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精選7篇)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小編這裏給大家分享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精選7篇)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1

從《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矚目,越來越火爆熒屏,似乎標誌着文化綜藝的春天就要來了。但是,近日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認爲《朗讀者》獲得關注標誌着文化節目就開始大火,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是的,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生態越來越多種多樣,由於工作生活的“壓力山大”,觀衆不僅需要哈哈爆笑來解壓,更需要悠久的文化來滋養看。而像《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樣有營養的節目,顯然更受追捧。

近年來,各類綜藝節目看似“百花齊放”,從音樂真人秀到明星玩遊戲,熱熱鬧鬧,實際上同質化嚴重,沒有多少藝術含量,也沒有多少文化含量,備受觀衆詬病。電視輸出的任何節目都應該是文化產品,至少是“三觀”正確的節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個字“玩”,《中國式相親》更有“三觀”不正確的嫌疑。主持多檔文化類節目的董卿說,“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設計。”想要把觀衆留住,關鍵在於引起觀衆的共鳴。《朗讀者》就是想通過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最溫柔的記憶看。

《朗讀者》定位爲文化情感類節目,每期節目將根據一個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臺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衆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共鳴,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來這類節目極爲稀缺,這就是《朗讀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實上,人們不是不稀罕文學,而是沒有引起共鳴的文化節目,《朗讀者》就是一個窗口,就是一個突破口,將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統一,帶給觀衆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來,隨着各類綜藝節目的繁榮而氾濫,文化類節目也日漸崛起,從之前的《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近期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受到歡迎。也許說文化類節目正在崛起還爲時尚早,但說價值正在逐漸迴歸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讀者》“起碼是個風向標”,電視文化類節目已經漸漸顯出崛起的跡象,特別是近期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撥動了億萬觀衆心中那根文化之弦聖潔之弦。電視節目沒有文化太可怕了,電視文化不傳播文化太可怕了,電視必須傳播文化正能量。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2

有人認爲《朗讀者》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朗讀本身,每位嘉賓在朗讀之前分享的個人故事,同樣很精彩,很吸引人。無論是演員徐靜蕾講她奶奶疼她愛她的平凡故事,還是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講他年輕時暗戀過才女林徽因的“獨家趣聞”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衆,也帶給了觀衆無限的思考。很多觀衆把聆聽嘉賓講故事,作爲一件很有樂趣、很有意義的事情。

就像看《星光大道》之類的選秀節目時,聽到選手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及故事,很多觀衆總會被感染和打動,忍不住熱淚盈眶;就像音樂選秀類欄目,總是需要一些聽完歌感動到落淚的觀衆,這種情景交融的場面及其效果,已經成爲節目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在另一檔同類型文化綜藝《見字如面》中,主要呈現方式是嘉賓演員演繹書信,穿越歷史和時間的洪流,最終打動人心的是以書信爲載體的文字的魅力。既有蔡春豬寫給自閉症兒子的戲謔中藏着悲傷的信,也有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書信、莫言的家書等。

但對《朗讀者》來說,沒那麼簡單。最終訴求是呈現“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三美並重,任重道遠。在與董卿的訪談對話中,麥家暢談他與兒子之間的矛盾、分歧、隔閡乃至衝突,與觀衆分享他對兒子的教育心得以及與兒子之間的相處之道。提及這些傷感往事,固然與麥家在節目中朗讀的是寫給兒子的家書有關,但也引發不少觀衆評論詬病。與其說《朗讀者》是文學類的節目,不如說它是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側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後的故事。說它煽情,還是由於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郭小平登上央視《朗讀者》,全場起立致敬,董卿數度落淚;柳傳志做客央視《朗讀者》,一席話讓主持人落淚;董卿被斯琴高娃朗讀感動到淚奔……節目真正感動到你的,是故事,不是文學。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3

《朗讀者》的主持人董卿,此次還獨立擔任了節目製作人。董卿節目上依舊端莊大體、出口成章。人們大讚女神的同時,敬仰的更是其富有文學素養的出衆氣質。網上有句話這麼說的:年輕的女人仰慕比自己年長的女人,多半是她們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爲的樣子。

如何活成董卿的模樣?人們在其製作的《朗讀者》中就能窺出答案,首期《朗讀者》以“遇見”爲主題,朗讀者們的“遇見”無不告訴大家,人要遇見文字,即“閱讀”。96歲的許淵衝,依然奮戰在凌晨3點的書桌前,翻閱《莎士比亞》大全集。舒慶春童年時,家境貧寒,讀不起書。後來,他遇見宗月大師,宗月大師幫助他遇見了文字。這一舉動恰恰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老舍。與該節目同名的還有一部電影叫做《朗讀者》,主角是由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一名女文盲,她一生中最燦爛的時期,是躺在少年米夏的懷裏,聽他朗讀文學。讀書,成爲這個女人抵擋世界的盾牌。只有在讀書時,聽別人的故事,她才能遺忘自己的醜陋和孤獨。

或許正如知名女作家三毛所言:“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爲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4

最近,在中央一臺上,有一檔很火的節目,《朗讀者》,這個節目觸動了我的心,教會了我很多東西。

記得我看的那期節目,主題是眼淚,感動的眼淚、幸福的眼淚、成功的眼淚……這期的朗讀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導演陸川。他在拍攝電影《可可西里》時,參透了生命的`本質,理解了眼淚的含義,他讓讀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謹此獻給可可西里裏還在奔跑着的生靈。第二位是演員斯琴高娃。她在生活裏很堅強,但對於母親,就會流淚。她朗讀的是《獻給母親》。謹此獻給摯愛的母親。第三位是張家敏,一個癌症患者。她用樂觀積極的態度,趕走了病魔,還用熱線電話,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陰影。她朗讀的是泰戈爾的不朽詩篇——《生如夏花》。獻給還在爲病痛折磨的患者們,早日康復。最後一位,是一個民族英雄,凍土科學家,張魯新。他和無數科學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鐵路上的山洞。他朗讀的是美國詩人塞繆爾的《青春》。獻給爲祖國事業爾犧牲的同事們。

在節目的開頭,陸川曾說過,“這個世界上的假眼淚的太多了,根本讓人分不清是真是假,這是在經歷了這起車禍後,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經常哭,現在看來,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吧。班裏的小娜,經常一言不合就哭起來。某同學多說了幾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錯了事,非但不改正,還是哭,因自己的缺點朋友疏遠了,還是哭,真是受夠了她了。在剛開始的時候,同學們還會勸她幾句,安慰一下,但到現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見,掩蓋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學受了傷,是真的哭,可大家以爲是虛假的,不去關懷,那個同學的思想就會被改變。我們現在該盡力去做的,就是打擊虛假,不能讓世風繼續敗壞下去。這個節目教會了我一個道理,我們應該做社會的小主人,要爲社會做貢獻。並且,朗讀者們的朗讀,非常有感情,我們在讀書時要向他們學習,讀出感情。

這個節目教會了我在書本上學不到的許多東西,我覺得,我應該多看看這樣的節目,讓腦袋裏多裝些處世之道,讓我們開始學習並體會節目中的道理吧!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5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麼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彷彿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徵兆。

我曾以爲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裏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羣衆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裏人前人後。也許是我太過於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裏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裏,他們也或許戴着面具,進行着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的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的郭芙蓉。記憶裏的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的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祕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的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的靜謐。她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彷彿真的帶人坐入時光機,帶着些灰色,來到魯迅的故鄉,見到南牆邊的小鎮。看到穿長袍的故人,看到梳着長辮的魯迅,一起那個穿着素樸,滿臉褶皺的阿長。看到到阿長的好,聽到阿長的切切察察。最後不禁沉浸於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的長短面背後,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的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並總愛沉思每個人的得失,猶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爲是的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的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的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的內心。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6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爲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央視朗讀者禮物觀後感 篇7

對於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着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衆情不自禁地投入、並靜靜欣賞着傾聽着。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並滋潤着每個人的心絃。

這是繼詩詞大會後,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週日晚央視三套、於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爲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爲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採訪,有嘉賓帶着不同口音的朗讀,紮紮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的`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着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裏默默地由衷讚歎!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着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加之觀衆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裏閃着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