好吃。糉葉要挑選寬厚地,深綠地。最後還要準備糉子餡兒,餡兒可分爲好幾種:蜜棗、五花肉、排骨,酸菜也可以,種類可真不少。每年端午節,鄰居們總會湊在我家一起包。每家地餡兒換着用,每種都用不同地線繩捆着,這樣種類就多了。他們也會相互傳授着技巧與手藝,看看誰地手更巧。大家絮叨着談論着家常,真是其樂融融。晚上,糉子就燜好了。從外面回來地我,遠遠地便聞到了香味,真是“香飄十里”呀!糉子像小山也似地堆在盆中,個大飽滿,有我地拳頭般大,像吸足了水地水牛挺着大肚子。糉子一般有三個角,但也有四個角地,線扎得緊緊地。我顧不得洗手,挑選一個肉餡地急忙剝開,只見一粒粒米緊緊挨在一起,晶瑩透亮,如一座水晶寶塔。我地不爭氣地口水早已如“滔滔江水”了。咬上一口,鬆軟可口,既不粘牙,也不生硬。米中透着清香,再一看,餡兒便露出來了,排骨油香四溢,即便吃過後,一股股肉香也久久纏繞在舌齒間,我只吃了一個便彎不下腰了,媽媽看着我,笑呵呵地說:“你這隻小饞貓,可別撐壞了。”還要不停地爲我擦去嘴角地米粒。那時,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地人了。

端午節當天,人們早上3點便起來了,因爲要趁着朝陽還沒升起,要去麥地洗臉,踏青。我們拿了一塊乾乾的手巾便出發了。早上的空氣溼漉漉的,清新極了,不久眼前就出現了一片綠油油的麥地。麥子剛剛一尺多高,就在這吧。我們掏出手巾,輕輕地揮打着麥尖。待露水打溼了手巾後,再用手巾擦臉,聽老人們說,這樣可以洗去晦氣,一年沒病沒災。玩夠了,回到家,我們就要相互系五彩線了。脖子上、手腕上、腳踝上我們都要繫上。“我的好看!”“我的纔好看呢,你看!”我們相互比着,誰的五彩線更漂亮,那歡聲笑語與燦爛的朝陽一同升起,籠罩着家鄉的每一寸土地。

吃完早飯,到街上逛逛去,細心的你會發現每家每戶的大門上都掛上了綠油油的艾蒿與五彩繽紛的手工紙葫蘆,清風微微地吹着,這些傢伙就搖晃着,舞蹈着,美麗極了,同時還瀰漫着淡淡的清香。艾蒿還是一種藥材,孩子們身上起了紅疙瘩時,把它放在水中煮一煮放入澡池中,洗一洗,小疙瘩便會神奇地消失了。人們還把它掛在大門上,聽說還可以辟邪呢。

家鄉的端午節雖沒有驚心動魄的龍舟比賽,也沒有煩瑣的禮節習俗,但它淳樸而厚實,就像一首輕音樂,與諧而溫馨,時刻流進我心頭。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5

家鄉有許多的傳統佳節,如:重陽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我最喜歡的佳節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天要吃那香噴噴的糉子,可是你們知道爲什麼要吃糉子嗎?

傳說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因爲自己的國家破亡,於是便憤恨跳江,人們怕江裏的魚兒吃掉屈原,於是便包糉子,將糉子投到江裏給魚兒吃。屈原跳江時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將這天定爲端午節。

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可是你們會包糉子嗎?要先到店裏買糉子葉子,再買點糯米,花生,葡萄乾等,先把糉子葉清洗乾淨,然後把糯米,花生等食物放到糉子葉子上,按照三角形的形狀包起來,最後用繩子一綁就好了,由於我是初學者,總是把它包不緊,哎!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先蒸上再說,蒸了一個小時後,打開一看,雖然皮已經開了,但仍然飄着那清香般的糉子味,再嘗一口,更是無比的美味。

有些人吃過糉子後,還要賽龍舟。雖然我沒有真正看過龍舟比賽,但是依然能想象出那熱鬧的場面。

這就是我們故鄉的端午節!同時我們也應該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上課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尊老愛幼。在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長大才能爲祖國做出貢獻。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6

端午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佳節,也是一個熱鬧的佳節。我故鄉的端午節也一樣。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古老的故事。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偉大的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後,人們非常傷心,爲了不讓河裏的魚蝦去吃屈原的屍體,於是就用蕉葉包住飯糰丟進河裏餵魚。從此,每當端午節的時候就要吃糉子,看賽龍舟比賽。

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都要吃糉子。糉子的類別有很多,而且每種都很好吃。包糉子也很講究。首先,把糉子葉捲成漏斗形然後把糯米和配料放進去,裹成一個圓錐形,用繩子紮起來,蒸熟之後就可以吃了。端午節那天,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糉子,可熱鬧了。端午節時人們還會賽龍舟。隨着鞭炮聲的響起,龍舟手們划着船槳,龍舟越來越快,龍頭不停地晃動,飛快地向前行駛。仔細看看,龍舟上畫着美麗的花紋,非常精緻。龍頭上頂着兩隻大龍角,下面是兩隻醒目的眼睛,嘴巴叼着一隻小花籃。眼看一隻龍舟就要超過前面那一隻了,離終點已經很近了。前面一方也不服輸,一口氣衝過了終點。全場一片歡呼聲,最緊張的就是我們這些觀衆了,龍舟賽真精彩啊。

這就是我故鄉的端午節,如果有機會,你也來和我們一起度過快樂的端午節!

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27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佳節。如,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元宵等許多佳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我們要吃糉子,門前要懸艾草,還要看龍舟賽!上午,我和奶奶去買糉子,艾草了,街上熱熱鬧鬧的,人們都在認真地挑選糉子,有的人正在買艾草,我們走到賣糉子的地方,挑選着各種口味的糉子,我挑選可一種我們比較喜歡的原味糉子,買回家了。之後,我們又買了一把艾草,靠在門前。

下午,我們一家人去漢江河看龍舟賽。在岸上,遠遠地看到八條長長的龍船,停在江中,每條船上各有十八人,一人在龍條擂鼓指揮,一人在船尾掌舵,中間十六人分列龍舟兩側,比賽開始了,八條龍舟,像離弦之箭一般,隊員們跟着鼓點的節奏,揮舞着船槳,喊着雄壯的號子“一二,一二,一二。”龍舟越來越快,八條龍舟齊頭並進,爭先恐後,一轉眼,一條黃龍越過終點,比賽結束。所有觀衆一齊鼓掌。比賽真精彩呀!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黃昏,我們都回家了。

晚上,我們把糉子端上了桌,我把繩子解開,聞到了一股香味,迫不及待的嚐了一口,甜甜的,好吃極了!說起糉子,還有一段小故事呢!傳說屈原跳進江裏死後,老百姓都來悼念他,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咬屈原的屍體,便向江中投入糯米糰。於是,吃糉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我們故鄉的端午節真是熱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