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的羣衆路線——《焦裕祿》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焦裕祿的羣衆路線——《焦裕祿》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焦裕祿的羣衆路線——《焦裕祿》觀後感

在焦裕祿同志逝世xx週年的今天,重溫《焦裕祿》,重讀《縣委書記的榜樣》,重新認識黨的羣衆路線,感慨萬千,淚水從臉龐滑過。

從解救“小偷”,看焦裕祿的羣衆路線

焦裕祿上任伊始,下鄉途中,遇到村幹部對一個五花大綁的壯漢棍棒相加,他立即上前制止,並瞭解情況。“同志,娃娃餓呀,隊裏秋糧只分了老秤12兩高粱,全家揭不開鍋了呀”。“揭不開鍋就偷呀?”

憑心而論,村幹部做的沒有錯,在那個集體利益至上的年代,將“小偷”繩之以法,本無可厚非。但是,焦裕祿能夠看到是因爲“一年只分了老秤12兩高粱”的現實,逼迫人民羣衆不得不鋌而走險,責任不在羣衆,在幹部。

聯想到我們日常工作中,有多少人不是抱着村幹部的觀點在工作呢,僵化地執行制度、流程,因爲一點點小問題,讓基層的員工一次次無功而返,不願多承擔一丁點責任,甚至將制度、流程當作擋箭牌。看似忠於職守,實則明哲保身。

從挽留大學生,看焦裕祿的'羣衆路線

聽說林場研究泡桐的大學生要走,他二話不說,一路小跑追到火車站。“小魏呀,你走的急,我來不及準備,剛纔我在那泡桐苗圃裏抓了一把沙土,一呢,就算是我送你的小小的禮物,二呢,還希望你今後幫助我們研究研究這個土質。不管到了哪裏,都不要忘了地圖上還有蘭考這麼一個地方啊!”

知道小魏要離開蘭考,焦裕祿心頭在滴血。但是,面對小魏,他沒有一句責備,而是充滿了關切,句句實在,暖人心窩。在他的感動下,小魏打消了回老家的念頭。

相反,在我們身邊,個別領導幹部在人員流失問題上,就顯得心胸不夠豁達,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容易將矛盾激化。不能像焦裕祿一樣,首先反思自己,查找人員流失的真正原因,只會一味地埋怨,設置障礙,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從深入基層,看焦裕祿的羣衆路線

焦裕祿下鄉,騎個破自行車,背一卷舊棉絮,徑直走到了牲口棚。“哎呀,老大爺,你這個牲口喂的好呀,我轉了這麼多地方,您的牲口棚算是頭一份呀,您得給咱大夥介紹介紹經驗呀”。焦裕祿和人民羣衆總是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家常。

人民日報3月31日刊登文章《官員下基層 問了家裏幾口人後不知如何繼續交流》。報道稱:某省一位廳長下基層,問了羣衆“家裏幾口人”“收入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後,就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

幾年前,有一次我到項目部找青年幹部談心,曾經親耳聽到基層員工描繪有些領導下基層,頗爲生動。“公司領導坐個車來了,項目經理、書記陪着轉一圈,中午喝喝酒、吃吃飯,下午就走了,我們哪能見上面。今天如果不是你組織我們開座談會,我能開門進來說:x部長,我能找你談談嗎?”儘管這可能只是個案,也無須放大,但至少說明一種現象的存在,值得我們深思。

觀罷影片,我一直在沉思,焦裕祿的羣衆路線究竟是什麼?正如影片中焦裕祿說:羣衆滿意,纔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標準。對,這就是焦裕祿的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