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的讀書筆記

藥能醫治肉身,卻無法醫治麻木的靈魂。看完魯迅的藥,大家的筆記會怎麼記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爲你整理魯迅藥讀書筆記,希望你有所收穫。

藥的讀書筆記

魯迅藥讀書筆記篇一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着。”(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

這是文章開頭部分的環境描寫,一般我們都認爲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其實聯繫時代背景仔細分析還可以得出,“夜遊的東西”雖小,但它們是活動的,象徵着革命者力量微弱卻是清醒的。“什麼都睡着”說明整個社會處在熟睡狀態,沒有甦醒。所以,這一句暗示着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還是麻木、矇昧的。魯迅的文章環境描寫一般都與寫作背景有關聯,分析的時候可聯繫背景思考。

不光環境描寫,動作描寫也同樣具有深刻的含義。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魯迅先生在一句話裏面竟然同時用到了兩個“掏”字,來表現華大媽的小心、謹慎,把錢藏得極爲隱祕,告訴我們華家的錢來的極不容易,也說明了華老栓要去辦的事情特別重要,才動用這包洋錢。同時作爲一處懸念,勾起讀者的慾望,渴望弄清楚華老栓究竟要去幹什麼。“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連續用到了“接”“抖”“按”這一連串的動詞,說明華老栓特別的`小心,生怕把這些錢弄丟了,裝妥帖了之後纔出發。這樣仔細究竟是去幹什麼?此處更進一步引發讀者深思。讀了後文我們才知道,他之所以這樣仔細是因爲兒子的病要靠這些錢去換的,可以說錢就是兒子的命啊,所以才格外小心。

通過分析我們瞭解到魯迅先生不但字詞錘鍊的極好,而且也懂得如何埋下伏筆,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

“西關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塊官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邊,都埋着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裏祝壽時候的饅頭。”(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四冊)

這是文章第四部分開頭的環境描寫,給我們渲染了一種神祕幽深的氣氛。在這一段中作者用到了一個比喻,將兩面的墳墓比作饅頭。這個比喻得引起我們的重視,通過閱讀課文,我們不難得出本文所說的“藥”,其實就是“饅頭”,只不過是醮了人血的饅頭。所以,我們應該將此處的“饅頭”與前文的“饅頭”作比較,找出兩者的異同點。

前文中所說的“饅頭”就是飽含着華老栓一家人全部希望的“人血饅頭”,它是殺害革命者的罪證,以康大叔爲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告訴華老栓,只有“人血饅頭”纔是華家兒子生的希望,華老栓是愚昧羣衆的代表。文章第四部分的“饅頭”實際上就是一座座墳墓,它是愚昧羣衆及革命者死亡的標誌,也是封建統治階級殺害革命者的罪證,他們把羣衆及革命者的死當作祝壽的禮物。所以,此處的“墳墓饅頭”與“人血饅頭”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極具諷刺意義。

同時,魯迅在本段中寫到“中間歪歪斜斜一條細路,是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卻成了自然的界限。”是想告訴我們,路是人走出來的。暗示了革命的道路雖然“歪歪斜斜”“細小”,但是隻要人們願意走,終有一天會成爲與封建統治者不同的,界限分明的大道。

身處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爲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同時也要很好的保護自己,他必須要採取一些隱諱的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學習魯迅的文章,一定要聯繫時代背景,弄清指代和象徵義,結合具體的時代環境去理解,挖掘他文章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

魯迅藥讀書筆記篇二

之所以取這個名號,與老師上課提及的魯迅先生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有關。所以最近又重新拿起了魯迅先生的小說,細細品味了一番。。。。。。故事發生在一個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來。“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了一半洋錢。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他要去買“人血饅頭”給自己的兒子小栓治病,天氣雖冷,老栓到覺得爽快,彷彿變了少年,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邁,而當他從康大叔接過饅頭之後,他的精神全在一個饅頭上,彷彿抱着一個嬰兒。

相信很多人看了,都會覺得很荒謬,這和古人求符泡茶治病有何區別呢?而華老栓卻跟撿到寶一樣,罔若不知。而更荒謬的是這個用血浸過的饅頭凝聚着華家夫婦大半輩子的心血。相信,很多人會被這一幕感動。但是恰恰相反,我覺得可悲。假若華老栓有多個兒子,他還會不會傾其大半生的積蓄去爲不可救藥的兒子治病呢?答案是很肯定的,不會!不只有一個兒子,而有多個兒子,足以讓華家傳宗接代,那本就貧困不堪的老栓還會不會。。。。。。。因爲他還有別的兒子,足以保華氏香火不滅,所以這愛變了“質”。試想老栓生活的年代,儘管當時的封建制度已經土土崩瓦解,但像老栓這一把年級的'人,“思想蛀蟲”已經深入骨髓了,他的腦子裏充盈着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爲了華氏的香火,爲了到陰間給自己的父母一個交代,他們必須救自己的兒子,相信這種行爲,與其說是父母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祖宗的孝吧!

而在另一邊,一個資本主義者,夏瑜被處死了。而夏瑜的血,也就是這人血饅頭的來源。但是,這個革命者的死並沒有給老栓這些人的生活帶來什麼風浪。他纔不管被砍頭的人爲何流血。如果這血救不了兒子,他便會覺得這沒有什麼價值。這就是以老栓這典型人物爲代表的“民痞”的聲音。

這裏的底層人民是麻木不仁的,只要與自己不相干的,那麼把殺人也看作一種熱鬧,“頸項伸的很長,彷彿許多鴨子被無形的手抓住了,向上提着”。他們沒有受過教育,愚昧無知,即便康大叔是個大惡人,但他告訴老栓什麼時候殺人,且人血饅頭能治病時,老栓兩口子真的是異常感激,就如今天俗話所說:別人把你賣了,你還替別人數錢呢!

而據當時背景瞭解,革命者夏瑜隱喻了革命烈士秋瑾,對“民痞”的奴性和麻木不仁讓我們不禁思考,如果中國民族沒有覺醒,那革命就永遠無法成功,只有充分發動羣衆,共同鬥爭,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

魯迅藥讀書筆記篇三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裏託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爲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後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後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並不知道隔壁墳埋着的就是死後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說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爲什麼不去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麼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後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後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故事中有一段描寫讓人害怕和震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着;另一隻手卻撮着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血竟還一點一點地在往下滴着……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封建社會的無知和一些所謂的禮教是致人於死地的原因,魯迅覺得真正醫好的藥,不是什麼人血饅頭,是人們需要有抗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