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精選20篇)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

什麼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精選20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精選2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

週五,爸爸買下了兩張《永遠的焦裕祿》的電影票,讓我興奮不已。在周天的早上,我和爸爸緬懷激情來到電影院,做好座位後,電影開始放映了。

電影早期講述焦裕祿早年在洛陽礦山機器廠忘我的奮鬥精神,與當時蘭考三害帶來的災難。

蘭考三害分風沙、鹽鹼、內澇,造成糧食無法生長,百姓無家可歸的災難,而焦裕祿同志聽到這個消息後,執意要去當縣委書記,於是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當了475天的縣委書記。

在災害期間,不斷有大量的百姓背井離鄉,坐火車逃往別處了,焦裕祿看到後決心將災難消滅,讓那些百姓們回到家園。

在短短的475天中,焦裕祿同志帶領百姓羣衆破災荒,救農田,讓百姓們有了家園,但因焦裕祿患有嚴重的肝病,每天都用茶杯蓋頂着肝,一疼就頂,別人都叫他去醫院檢查,他卻說,去啥,又不是多麼厲害,花那錢幹啥!

百姓的家園有了,那吃啥,所以,焦裕祿在縣裏鼓動人們一起翻地,在土地裏,一米以下的地是好的,焦裕祿帶領羣衆,親自到地裏耕地翻地,進這種奮鬥精神沒幾天,地就翻好了,種上了糧食,百姓們有了食物。

可是,在大家高興沒幾天,一件事情發生了,焦裕祿因肝病住進了醫院,在住院期間,有大量百姓前來看他,但焦裕祿還不忘工作,問百姓們地怎麼樣,時刻記着人民羣衆的利益。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非常感動,焦裕祿一生勤儉爲民,無私奉獻,忘我奮鬥的精神鼓動了我,我也要好好學習,爲人民服務。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2

6月25日,安順市委在文化中心組織各單位幹部職工觀看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觀看過程中,我的情緒被劇情所調動,時而熱血澎湃,時而熱淚盈眶,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禮。看完影片後,焦書記那樸素的身軀裹着金玉之魂的高大形象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許久許久都不能忘卻。

焦裕祿的事蹟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就在於他“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他前往蘭考縣委報到,衣着簡樸,輕車簡從,一路步行,當他看到一羣飢餓的孩子時,他拿出了自己攜帶的全部乾糧;當他第一次參加縣委會議時,他提議與到會同志先到蘭考火車站看一看,當看到鵝毛大雪中靜靜等待的饑民無奈的眼神、當看到火車來臨時饑民爭先恐後逃離家園的決絕,衆人被深深震撼;當他聽說政府的救濟糧沒有及時發放時,他震怒了;當得知養牛老人被牛角撞傷,生命垂危,想見他一面時,他不顧自己已經十分羸弱的身軀,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一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他還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資助更需要幫助的貧苦百姓……

其次在於他那種凡是探求就裏、“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黃沙嚇不走他,洪水擋不住他,鹽鹼難不住他,不顧病痛和羣衆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用科學發展觀描繪出了蘭考的新篇章。爲鎖住肆虐蘭考的風他帶領通訊員,推着自行車,親自調查風沙的起因;當得知泡桐樹可以在當地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對改善氣候環境有巨大作用時,他親自到苗圃瞭解情況,部署植樹防沙工程,並親手在沙丘上種下一株泡桐;爲解決夏季水患,又是他在洪水季節,帶領幹部羣衆,頂風冒雨,查看水情,在看到村幹部面對災情一籌莫展,垂頭喪氣時,又是他一句“吃別人嚼過的饅頭不香”的樸實思想,振聾發聵,激起了大家戰天鬥地的豪情。他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問計於民,虛心向羣衆學習,切身體察民情,認真傾聽民聲,廣泛集中民智,激發和凝聚羣衆中蘊藏的強大力量,帶領全縣幹部羣衆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治理“三害”。

第三在於他那種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初到蘭考的焦裕祿看到百姓的貧苦生活,在主要領導反對的情況下,帶頭取消了領導幹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爲解決幹部因飢餓浮腫而影響工作開展時,他冒着政治風險,主動拍板決定購買議價糧。當地區公署派專員調查時,他以坦白的襟懷和無畏的膽識,斬釘截鐵地承認是自己做出了決定,主動承擔責任,他大公無私、一心爲公的精神,贏得了黨和羣衆的支持和擁護。

最後在於他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後來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着劇痛,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裏奔波,爲治理蘭考的三害,改變蘭考縣36萬人民的貧困面貌,他帶着重病堅持工作,堅持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年僅42歲的好乾部焦裕祿於1964年5月14日離開了人間,但他永遠活在蘭考和全國人民的心中。

觀看完電影后,有的同志飽含眼淚,稱讚到焦裕祿不愧爲“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同志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但他的樸素的身軀裹着金玉之魂的崇高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的思想源泉。我們不光要緬懷焦裕祿同志,更應該學習焦裕祿同志精神,在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時刻提醒自己“一切要爲人民打算”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爲人民謀利益,堅守爲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3

又一次觀看由河南影視製作集團等聯合策劃拍攝的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對我的心靈又是一次巨大的震動。黨員的信念與責任得到進一步昇華。焦裕祿同志“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裏、“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觀看影片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電影中主人公焦裕祿下基層、訪民情、賑災救濟百姓、雨夜抗洪、治沙種梧桐、帶病堅持工作等一幕幕感人事蹟使人感動,每幕都讓人落淚。焦裕祿同道的事蹟感人至深,在於他時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我黨員,時刻不忘黨的宗旨;焦裕祿同道的事蹟感人至深,在於他懷着一顆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繫百姓,一切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爲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焦裕祿同道的事蹟感人至深,還在於他一切從實際動身,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勇於擔當,勇於負責。焦裕祿同道是黨和人民的好乾部、好兒子,是我們全體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和榜樣。通過觀看影片,讓我對焦裕祿的熟悉得到進一步昇華,更讓我體會到了爲人民服務的真正內涵。通過觀看影片,主要學習他對黨和人民的虔誠、對崗位的酷愛,對人民羣衆的深厚感情。

我們要學習宏揚他“心裏時刻裝着羣衆”的公僕情懷。焦裕祿同道視人民羣衆爲衣食父母,誠心誠意當人民公僕,以實際行動體現了對黨宗旨的一種執着;他堅持依託羣衆,向羣衆學習,通過找農民羣衆瞭解情況、實地考察試驗總結出治理“三害”的辦法。羣衆線路是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在長時間鬥爭中構成的,是我們的傳家寶。人民羣衆始終是黨的氣力源泉和成功之本,丟掉羣衆觀點,我們就得不到羣衆的擁戴和支持,丟掉羣衆線路,我們就沒法從羣衆中汲取聰明和氣力。焦裕祿同道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的位置,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公僕情懷值得我們共同學習。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4

第一次看這部經典老電影應該是在小學或者初中某個時候,已經沒有了太多的記憶。再次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是我對這部電影第一次認真和全面的感悟,過程中有幾次淚水在打轉,情緒久久不能平靜,於是想寫出一些感悟來表達對所受教育的敬意。

最質樸的情感永遠感人。在觀影之前一直在擔心,24年前的拍攝技術,24年前的敘事手法和當時追求高大全的宣傳導向,在今天看來會不會落伍,會不會與社會的變化格格不入。但是當電影開播後,所有的擔心變成了多餘,真實的畫面,樸實的語言,真誠的情感,揪住了我的'心,一直到電影結束。這個經歷也轉變了我的部分認知,原來時代怎麼變遷,科技如何發展,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並未病變,那些淳樸、真誠隨着時間的流淌,日久彌新,依舊能讓人淚流滿面。

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幹部心裏有沒有真的裝着人民羣衆,自己心裏最明白,羣衆心裏也很明白。對羣衆的感情掛在嘴上是沒有用的,要放在心裏,體現在行動上。把羣衆當成自己的家人,做事就不會先想到自己,就不會只想到自己,就會吃苦在前,奉獻在先,羣衆也會把你當成兒女,當成父母,給予支持,給予崇敬。

努力做好頂樑柱和主心骨。領導幹部是管理團隊和人民羣衆的領頭人,當好領頭人就要有頂樑柱的能力和主心骨的精神。頂樑柱的能力就是能夠抓住主要矛盾,找準工作方法,解決困難和問題,當然這些不是靠自己閉門造車就能產生的,需要到羣衆中去,進行調查研究,羣衆是和自然最接近的實踐者,有很多寶貴的經驗,領導幹部虛心學習,認真梳理就能從中得到正確的解難題之道。主心骨的精神就是要激發起大家的信心,產生戰勝困難的決心。當然,信心和力量不是喊一喊就有的,必須要自己帶頭幹,自己帶頭做,“以令率人,不若身先”。領導幹部衝在前面,人民羣衆才願意跟在後面。領導幹部毅力越強,羣衆就會跟的越緊。

無私精神造就幸福的家庭。對於電影內容而言,焦裕祿的家庭無疑是個悲劇,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作爲父親和丈夫的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給兒女和妻子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父母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兒女也會更加懂事,更加正直,不會出現部分“官二代”那樣的紈絝子弟。領導幹部具有無私精神,處處一心爲公,家庭不見得富麗堂皇,但一定是幸福平靜,踏實穩定。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5

影片再現了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閃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個璀璨奪目的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全片以情動人。滲透、貫串、充盈着深沉、親切、滾燙的感情;它把國情、災情、民情、鄉情、親情、共產黨幹部與老百姓之情交融一體。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生活的觀念也變化很大,但我們卻依然記着焦裕祿這樣一位共產黨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人們的心中,他俯首甘爲孺子牛,鞠躬盡瘁爲人民,無私奉獻、情操高尚、人格偉大;他帶領羣衆抗風沙、戰鹽鹼、堵風口,栽下了泡桐幾百裏,造福蘭考人民;他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情爲民所繫,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所以他人雖死而神不朽,精神逾遠而彌存。他的事蹟感動了整整幾代人!

42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在1962年冬天的寒風中調任河南省蘭考縣縣委書記,走進蘭考這片貧瘠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簇擁着的鮮花,不是經久不息的掌聲,而是衣衫襤褸滿面塵垢的孩子、是飢寒交迫逃荒要飯的災民,是大雪、是風沙、是饑荒、是荒蕪的土地,身爲縣委書記,身上沒有官氣、闊氣,一件舊大衣是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他的兒女和老百姓一樣捱餓受窮。

爲了蘭考人民能擺脫窮困,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祿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

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羣衆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裏奔波,走了蘭考大地,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焦裕祿同志堅持生活在羣衆之中,和羣衆同甘共苦,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他的身影。在那簡陋而又潮溼的辦公室裏,他和同志一起規劃着蘭考縣的宏偉藍圖;在北風呼嘯,飛沙漫天的田間地頭,他和羣衆一起揮鍬勞動;在寒冬雪夜,他踏雪百里把救濟糧食親手送到孤寡老人的手中。在那破舊的寫字檯前,他忍受着肝癌的巨痛,起草着治理風沙鹽鹼的方案。他一心爲公,一心爲民,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成敗,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更沒有爲求什麼政績而去弄虛作假。在他身上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風采和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的,銳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

焦裕祿同志的事蹟給與我新的感受,新的啓迪和新的振奮,使我再一次認真思索着人生的真諦,人當怎樣活着?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 作爲一個基層工作人員,我生活的環境遠比焦裕祿同志優越,但今天我感謝他爲我指明瞭生活的航向,樹立了前進的路標,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和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爲此,我將義無反顧的以焦裕祿同志爲學習的榜樣,勤奮學習,勤奮工作,以實際行動爲烏蘭浩特市城鄉建設發展而盡心盡力,爲共產主義的實現而添磚加瓦!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6

今天我們在社區會議室裏觀看了《永遠的焦裕祿》,焦裕祿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學校就組織觀看過,但因爲當時年紀小,並不能太深刻的理解影片的意義。今天通過學習觀看後,深深的體會到了當官是爲了什麼?爲名利?還是爲人民?焦裕祿同志全心全意爲革命事業而奮鬥終身的品質和精神給我以強烈的震撼和啓迪。是我進一步體會到影片的真正內涵。

焦裕祿同志當年在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的蘭考大地任縣委書記,他既是一縣之首,同時又是全縣人民的公僕,他說:“黨把這個縣36萬羣衆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感到羞恥和痛心”。通過觀看影片,使我深刻的認識到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任務艱鉅。刻苦學習,努力提高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積極參加社區組織黨的羣衆路線教育活動,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學習他立足實際,敬業奉獻的精神。

人們深情緬懷這個名字,就是在呼喚這樣的一種崇高不朽的精神、爲人民服務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牢記黨的宗旨,立足本職崗位,紮紮實實工作,爲羣衆搞好服務。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7

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40多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鬥、執政爲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

古人說,“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我們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就要牢固樹立宗旨觀念,始終堅持羣衆路線,認真落實以人爲本,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焦裕祿同志“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同志到蘭考,不是爲了做官,而是去爲人民謀利益。

無論是黨員幹部還是普通羣衆,無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首位,把爲人民服務作爲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工作的最終目的。要深懷愛民之心,自覺擺正與人民羣衆的關係,不斷增進與人民羣衆的真摯感情,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時刻把人民羣衆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8

焦裕祿老書記離開我們已經50年了,作爲新時期的一名縣委書記,對他最好的緬懷就是踐行和弘揚好焦裕祿精神。他可歌可泣的業績,成爲了每一位縣委書記和廣大黨員學習的光輝榜樣,也是我立言、立德、立行的“量身標尺”和“精神燈塔”。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的點點滴滴,完美地詮釋了“爲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四個字,字面普通,卻內涵深邃。嘉善地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肩負着建設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這一神聖使命。作爲縣委書記,我常捫心自問:自己在勇擔示範點建設國家使命、爲長三角地區作示範上做得夠不夠?在推進省級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創造新經驗上做得夠不夠?在把握38萬嘉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真正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有”上做得夠不夠?對照焦裕祿這一標杆,我感覺,自己缺的正是擔當責任的高遠境界和樸素情懷,迫切需要牢固確立事業意識,當好“掌舵人”、跑好“接力賽”,自覺帶頭在先,充分激發嘉善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的主人翁意識,在“擰成一股繩”中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嘉善這個小縣的“大責任”。

每一次對照焦裕祿的奮鬥精神,對我來說,都是一次作風差距的深刻反思、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深刻洗禮。論條件,再苦苦不過焦裕祿;談困難,再難難不過焦裕祿;講作風,再硬硬不過焦裕祿。深刻剖析自身,我認識到自己直面轉型升級、深化改革等縣域科學發展共性難題的膽識不夠足,親力親爲衝在治水第一線、打造江南美麗水鄉的作風不夠硬,破除小富即安和守攤思想、敢闖敢冒的勁頭不夠足。歸結起來,根本原因在於自己的奮鬥精神淡化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畏難情緒,怕惹“馬蜂窩”,怕背“炸藥包”,沒把奮鬥作爲一種責任擔當起來,存在奮鬥定力不足、奮鬥方法不當、奮鬥本領不高的問題。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帶頭奏響“奮鬥”這一時代強音,帶領幹部羣衆鼓奮鬥勇氣、激奮鬥精神、鉚奮鬥勁頭,抓緊幹,科學幹,啃下難啃的硬骨頭。

對照這樣一面穿越半個世紀的“明鏡”,自己雖是從農村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但不知不覺中漸漸遠離了羣衆,習慣於以“上網”代替“上門”,以“電話”代替“談話”,重視進“家門”,忽視了進“心門”,羣衆路線在踐行中由“實”變“虛”了。特別是與焦裕祿“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境界相比,自己身上多少還存在一種高於羣衆的領導感和遠離羣衆的距離感。當前,嘉善要建設“民生幸福新家園”,對於我,這裏的羣衆就是我成長的土和水,紮根這片土地奮鬥,就是要向焦裕祿看齊,多想羣衆少想自己,多想事業少想名利,與羣衆“面對面”消除距離,“手拉手”凝聚力量,“心貼心”真情辦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鄉親們的“幸福指數”。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9

前兩天觀看了影片《永遠焦裕祿》。焦裕祿,這是一個對於我和我身邊人都很熟悉的名字,但對於他的生平事蹟,還是有很多的人不清楚的,在我今天觀看了《永遠的焦裕祿》以後對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當官是爲了什麼?焦裕祿同志全心全意爲革命事業而奮鬥終身的品質和精神,給了我以強烈的震撼和啓迪,使我進一步理解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

忘不掉影片開幕焦裕祿同志安葬的那一刻,成千上萬的人民羣衆自發的爲他送葬,戀戀不捨的告別他們的好書記,那是人民羣衆對他的最高褒獎,是人民羣衆對他的眷戀之情。滿天的白花,滿天的紙錢,飄落在貧瘠的黃土地上,一槨棺木被人們擡着徐徐地走向墓地,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親人焦書記。影片用敘事的手法,再現了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期間的心路歷程,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優良品質。

在1962年,年僅40歲的共產黨員焦裕祿,調任蘭考縣縣委書記,面對黃沙、洪水和鹽鹼,做爲共產黨員的他沒有絲毫的畏懼,帶領蘭考人民克服萬難,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頑強拼搏,治理“三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爲黨爲民、無私無畏的偉大人生。

做爲一個共產黨員,他爲我們做了表率,他的每一個行動,告訴了我們作爲一個共產黨員有義務和責任爲百姓服務,爲強國、富民奉獻一切。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做這樣的人,作爲一個黨員也更應該做這樣一個黨員。我們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更應該要有焦裕祿精神,將這種精神化作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

每個人學習焦裕祿精神都有不同的體會,每個時代學習焦裕祿精神都有不同的重點。學習焦裕祿同志,究竟要學什麼?通過一番思想洗禮,一次次與實際相結合,我覺得我們廣大的黨員和領導幹部需要以焦裕祿精神爲尺子,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觀念、組織紀律、精神狀態、工作作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明確自身改進的重點。

第一,要學習他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當焦裕祿1962年初到蘭考看到的是窮山惡水,百姓忍飢挨餓,幹部人心思去的局面。面對困難焦裕祿沒有動搖,沒有退卻,他帶領全縣幹部羣衆治沙治水治“三害”,爲查災情忍着病痛走遍了所有村隊,探訪了縣境內全部沙丘、風口。爲了全縣人民能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後,要學習他立足實際、敬業奉獻的精神。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上實事求是、身先士卒、頂風冒雨、明察暗訪、不顧病痛用科學發展觀描繪出了蘭考的新篇章。爲鎖住蘭考的風沙,他帶領通訊員推着自行車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調查風沙起因;爲改善氣候環境,他倡導並親手在沙丘上種下一顆顆泡桐樹;爲解決夏季水患,他又在洪水季節頂風冒雨查看水情。

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內容雖然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境。在困難面前我們是知難而上,還是畏懼退縮?工作方法採取的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還是推諉扯皮,知難而退?這些,焦裕祿都爲我們做出了榜樣。

最後,要學習他率先垂範、勇於擔當的工作作風。初到蘭考的焦裕祿看到百姓的貧苦生活,在主要領導反對的情況下,帶頭取消了領導幹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爲解決幹部因飢餓浮腫而影響工作時,他冒着政治風險主動拍板購買議價糧;當地區公署派專員調查時,他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他大公無私一心爲公的精神贏得了黨和羣衆的支持和擁護。

在革命時期,無數的共產黨人爲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又是一大批的像焦裕祿這樣的共產黨員幹部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帶領羣衆走出貧困迎來了新中國的迅速發展。

新中國的崛起,爲我們這一代人創造了優越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提供了鍛鍊自己、成長自己的廣闊舞臺,也賦予我們推動國家偉大事業發展的責任。雖然我們和焦裕祿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但是從根本上講,我們的最後總目的還是要讓廣大的人民羣衆過上幸福的生活,我覺得焦裕祿就在我們的身旁,焦裕祿精神就在我們的心裏。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0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上下機關事業單位都在組織學習黨的羣衆路線教育,這是一件好事情。在當前的國情下,在人民羣衆溫飽基本得到解決,很多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我們的黨和我們的黨員確實需要重溫一下幾代領導人的思想政治理論。

今天下午單位組織觀看《永遠的焦裕祿》,之前最早的時候我記得是在上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看過,那時候可能更多的是爲了讓我們瞭解一下這個人物,學習他的奉獻精神,已經記不清楚當時是不是被電影的某些情節感染的潸然淚下,只是記得一個情節,就是用茶杯蓋頂着自己疼痛的胃部。今天再次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不僅僅是被其中很多的情節感動的淚如雨下,可能是因爲自己當了媽媽的緣故;更多的是被焦裕祿這種精神所感動。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爲了人民羣衆的溫飽,不顧自己的身體,不顧自己的名譽,做出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贏得了民心。()他在河南蘭考縣雖然工作了只有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但是這一年多的時間,每一分鐘他的心裏都想着人民,都爲了人民羣衆的溫飽問題而忙碌奔波着。電影中有一位和焦裕祿一起的領導幹部—吳書記,他的一言一行和焦裕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焦裕祿同志說過一句話:人民羣衆滿意的事情黨就會滿意,人民羣衆不滿意的事情我們的黨也不會滿意。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我們的黨代表的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羣衆,黨的一切工作就是以人民羣衆爲根本,如果是脫離了人民羣衆,那麼在那高談闊論什麼政治思想,一切都是空談。

反思我們今天的社會,很多領導幹部的所作所爲已經脫離了人民羣衆,有些甚至是損壞了人民羣衆的利益。今天當我們的物質條件比較好的時候,我們的精神世界卻很空虛,爲什麼?因爲我們缺少了很多高尚的精神追求,比如奉獻、誠實、友善。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1

暑期裏,我觀看了《永遠的焦裕祿》。焦爺爺爲蘭考日夜操勞的那一幕幕,深深地打動了我。

焦爺爺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影片一開始就是這樣的鏡頭:焦爺爺風塵僕僕地來到蘭考縣委上任,路上遇到一羣飢餓難忍、沿街乞討的孩子,他們緊緊地抱着他,伸出一雙雙瘦小的手,向他討吃的。焦爺爺的心顫了,他立即拿出身邊的饅頭,全都給了那些孩子。孩子們都開心地笑了,可焦爺爺卻十分難過。作爲一個共產黨員,怎麼能忍心看到這些孩子沿街討吃、忍凍捱餓呢?於是他邁開大步,急匆匆走進了縣委小院,去迎接一場新的“戰鬥”。

焦爺爺上任後,嘔心瀝血,思考蘭考前途,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慷慨激昂地對幹部說:“我們辛苦不就是爲了讓蘭考人民的生活好起來,讓我們下一代人健康地成長嗎?一個幹部,只要他能看到人民的疾苦,心裏想着人民,就一定會有使不完的勁兒。”

焦爺爺還特別重視下一代的品德教育。一天,他答應小兒子買肉給他吃。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卻把買肉的錢全給了一位生病的羣衆。吃飯時,端上桌的菜依然是素菜和窩窩頭。小兒子看到後,一個勁兒地吵着要吃紅燒肉,還把窩窩頭丟在地上。這一下,焦爺爺生氣了,便打了小兒子。小兒子傷心地哭了。當時,我也爲孩子感到委屈,因爲他爸爸已經答應了呀!再說想吃點紅燒肉,要求不算過分。焦爺爺也感到委屈了小兒子,便抱起他說:“不要哭了,都怪爸爸把錢花了,是爸爸不好,爸爸不該打你。”接着,他又深情地對兒子說:“糧食是勞動人民種的,是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你知道嗎?那些種糧食的伯伯都吃不上窩窩頭,我們更要愛惜糧食。來,把窩窩頭吃了吧。”看到這兒,我的眼睛溼潤了。每當我端起白花花的米飯,耳邊總想起焦爺爺親切的教誨。於得,我暗暗提醒自己:我們這些在蜜糖裏泡大的幸運兒,可要永遠記住“汗滴禾下土”的勞動人民,還要珍惜“粒粒皆辛苦”的勞動成果啊。

焦爺爺當了多年的縣委書記,但他的生活卻那麼清苦。他兩袖清風、一心奉公的高尚品德,爲我們下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焦爺爺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摯愛,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給我們這一代,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

啊,敬愛的焦爺爺,我們懷念您,人民需要您,時代在呼喚您……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2

親人送葬、雪夜送站、挽留技術員、送回一桶魚、雨夜抗洪、治沙栽桐……電影裏的每一幕都讓人感動、每一幕都讓人落淚,離開大禮堂好長時間,我的心情還不能平靜。焦裕祿的工作動力從哪裏來?我的感受有三個:對黨的忠誠,對崗位的熱愛,對人民羣衆的深厚感情。

一是對黨忠誠。就是要堅定黨的宗旨,執行黨的決定,維護黨的形像,嚴守黨的紀律。1962年蘭考遭遇自然災害,30萬人民羣衆衣食無着,縣裏的許多幹部用圍攻組織部長方式想方設法往外調,可焦裕祿卻從條件較好尉氏縣調到蘭考,受命於危難之時,不攀他人,不講條件。僅這一點就值得我們許多人汗顏,我們現在就有一部分同志領導安排工作皺眉頭,完成工作講客觀。工作中,焦裕祿遭人誤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氣餒、不摞挑子,一如既往的幹工作,因爲他始終想信上級黨委會正確處理他的問題。不像個別同志遇到一點挫折,就發牢騷,就向領導喊冤叫屈。焦裕祿同志光明磊落、襟懷坦白,用自己的言行樹立了一座共產黨員的豐碑,爲我們後來人,確立了一個標杆。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我想既不能看官位,也不能看財富,要看他爲社會做了什麼,爲老百姓做了什麼。

二是對崗位的熱愛,就是把工作崗位當做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以幹好工作爲目標,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反過來又將學到知識,練就的本領,全部用到工作中。“黨是叫我們帶領30萬蘭考人民戰勝災荒的,而不是來送人民羣衆逃難的……”。他上任之始,沒有忙着樹官威,建衙門,而是扛着背窩卷一頭扎進了牛棚。爲治風沙,牛棚裏訪到老園藝場長,火車站臺上打動了技術員,身先羣衆,一鍬一鍬栽下泡桐。爲抗洪,大雨滂沱,天黑水深,擋不住他前進的路,一首團結就是力量,讓無數人爲之動容。焦裕祿同志這種精神,對我們現在的有些人,也是一種教育。出工不出力,上班謀私利;幹事怕擔責,遇難繞道走。焦裕祿身患重病,卻依然堅持工作,在病房裏還在學習,這種愛崗敬業,無私無畏,艱苦奮鬥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3

從喧囂到平淡,從極力渲染到冷靜思考,都市人漸漸成熟,他們用現實的眼光看英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但他們又不同於普通的人,這就是影片《永遠的焦裕祿》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

影片雖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也沒有什麼氣撼山河的壯舉,甚至連插曲都那麼土,但看罷全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影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報到的第一天,焦裕祿衣着樸素、態度謙恭,致使公務員竟以爲他是要飯的,先聲奪人,讓你覺得焦裕祿身上確實有種不同於其他幹部的東西。在縣委的第一次會議上,作爲第二書記的焦裕祿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記錄下各幹部的看法。第一次講話沒有信誓旦旦的保證,卻讓全體幹部到火車站去親眼目睹一下蘭考人民冒着大雪痛苦而無奈地離鄉背井的一幕,給每一個幹部上了一堂無言的課。這一組平凡的鏡頭折射出了焦裕祿高尚的情操。

看完影片,我想到老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臧克家是爲魯迅先生而作此詩的,而魯迅先生同時又自謂:“俯首甘爲孺子牛。”在《焦裕祿》這部電影中,我找到了“孺子牛”這個詞最精當的註釋。

忘不了,多少個夜晚,他縮在屋角沉思;忘不了,多少個白晝,他奔波在黃河故道;忘不了,多少家的門檻,他都跨過;忘不了,多少人的家事他都瞭如指掌。他說他是人民的兒子,他說他是毛主席派來的。他,焦裕祿,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他雖然沒有豪言,沒有壯語,但是,他的話,他的故事,已經深深地烙進了蘭考人民的心中,同時,也深深地烙進了每一個觀衆的心中。

焦裕祿——你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4

觀後,我內心深處再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焦裕祿同志的光輝事蹟,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作爲一名新時期中共黨員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時刻對黨忠誠、對崗位熱愛、對人民羣衆更要具有深厚的感情。

1962年冬天,在別人都不願意去蘭考的情況下,焦裕祿同志主動來到當時內澇、風沙、鹽鹼地“三害”肆虐的蘭考擔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戰天鬥地,奮力改變蘭考貧困面貌。他始終保持人民公僕的本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想的仍然是人民羣衆的幸福安康,此舉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崇高風範。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當前,我辦正在鞏固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學習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蹟,對於進一步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將以焦裕祿同志爲榜樣,學習他牢記宗旨、心繫羣衆的公僕精神;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不怕困難、不懼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廉潔奉公、勤政爲民的奉獻精神。落實在參加支出監管業務工作時,須進一步強化爲民服務理念,力克形式主義和官僚作風,工作中做到有禮有節、不卑不亢,按照財政部授權嚴格監督的同時,真心實意爲檢查對象做好服務。尤其是支出監管點多面廣,涉及惠農政策及民生資金的領域較爲寬泛的特點,今後將通過多傾聽、多調查、多瞭解被查對象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困難,查找對方財政運行管理中的問題和不足,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時提出規範性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幫助被查對象逐步解決問題,提高其資金管理使用水平,消除其對中央財政支出監管的排斥和顧慮,樹立和維護我辦財政監督的良好形象。

在立足本職,幹好財政監督工作同時,堅定信仰永葆本色,保持清正廉潔,注重實幹巧幹,時刻牢記羣衆裝在心中,始終堅持依靠羣衆,走羣衆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5

大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在焦裕祿同志逝世50週年紀念日5月14日這天在全國影院上映。同時《永遠的焦裕祿》將作爲全國第二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教材。

《永遠的焦裕祿》緊緊圍繞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的475天,通過焦裕祿的領導、同事、子女以及宣傳、研究焦裕祿事蹟和精神的作家、學者的動情講述,回顧焦裕祿在蘭考475天以及在洛陽礦山機器廠9年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和背後許多不爲人知的動人細節,還原了焦裕祿成長生涯中最光輝的生命軌跡。

影片真實、樸實、感人,場面宏大、資料翔實、細節突出、催人淚下,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優秀的電影紀錄片,思想性、藝術性俱佳。

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他把生命交給了這片熱土,他沒有高談闊論、沒有留下什麼警世明言,甚至沒有像樣的政績工程,但他有一顆火熱質樸的心,他心裏想的是人民,他的所作所爲是爲了黨和人民的事業。蘭考那鬱鬱蔥蔥成片的泡桐林銘記了他光輝的一生,如今長滿了莊稼的昔日的鹽鹼地證明了他的豐功偉績,他是人民的兒子!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6

“焦裕祿精神”概括爲“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做一個爲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盡不能騎在人民頭上橫行霸道。時時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興奮不興奮,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同意不同意作爲想題目、辦事情動身點和回宿。

焦裕祿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裏,幾近走遍了蘭考的每寸土地;他下鄉住的是農民養牲口的棚子;縣委有汽車,他卻始終騎自行車;天下大雨,他冒雨勘察內澇情況,爭獲得到水患的第一手資料;爲抵住肝病的疼痛他竟然把坐騎抵出一個窟窿;勤勉地深入實地調查,學習羣衆的經驗,解羣衆之疾苦。雖然他沒有做什麼震天動地的事情,僅僅憑這類精神就足以改變蘭考人面對三害的態度,正是這類精神鼓勵着蘭考人把貧困的蘭考建設成了夢想中的蘭考。

看完這篇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焦裕祿同志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堅持一切從實際動身的求實精神,大力提倡求真務實的作風。他揹着乾糧、拿起雨傘,和大家一起在蘭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歸槽。乾旱季節,他親自用舌頭辨別鹽鹼的種類和土的含鹼量。在同自然災害的鬥爭中,焦裕祿同志不顧重病纏身,忍受着嚴重疾病的折磨,在風裏、雨裏、沙窩裏、激流裏,堅持度過了一百二十多個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個大隊,跋涉五千餘里,終於摸清了蘭考“三害”的底細。他冒雨勘察並親自動手和羣衆治理內澇,虛心請教羣衆養馬、防風沙的經驗。

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勤勤懇懇歷歷在目,焦裕祿同志腳踏實地幹事,果斷克服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心理,反對不切實際、違反科學的瞎折騰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個人的地位不用太高,一個人工作的時間也能夠不長,只要此人實實在在爲人民做事,人民就永久不會忘記他。

在物質生活極大改善的社會主義的今天,焦裕祿精神有極大的學習價值。當代中國的生態破壞問題、環境污染問題、貧富兩極分化問題、公共安全問題、文化衝突和國際安全問題等,這些都是當代中國面對的挑戰,我們要借鑑焦裕祿同志求真務實、知難而進,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始終保持敢作敢爲的勇氣和迎難而上的英氣,不怕矛盾複雜,不怕任務艱鉅,勇於挑起重任,勇於克難制勝的精神。

新時期的我們要傳承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不忘焦裕祿同志在平凡崗位的實幹精神;不忘焦裕祿同志不畏艱難、敢於挑戰和克服困難的英勇氣概,不忘焦裕祿同志愛戴羣衆,不搞特殊化的廉潔作風。今天的我們雖然工作內容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在爲人民服務,都應該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做事,在困難面前,不能被其矇蔽雙眼,要知道烏雲的背後往往是陽光普照,但要如何撥開這重重障礙,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謹慎對待的。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7

日前,中央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通知,要求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觀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要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黨員幹部觀看永遠的焦裕祿,並開展討論交流,使廣大黨員幹部自覺以焦裕祿同志爲標杆、爲鏡子,學習先進、查找不足,自覺加強黨性修養,進一步樹立羣衆觀點,更好聯繫服務羣衆,深入紮實推進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

焦裕祿,作爲一個時代的楷模,他的精神是永存的。特別是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之時,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讓大家再一次重溫了焦裕祿同志當年在那艱苦的條件下,心繫羣衆,一心爲民的公僕精神,可以說,焦裕祿的精神是一首時代戰歌,時刻鼓舞着後來人發揚和繼承他的精神,並將之發揚光大。

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牢記宗旨,心繫羣衆的公僕情懷。他心中裝着羣衆,唯獨沒有他自己。他不爲名不爲利,只爲羣衆的生活能夠生活得更好,只爲改善人民羣衆的生活條件。當年的蘭考,是河南省最艱苦也是最落後的地方,但焦裕祿同志把這裏當作他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他憑着一腔熱血與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羣衆的熱愛,毅然決然地戰鬥在蘭考這個他獻出生命的地方。他那牢記黨的宗旨,一心爲民的公僕精神化爲了一座永恆的豐碑。永遠活在了人民的心中。

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奮鬥精神。或許有人說,焦裕祿作爲一名縣委書記,他的生活條件再差也比羣衆好。事實上按當時的工資標準,焦裕祿同志的工資是高過一般幹部,但他卻從來沒有往家中交過一分錢,不是他不負責任,而是他將那些有限的工資都投入到了爲人民服務之中。他自己蓋的被子是補了又補,不知道打了多少補丁用了多少年的舊鋪蓋。他的工資高卻一窮二白,這種怪賬只有老百姓算得最清楚。

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學習他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焦裕祿同志到蘭考後,面對嚴峻的災荒形勢,他沒有退縮,靠着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過了全縣0多個生產大隊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改變蘭考面貌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規劃,並帶領36萬蘭考人民根治“三害”。他提出的“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名言已經成爲千萬黨員幹部創新學習的榜樣。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8

10月9日下午,按照縣委安排,在會務中心觀看電影《永遠的焦裕祿》,影片再現了這樣一個不朽的共產黨員形象,生動、親切、真實可信地表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閃耀的精神的光芒, 聚焦成同一個璀璨奪目的閃光點,那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人們深情緬懷這個名字,就是在呼喚這樣一種崇高而不朽的精神;爲人民服務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艱苦奮鬥的精神;是在向每一個黨員幹部發出忠告:永遠要做爲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絕不能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作爲領導幹部,只有時時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成不贊成、作爲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 人民纔會擁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於不顧,當官作老爺、欺壓百姓、終將被人民所唾棄。

焦裕祿是主動請命,義無反顧地從大城市奔赴蘭考災區的。而當時沸沸揚揚的所謂“災區栽幹部”的議論,正像幽靈一樣纏繞着某些幹部,使之把災區視爲畏途。他面對狂暴的“三害”,從災難壓頂的蘭考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豪邁地喊出有朝一日沙丘可以變成綠林,澇窪可以養魚,鹽鹼地可以長出好莊稼,關鍵是要有一個“幹”字的石破天驚的預言。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軀,夙夜匪懈地爲蘭考人民奔波、操勞。他緊緊依靠羣衆領導羣衆同自然災害進行殊死搏鬥,腳踏實地爲人民辦了一件件實事。他一生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從不追逐名利,時刻以一個普通勞動者要求自己。這一切,又無不繫於他身上最本質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事事想着羣衆,一切爲了羣衆;集中羣衆智慧,尊重羣衆首創精神;與羣衆保持最密切的聯繫,永遠不脫離羣衆。他篤誠地實踐了黨的羣衆路線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19

在縣委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影片《永遠的焦裕祿》,在觀看中,我深深地被焦裕祿同志一心爲黨、爲人民羣衆的精神所感動,深刻意識到我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弘揚焦裕祿同志的公僕精神、奮鬥精神、求實精神、大無畏精神和奉獻精神。

從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看,公僕精神是本質,奮鬥精神是精髓,求實精神是靈魂,大無畏精神是重要內容,奉獻精神是鮮明特徵。作爲一名黨員我一定要做到: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於上級黨委的決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任何時候都決不猶疑、決不含糊、決不動搖;要堅定宗旨意識,始終與羣衆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做羣衆的貼心人,做羣衆的主心骨,近日,縣委開展第三次大走訪活動,就是我們密切聯繫羣衆的一個平臺,作爲一名基層幹部,羣衆最可親、羣衆工作最重要,我們要紮紮實實開展好這項工作;要堅定發展方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把幹事創業熱情與科學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把開拓進取與尊重規律結合起來,把抓好當前工作與着眼長遠發展結合起來。

焦裕祿同志當年在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的蘭考大地任縣委書記,他既是一縣之首,同時又是全縣人民的公僕。他說:“黨把這個縣36萬羣衆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爲了這些窮苦百姓,正是爲了這些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廣大人民,他在蘭考帶領羣衆發展生產、植樹治沙、脫貧致富,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這深刻體現了黨的公僕精神。如今,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生活都發生了翻來覆去的變化,但焦裕祿同志那種視人民如父母,以“爲人民服務”爲己任的精神仍需發揚光大。

服務羣衆、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知難而進、敬業奉獻“五大作風”,是對焦裕祿同志良好作風的精闢概括,是對我們加強黨性修養和作風建設的明確要求,既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當組織上安排焦裕祿同志到環境、條件較差的蘭考縣任縣委書記時,他沒有任何抱怨,沒有任何要求條件,而是積極主動地投入了工作,很快與當地羣衆打成一片。爲了儘快改變蘭考的貧困落後面貌,他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積極帶領蘭考人民,同內澇、風沙、鹽鹼三大自然災害作鬥爭,一直堅持帶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可以說,焦裕祿同志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基層幹部,我要像焦裕祿同志一樣時刻對人民羣衆的非常深厚的感情,心裏時刻裝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牢記黨的宗旨,立足本職崗位,扎扎紮實實工作,爲羣衆搞好服務。

永遠的焦裕祿觀後感20

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由河南影視集團製作,以焦裕祿同志的生平爲主線,用紀實表現手法,集中展現了焦裕祿同志的公僕情懷、求實作風、奮鬥精神和道德情操。該片公映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永遠的焦裕祿》以焦裕祿同志的生平爲主要線索,通過大量生動翔實的事例,弘揚了焦裕祿同志“心中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裏、“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永遠的焦裕祿》是在習近平的親切關懷下攝製的一部大型電影紀錄片。

結合正在開展的第二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省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指示,要求各級領導和廣大黨員幹部認真觀看學習該紀錄片。爲讓更多黨員幹部深入學習實踐焦裕祿精神,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文廣新局聯合下發了《關於組織觀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的通知》,要求各級黨組織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分批次觀看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 我們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查找出平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整改,把這些問題和不足解決好,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務實的作風,紮實地開展好統計法制工作,積極進取,努力工作,使統計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

焦裕祿同志是共產黨員的標尺,是各行各業學習的楷模,他始終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忠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爲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廣大黨員和羣衆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本質特徵。他是我們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他不僅是歷史上的一面光輝旗幟,也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一面永放光芒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