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堂吉訶德》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於《堂吉訶德》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於《堂吉訶德》讀書筆記(通用5篇)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1

《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爲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裏最偉大的作家。

塞萬提斯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16世紀的西班牙,那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隨着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興盛,西班牙逐漸成爲稱霸歐洲的強大封建帝國,但是西班牙的強盛極爲短暫,專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對外發動多次失敗的戰爭,既耗盡了國庫的資產,也使西班牙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在國內,封建貴族與僧侶還保持着特權,各種苛損雜稅繁多,使得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更爲突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儘管專制王權與天主教會勾結在一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鎮壓一切進步思想與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得到傳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24歲時參加了西班牙駐意大利的軍隊,4年後踏上返國的歸途。不信的是,在途中遭遇海盜,被擄到阿爾及利亞,在那裏塞萬提斯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爲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直到他34歲才被贖回。以一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爲生活奔忙。擔任過軍需官,稅吏,又數度被陷害入獄,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裏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在塞萬提斯的諸多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爲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2

對於理想這個詞此刻越談越少了,人長大了就變的很現實,在堂吉訶德身上又看到了久違的夢想。

其實堂吉訶德就是一個在現實世界的理想主義者,堂吉訶德有個很完美而又很天真的想法——做一名維護世界正義的騎士。然而中世紀已經過去很久了,騎士們早已離我們而去,留下的是那些不知真假的傳說,可堂吉訶德偏偏就相信了,光從堂吉訶德的語言來看,個性是對要去作總督的桑丘的一番教導,堂吉訶德確實是一名很有正義感而且對感情忠貞不渝的優秀騎士。小說的可笑之處就是讓我們這位騎士“生不逢時”。然而作者並沒有讓堂吉訶德像中國代詩人那樣哀嘆命運和世道,而是選取讓他堅持自我的信念,在一個不屬於騎士的時代“仗劍走天涯”。

小說的剛開始堂吉訶德的形象是很愚蠢很可笑的,把它讀完時會發現堂吉訶德這個人很天真,很可愛。在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能像堂吉訶德一樣持續着那份童真如此沉醉在自我喜歡的事物之中,又有幾人在這種“逆境”之中堅持自我的夢想?或許站在堂吉訶德的角度來說他是幸福的,我們能夠看到他爲自我是一名騎士而感到驕傲。我甚至有些嫉妒他——回想自我在讀武俠小說時也曾幻想過自我是一位武功高強,頂天立地的大俠。

作者在書中提到騎士小說害人,於是透過堂吉訶德這位不貼合時代特徵的“騎士”的愚蠢行爲來進行辛辣的諷刺。然而作者在對堂吉訶德這個人物的塑造上卻沒有刻意抹黑,堂吉訶德富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待人真誠,爲人正直,總是爲別人打抱不平,臨死也不忘對桑丘的承諾的誠實,單純,對愛人忠貞,到哪都對人宣稱達西妮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爲了她的名譽願意與人決鬥,應對獅子毫不畏懼的勇敢,堅持自我的信念不動搖。所有這一切加起來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近乎於完美的人。

故事結尾堂吉訶德被月亮騎士打敗,騎士理想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結果抑鬱生病而死。在他死的最後時刻,他“醒”過來了,從理想中的騎士迴歸到了具有傳統價值觀的普通人,或許在常人看來這是個很好的結局,至少他清醒過來了,堂吉訶德自我是怎樣想呢?也許是他自我感覺自我拯救達西妮亞的任務已經完成,自我騎士生涯也能夠告一段落了吧。

宗教的衰落,科技的發展導致了一些人們信仰和理想的缺失,他們庸庸碌碌的生活在自我用鋼鐵鑄造的囚籠裏,不敢去實踐自我的理想,甚至從未思考過自我生存的好處。

這時,堂吉訶德透過詼諧幽默的方式讓你在開懷大笑的同時重溫自我的過去的“騎士夢想”。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3

《堂吉訶德》是是西班牙大師塞萬提斯劃時代的鉅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鉅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訶德一方面脫離現實,愛幻想,企圖仿效遊俠騎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剷除人間邪惡。是一個可笑、可嘆、可悲又可敬的人物,是幽默文學中一個不朽的典型。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裏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說:"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裏總會涌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着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說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着,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笑着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爲下一個堂吉歌德。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4

《堂吉訶德》董燕生的譯本可以說是近年來新出的一種一本,翻譯的確實不錯,讀者反映不錯,但他對楊絳的譯本的攻擊好像受到不少學者的譴責,現轉一帖供大家參考。以下爲轉帖:

《堂吉訶德》問世四百週年,《堂吉訶德》中譯本據稱多達一二十種,其中一位譯者董燕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不畏前輩權威,敢把楊絳譯文當反面教材”,董燕生說,“認爲楊絳譯本就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個誤解”,“她太自信了,該查字典的地方沒有去查字典”;他還批評楊絳譯本中“胸上長毛”、“法拉歐內”、“阿西利亞”等譯法,並指責楊絳譯本比他的譯本少了11萬字,“可見她翻譯時刪掉了其中的部分章節”,最後他說:“我現在是拿它當翻譯課的反面教材,避免學生再犯這種錯誤。”

《堂吉訶德》中譯本中發行量最大的楊絳譯本,被指責爲“反面教材”,已引起各方的關注。

資深出版人李景端對此甚感驚訝,因爲楊絳曾將《堂吉訶德》中一句成語譯爲“胸上長毛”,這在西班牙語界,有人稱它敗筆,也有人稱它妙筆,對涉及翻譯學不同詮釋的學術問題,見仁見智,恐怕難有人能做出正確結論。李景端曾電話向楊絳求證,但楊絳一聽說這事就批評了李景端,說:“你怎麼還像個毛頭小夥子愛管閒事!對那種批評,我一點不生氣,不想去理它,隨他怎麼說吧。”

經過“軟磨”,楊絳才告訴李景端:“《文史通義》中講到劉知幾主張對文章要進行‘點煩’,要刪繁就簡,點掉多餘煩瑣的文字,翻譯涉及兩種文字的不同表述,更應該注意‘點煩’。《堂吉訶德》的譯文,起初我也譯有八十多萬字,後經我認真的‘點煩’,才減到七十多萬字,這樣文字‘明淨’多了,但原義一點沒有‘點掉’。比如書中許多詩歌,可以去查查,原詩是多少行,我少譯了哪一行?搞翻譯,既要爲原作者服務好,又要爲讀者服務好,我‘點煩’掉十多萬字,就是想使讀者讀得明白省力些,何況這一來我還少拿了十多萬字的稿費呢。”

一位資深翻譯家給記者舉例:塞萬提斯講故事和用詞,常常十分冗長羅嗦,適當“點煩”,確實會使語意更加突出,情節更加緊湊。以《堂吉訶德》(上冊)兩章的`標題爲例。如第33章標題,董燕生譯本爲:“這裏講到一個死乞白賴想知道究竟的人”;屠孟超譯本爲:“一個不該這樣追根究底的人的故事”;楊絳則譯爲:“何必追根究底(故事)”。又如第35章標題,董譯本爲:“堂吉訶德勇猛大戰紅葡萄酒皮囊和《死乞白賴想知道究竟的人》故事結尾”;屠譯本爲:“《一個不該這樣追根究底的人的故事》結束”;楊絳則譯爲:“堂吉訶德大戰盛滿紅酒的皮袋,《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結束”。僅對比第33章的標題,楊絳譯文的字數,比董、屠譯本少了一半或近一半,但讀來並不會產生誤解或歧義,反而感到言簡意明。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葉廷芳告訴記者:“翻譯絕不是一門語言的技術,而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而藝術有時是不認規律的,諸如語法或某個詞的常用詞義等等。凡偉大作家的作品,都是從深厚的文化底蘊中來的,譯者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其譯作就休想攀上原作的高度。再就文學的風格講,《小癩子》和《唐吉訶德》都是具有巴羅克文學特徵的作品。巴羅克文學在17世紀的南歐和中歐盛極一時,後被埋沒,20世紀又重新崛起。楊先生那麼喜歡譯巴羅克小說(或流浪漢小說),她分明看到了這種非正統文學的野性基因的強大生命力及其前途。這就是文化底蘊所使然,不知董燕生看到了其中奧祕沒有?”

翻譯家、歌德學者楊武能認爲:專挑名家名譯的“錯兒”,攻其一點不及其餘,貶低他人擡高自己,是這些年譯壇的歪風之一。如果發難者系無名小卒,不可理睬,以免成就其踩著名家的肩膀爬進名人堂的美夢。董燕生似非無名之輩,據理予以駁斥確屬必要。

“在這一事件中,董燕生有濫用職權的嫌疑。”翻譯家、勞倫斯學者畢冰賓認爲,“作爲一個譯者,董燕生怎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是不公平競爭!作爲一名教授,他這樣是濫用國家給他在公共講壇上傳授知識的權利。在法律或學術界沒有普遍認可和裁定的情況下,怎麼能在課堂上私自給楊絳譯本定性,而且是給一個有競爭的譯本定性?這是濫用教師的職權,是一種學術腐敗。”

《堂吉訶德》讀書筆記5

由於我看的版本是楊絳翻譯的,雖然名爲精華版,但還是分上下兩部,所以我沒看完。不過儘管我沒看完,我也對它有了大體的瞭解。

本書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騎士小說。這個騎士小說就像我們中國的武俠小說:一樣精彩,一樣令人走火入魔。是什麼讓這種小說令人走火入魔?我覺得是因爲它們提供了一個玄幻的世界,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人們所向往的,人們都想成爲這種小說的主人公:武功高,俠義,有一羣知音,有一個對手,還有愛情。當我在看小說的時候,我會把自己強加進這個小說,成爲一個比主人公還英雄的人物。

這些小說就像酒,麻痹着人們,讓人們暫時擺脫一些雖然世俗,卻又真實的煩惱、痛苦。給予人們一種“自己無所不能”的想法。但是須知:喝酒是爲了擺脫痛苦,酒醉時忘卻了一切煩惱,可是一旦酒醒,痛苦就會增加。書裏面的堂吉訶德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一生都生活於玄幻,與其說是醒不來,不如說是不願意醒來。知道死前,堂吉訶德才懺悔,才清楚地認識了這個世界。

騎士小說、武俠小說不是不能看,就像喝酒一樣,不是不能喝,但是要少喝,並且不能醉。如果不能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能把我這個度,像我,我就立誓永不喝酒。

無論何時,都不要幻想着某樣東西能夠使我們不勞而擺脫煩惱,只有清醒地去解決問題,才能擺脫人世間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