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朗讀者觀後感(通用5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央視朗讀者觀後感(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通用5篇)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1

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實際上,從20xx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朗讀者》,董卿說:“我並不認爲因爲《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着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文化類節目要成功突圍,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它讓我看到了在真人秀霸屏的今天,觀衆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有龐大需求的,大家的關注給我們以很大鼓舞。”她還表示,《朗讀者》的一大特色就是“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了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2

文化類綜藝節目《見字如面》人氣很高,這檔以明星讀信爲主要形式的綜藝節目,讓觀衆在明星朗讀舊時書信中,品味過去的時光。

《見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檔英國綜藝,名爲《Letters Live》(漢譯:見信如晤)。無論古代信、現代信,名流政客的往來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夠動人,都能被專業人士當衆深情朗讀。在英國版裏,“夏洛克”卷福也曾參與其中。而在中國版裏,觀衆更能感受到一種禪意。一個人,一封信,一隻麥克風,安靜的聽衆。時光的流轉,遺失的記憶,從字裏行間娓娓道來。

節目邀請到張國立、張涵予、王耀慶、林更新、歸亞蕾等明星出演,他們用聲音扮演寫信人,在現場觀衆的圍坐下,一封封讀出信件。因爲大多是私人信件,家書、情書、與友人書,帶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信件的內容更加真實,情感更是自然流露。每一封信都在還原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歷史場景,演員們用聲音表演,讓那些寫信人好像就在現場,令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貌彷彿都觸手可及。

《見字如面》播出後,其獨有的'氣質吸引了不少觀衆,人們紛紛評論,“這是20xx年送給我最好的禮物”,“用沉靜、純美代替浮誇造作的喧囂,這就是《見字如面》力量所在”,“終於有一個節目能夠真正讓我覺得文藝青年這個詞不是那麼難堪的了”。還有很多觀衆被節目打動,把自己珍藏的手寫書信找出來,重新品讀。在綜藝節目氾濫的今天,這檔節目如一股清流,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實爲不易。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3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著名作家劉震雲也參加了《朗讀者》的錄製,帶有口音的他成爲朗讀者中的“另類”。董卿說她說服劉震雲來參加這個節目,是因爲兩個真誠的人最真誠的交流,“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並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節目的核心,真情實感纔是節目最打動觀衆的地方。”

真情實感是《朗讀者》要傳遞的價值,文字的背後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真實的表達。所以,也會有平凡人帶着動人的故事來到這個舞臺。四川成都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那裏一年四季花開不敗。這個鮮花山谷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爲了實現她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樣一個浪漫的花海。這對夫妻被邀請參加《朗讀者》的錄製,他們用共同走過的26年人生路,詮釋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4

上週末,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擔當製作人並主持的《朗讀者》播出第八期,本期節目以“勇氣”爲主題,同時也迎來影視演員江一燕的亮相。在本期節目裏,江一燕向董卿及觀衆講述了“老師”一詞給自己帶來的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自己對它理解的深刻含義,並在現場深情朗讀實先生的經典文章《晶瑩的淚珠》,向祖國的每一位園丁致敬。

爲圓恩師夢想,帶着勇氣考取北舞

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老師必然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於很多人來說,“老師”一詞甚至決定着接下來走的道路是如何的。節目中,江一燕表示十分感謝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每一位老師,在攝影的道路上,攝影老師教會了她攝影的含義:攝影不只是拍照,更是透過鏡頭看到這個包羅萬象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當在談起心裏一位對自己有着重大意義,同時又對自己的未來有着深遠影響的老師——章燕老師時,江一燕分享了關於這位老師的許多珍貴的回憶及溫暖的故事,“章燕老師教會了我堅持,讓我有勇氣登臺跳舞”,“小時候的我是孤獨的,但是老師一直陪伴着我,她讓我變得更開朗”。遺憾的是,就像每一個故事都未必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一樣,章燕老師在江一燕初中時因病離世,但江一燕爲實現老師追求舞蹈的最高殿堂的心願而努力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並帶着勇氣一直走到了今天。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5

2月18日晚,央視綜合頻道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首播,首次擔任製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團隊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節目,看到節目受到廣泛好評,她與團隊高興地歡呼起來,並將歡呼聲通過總導演田梅的微信發到了媒體羣裏。之後,董卿在微信羣裏接受了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記者的羣訪,回答大家關注的話題。

是什麼契機,想到要製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對於這個問題,董卿回答說:“央視作爲國家電視臺,應該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感興趣,《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受到好評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來了?董卿認爲,這是風向標,讓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還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於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怎麼突圍?董卿回答說:“我們期待着整個社會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後,節目組收到了很多反饋,一些觀衆關注到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覺這是意外之喜。另外還有觀衆發現了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導演婁乃鳴評價說:“用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