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筆記》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居筆記》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1

“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山居筆記》將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其作爲一部充滿文學性卻以歷史爲主線貫穿的作品,能直擊讀者心靈深處。

作者餘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來探訪中華文明: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猶如回望前朝,巧撥迷霧,穿越沉睡千年的枕木,無論是黑暗污濁,還是一股暗流,無論是詩意棲居,還是艱苦流放,都爲我們鋪展開了中華歷史斑斕的畫卷。

我看到承德避暑山莊那班剝削落的石碑雕刻着歷代清朝皇帝的功績,有康熙的雄才偉略也有王朝的夢幻沉醉和自我欺騙。終於,康熙的長城崩塌了,王國維縱身跳湖顯示了一個文人對亡國的悲哀,只留下一個王朝的落寞身影;我看到學生暮中清靜的嶽麓書院,尚且可嗅到衆多大家的學派氣息,曾在中國教育史上熠熠生輝;我看到如今黑野沃土的東北平原,曾經繚繞着多少文人的嘆息和絕望,“北大荒”,一個流放者的土地,造就了“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關遼陽”的悲劇;我看到赤壁之下泛舟的蘇子,對月吟詩,無不包含着對人生的通曠豁達。此爲蘇子的成熟,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不再需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訴求的大氣……

是的,我更看到了作者“抱愧山西”的遺憾和探究。山西,“曾經是全國最富之地”,我不禁感到驚訝,曾經多人滄海桑田已不得而知,只知今人把山西當作寸毛不生的貧窮之地。想來,我們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在清代全國商業領域、人數最多、資本最厚,散佈最廣的山西人;每次全國性募捐,捐出銀兩數最大的是山西人;攜帶錢財最多的是山西人……可見山西人曾經建立了一個繁榮的商業帝國,但背後他們的創業精神更讓我感動和心酸。“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一聲悽長繚繞的中共中央辦公廳迴盪在黃土高原,一個眼淚汪汪,一個雙眼堅定地目眺遠方。就如文中所說:“但他們還是狠狠心踏出了家門,而他們的戀人竟然也都能理解,把綿綿的戀情從小屋釋放出來,交付給朔北大漠。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還是走了。”

就如江山與美人的選擇,故土與遠方的選擇,安逸與奔波流浪的選擇,山西人毅然踏出堅定的步伐,踏遍大江南北,踏盡荒漠戈壁,終於,踏出一條成功之路,其中亦有悲劇,有的人因爲父親在外經商多年不回查無音信,還未出生就與父親成了永別……“被那麼多失敗者的故事壓着,被戀人悽楚的歌聲掩飾着,山西商人卻越走越遠,他們要走出一個媽聽一點的故事,他們邁出了步伐,既悲愴又沉靜。”我已被山西人艱苦創業的精神折服,即使山西的輝煌最終落幕,但流淌在他們子孫後代血液裏的那份堅毅與精明從未逝去。

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讀史的另一種感覺,讀史不僅是瞭解發生的事,不只是單純地把它當作讚頌或批評諷刺的教條,它也不是另一個世界遙不可及的傳說。面對歷史,猶如兩個人的對話,聽它講述,講述那曾經的故事,聽它傾訴,傾訴他的無奈和愁思。我們甚至可以爲他們落淚,爲他們惋惜,因爲這是人類心靈的共鳴。只是這個故事、這個人已經年邁,多了份滄桑,就像從紅塵滾滾中走來……人類與文明在不停地發展,但那條血脈一直貫穿在歷史長河中,彼此相通,從未斷絕。我們與古人,那麼遙遠,又那麼熟悉,這條文化大血脈;你不知道它源於哪裏,更不會知道它終於哪裏……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2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爲我們探訪了中華禮貌,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餘秋雨先生領着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着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着歷史的興衰,他帶着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着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着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着禮貌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着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悽楚。

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佈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着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資料都填充進了超多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資料。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歎爲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餘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衆不一樣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餘秋雨先生在書後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爲什麼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隻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範!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對於現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刻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能夠親自感受千姿百態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到達提高自我的目的。而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蹟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爲其感染。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3

在大四臨走的時候淘了許多書,不爲別的,只爲看到他在地攤上時心裏的一念,加之能用兩折買到正版的幾乎全新的書,何樂而不爲。

收拾着大三的疲倦,於今日踏上回家的火車,拾起當時在梧桐樹下淘的餘秋雨的《山居筆記》。記得初始餘秋雨是高三的時候,班裏許多人喜歡他文字的厚重,《文化苦旅》在同學中甚爲流傳。許多人在作文時也會適時引用他對於廢墟的感慨,來增加自己文章的深度,雖然無法駕馭,但是至少讓我們從一個更深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文化。

一直很感激我的高中,在高三甚是緊張的時候,我們班主任(化學老師),語文老師還鼓勵我們多看雜誌,多看新聞,在我們高三的時候,出現過對《畫皮》的深度探討,對《東京審判》的理性辯論,有過同學之間爲寶玉與衆多紅顏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爭得不亦樂乎。甚至在高一的時候,我們語文老師用了好幾節的時間帶領我們去慢慢賞析《東風破》。如今憶起當初之教學,我雖未選擇了文科,然時不地想念起高中這種看似離經的都學,其實才是語文的真諦。

本期望着大學是一個讓我們更加廣闊的天地,然事實遠非如此,經過三年的流放,逐漸意識到天天喊着構建綜合性大學的人們,正把我們培養着一個個機器,有時我更想回到高中,回到那種我們整個班級56個一起看《紅樓夢》的日子,一起眺望大海暢聊抱負的日子。只是一切都無法回退。大學三年,我們一學期最多隻有一門有關中國文化的課,俗稱文華素質課,是將近兩百人一起上的,還是安排在晚上,其地位可想而知。

在這些課中,我惟一還顯年少輕狂的,應該就是逃了一學期自己不想上的課,跟着當代中國歷史的老師去感受那場只過去幾十年,卻令我們顯得那麼陌生的浩劫。我只是一個聽講者,沒有資格作過多感慨,只是震撼於人性的泯滅竟可以達到如此之地步。

似乎扯得有點遠,不過在火車上,我也是一直瞎想的,捧着《山居筆記》看一會兒,心緒萬千,就毫無目的地將目光投向窗外,任思緒飄飛。我也不知道作爲一個已經被工科磨了三年的我,會於今天煥發如此之多的感想,並有記之於文字的衝動。

似乎《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的又一力作,就這麼邊看邊胡思亂想,一天下來,我還把這本書看完了,還萌生了如此之多不相關的想法。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4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爲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舉例來說,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這個章節,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說清朝的避暑山莊。一開始,作者用本身親自遊覽的經驗,詳盡地寫出了該處美麗的風景,讀完後閉上眼彷佛就可想象出當地的美景,一花一草,一樣不漏。接着又藉由該地原本避暑遊玩的作用之後,卻是用來躲避敵軍的追殺來暗諷當年強大的帝國,在晚年衰亡的慘況,清代後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佈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

現今,餘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爲高中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餘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讀書筆記5

這個暑假,我雖然沒有讀很多書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與體會。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

餘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裏"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在《山居筆記》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和《歷史的暗角》。

先談一談《一個王朝的背影》。這篇文章以清王朝爲背景,以康熙的"長城"——避暑山莊爲線索,開始了與清朝的談話。文章的開頭以康熙的人生與能力入筆,寫到了"康熙希望能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所以他在避暑山莊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去那裏打獵,也算是一種浩大的軍事演習。這就是康熙作爲一個君王的偉大之處,無形勝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長城。他不但精通中國文化,而且熟知國外名人所著的幾何與自然科學的學說著作。他"將生命從深宮裏釋放出來",使那個時代強盛無比。而到了他的後代乾隆那裏,這一切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康熙的"長城"突然變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與榮譽的地方,"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使山莊迴盪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緊接着,排斥了外國文化並只限定在廣州開放外貿,從而導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

之後的嘉慶在避暑山莊看到了父親的功德,不禁覺得身上的擔子太重。這就使之後的子孫在這種壓力下一步步帶領清王朝走向衰敗。在清朝滅亡後,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自盡;餘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在《歷史的暗角》這篇文章中,餘先生列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臭名昭著的小人,並且詳細的分類爲: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種範疇,卑鄙的、邪惡的、損人利己的人都會被人們自動劃分到小人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與自我利益的膨脹,往往會使一個又一個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無言以對,或許這正是小人真正的強大所在。餘先生的一句話,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勢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牽絆着中華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絆倒,摔了個倒栽蔥,也對這些人或事無言以對、無可奈何。"在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極其陰險。"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貼在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一個二個文化名人被逼上絕路的原因所在。雖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會落得好下場。因爲——小人終究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