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後感彙集

縱然歲月流逝,年華恍然,可是那金色象徵着理想的路卻依舊輝煌耀眼,那過路人們所留下的精神和信念卻依舊等待着我們去追尋,去思考……

百家講壇觀後感彙集

百家講壇觀後感1200字

《西遊記》中那個將孫悟空扔進八卦爐中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太上老君就是走上神壇後的老子,太上老君就是道教所信奉的神,雖然他被後人供爲神,但他一生都追求真理,是個無神論者。民間傳說他的出生就很離奇,據傳一日老子的母親李氏在河邊洗衣服,正又累又渴時,見上游漂來一個黃橙橙的李子,於是便拾起吃下,不想從此便懷上了身孕。81年後(大概推算時間在公元前571年)的農曆2月15日,天空忽然電閃雷鳴,懷孕81年的李氏終於在一棵李樹下生下了一個奇特的嬰孩,因爲這個孩子天生白眉白髮、一副小老頭的模樣,人們就叫他“老子”,老子真名李耳,字聃。話說老子出生後天空中下來九條青龍親自爲他沐浴。

老子生存年代的初期是公元前6世紀的周朝,正值中華大地百家爭鳴、弱肉強食的年代。老子曾在周王朝宮庭做過文職工作,相當於今天的記錄員,當時大臣們面見皇帝是不能坐的,老子因爲工作的特殊性,就准許他可以靠着殿內的柱子作記錄,當時稱“柱下使”。所以今天所有的道教內都能找到一根鐵柱子,就是這個來歷。也有人把這根鐵柱叫做“趕山鞭”,是緣於這樣一個傳說,說當年中原大地處處都是險峯高山,老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鑄成一根巨大的鐵柱,朝向大山“叭!叭!叭!”的抽了三下,只聽“轟隆隆”的一聲巨響,山崩地陷,從此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暢通無阻。所以後人把這根鐵柱叫“趕山鞭”,老子也成了冶煉業的祖宗。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王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着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迴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爲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公元前492年的一個週末,年近百歲的老子騎着一頭青牛由東向西行來,站在不遠處函谷關上的人只見東方升騰着一團紫氣向這邊飄來,斷定必有貴人經過。不久身穿紫袍的老子就到了函谷關,這就是成語“紫氣東來”的來歷,預示着將有貴人前來。縣令將欲西隱的老子苦苦留下,就在這裏,老子寫下了他的傳世寶作——《道德經》。2世紀中葉(沒記錯的話,不是在公元前),一個叫張道陵的小官吏見到了這本書,如獲至寶,奉爲聖書,將老子稱爲太上老君,創建了道教。(還一直以爲老子是道教的鼻祖,原來是這個叫張道陵的人創建了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今天在中華大地已廣爲流傳。老子的《道德經》也成爲中華文化的起源和標準。魯迅先生曾說過“不讀老子,不知中華文化”。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道德經》被譯成法文在法國發表到現在,全世界已經有無數種語言的版本了,成爲外國人研究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重要讀物,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百家講壇觀後感800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我們都讀過毛(蟹)澤(蟹)東的那首《七律?長征》,我們深陷在那詩中的磅礴與澎湃,詩中所展現出的樂觀精神也使我們倍收鼓舞、激勵.彷彿那一瞬間,我們有了力量,我們不怕敵人的圍剿,不怕那險要的環境,不怕那惡劣的氣候,因爲這些和紅軍戰士們無懈可擊的精神相比,又算什麼?縱然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和杳無人煙的大草地,這些曾被人們視爲可望而不可及的“天險”,不是都被我們這些可敬的紅軍戰士征服了!我們有精神,一種堅持到底的精神,我們有信念,必勝的信念,我們還有精魂,那中華兒女鐵骨般的精魂!

永恆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長徵,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說、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後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

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裏響起;曾幾何時,這裏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流偉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裏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裏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這裏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裏是峯峯如劍,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裏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裏是中國的搖籃! 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使原本弱勢的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使紅軍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使紅軍歷盡艱辛,克服險阻也最後走向勝利呢?信念,是千千萬萬紅軍心中永存讓人民翻身做主人,過幸福生活的信念! 爲了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浴血奮戰……

回想起七十年前,他們的篤定與無悔,以犧牲爲代價,才使七十年後的今天,如此的安逸、美好.當年的戰士們,爬雪山、過草地,忍受嚴寒的煎熬,爲了填飽肚子,吃樹皮、皮帶、喝馬尿、挖野菜……還要時時提防,防備敵人的攻擊.而他們當中,竟然還有不足十歲的孩子.那麼小,本該在學校接受教育、在家享受親情溫暖的孩子們,卻不顧一切地背上行囊,踏上了着隨時可能送命的漫漫長征路.走到最後,原本的三十萬人剩下了不到三萬人,這三萬人,帶着那些半路犧牲的戰士們的信念和勇氣,走到了最後!而他們如此艱辛、艱苦、堅持,心中卻只有一個支撐着他們的精神——爲了人民而戰鬥.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長征最終是勝利的,因爲它是爲了人民而進行的,或許起初做這個決定是錯誤的,可是,我們還是成功了!並且,我們會帶着這種長征的精神,繼續成功下去.在我們未來的長征路上,走的越加輝煌!

百家講壇觀後感700字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裏有天下紛爭,羣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後來魏國一支獨大統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爲後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爲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爲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爲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曹操爲什麼會在官度之戰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說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羣雄並起,英雄豪傑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皇帝的態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麼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衆、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說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爲什麼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麼?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爲後面魏國統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

百家講壇觀後感1000字

易中天的品三國、王立羣的讀史記、紀連海的正說鰲拜、孫立羣講李斯、閻崇年談清史、馬瑞芳說聊齋、劉心武新解《紅樓夢》、于丹的《論語》心得、隋麗娟的說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無法一一列舉。

而我看了這麼多專家教授的論述評說,心裏除了崇拜,那就是還有一點點心得,唉,實在是羞於寫出,我知道我看了這麼多,有些也沒有完全看懂。

三國時代,那可是人才輩出,劉備作爲漢室後代,三國演義小說將他做爲正方寫,曹操、孫權相對就以反方呈現,可是縱觀三國,留給後人欽慕的還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卻被後人視爲奸雄,有人說曹操爲人奸詐、篡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是這麼的評價,讓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後人憎恨,後來在20世紀,魯迅提出了對曹操的看法,第一個爲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魯迅,直到今天,人們才從《史記》、《後漢書》,得知一個真實的曹操,他也有溫清的一面,他也有寬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誠的一面,這些在《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出來,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羣——就是曹操、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時文壇的領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讀史記,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不管是爲財而愛,還是爲貌而愛,總之這在那個封建社會已是難能可貴的情感了,“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掛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別人搖扇我獨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爲女來我爲郎!”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間唯有真情讓人感動。

再看萬人憎惡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壞人嗎?有人說她喪權辱國、貪戀政權,兇狠毒辣,可是又有幾個皇帝皇后是不殺人的,凡有統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總是被人欺負,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處於鼎盛之勢,總要經歷消亡,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我並不是很討厭這個人,還有些佩服她的能力和勇氣。慈嬉如果少聽政一些時間,也許這個皇太后就不會這麼被萬人唾罵,清朝後期,本就是列強興起,在道光年間,已經受到外國的侵略了,這就是著名的“鴉片戰爭”何況再過幾十年,咸豐帝同治帝的無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這麼一個女子駕馭,是中國男人的嫉妒還是自認爲沒尊嚴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齋志異》,多數人是讀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書都是這樣的,讀不懂,如今聽了這些專家的上課,也懂了好多,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亂七八糟的鬼怪,可是他們卻比正人君子更可愛,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花妖、鬼、狐狸精對人是又恨又愛,可嘆可敬,還有好多寫女性和男性在社會上的不同際遇,卻是最讓人佩服的,“女扮男裝,懶漢致富、刺貪刺虐、獨撐家業、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卻至今傷懷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讓人聽的蕩氣迴腸,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淚下。

《紅樓夢》,我讀了好多次,翻閱數次,也還象個盲人一樣,看了紅學家的談紅樓,說紅樓夢中的男人和女人,讓人不能只說男人有多淫亂,讓人不能只說女人有多可憐,更讓人不能只說女兒有多純潔,最近買了新解紅樓夢,知道了很多紅學知識,秦可卿的來龍去脈,原型還是一個廢太子的女兒,在清朝也是一個格格了,謎!謎!只能還是謎,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而又最複雜的作品,一想到潑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聞就是她王熙鳳,一想到纖塵不染、質本潔來還潔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裏埋就是她薛寶釵,一想到豁達奔放就是她史湘雲,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賈探春......,賈寶玉是男兒中的女兒,難怪作者自己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永久的藝術魅力,讓人永遠也百讀不解、百讀不厭。

沒法一一說完這麼多的感慨,可是最近又看了《紅旗渠的故事》,雖說與“百家講壇”原來設置的欄目有點跑題,但聽了《紅旗渠的故事》,我一樣感動得熱淚盈眶,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爲家鄉就有這種渠,父母在那個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馬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再看那些長長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讓人不忍糟蹋,一塊塊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可以讓它流芳傳世的。

“百家講壇”我還要繼續觀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書,永遠也翻閱不盡的,古往今來,談古論今,還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們大家探討,我期待着更多人不同的評論,我很喜歡,雖然在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後是重播,但我一直是把它放在首播時來欣賞的,雖然中午觀看很疲倦,對於這時的我來說,下班回來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節目,不睡午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