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通用27篇)

《蘇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學思想啓蒙的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通用27篇)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

《蘇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世界級作家喬期坦·賈德。他的作品以《蘇菲的世界》最爲著名。

我起初以爲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現在才發現哲學是最接近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接近的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秩序與自由等。哲學給予人們的是智慧,是使人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改變。哲學給人以思想上的啓示,使人產生改變,使人更超越更具智慧。哲學的發展與科學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哲學史,不如說是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發展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爲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在熟悉不過。它反襯着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更是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美國的《新聞週刊》曾這樣評價這本書:該書是一個將學術作品通俗化的傑出範例,未曾修習過哲學概論的人可以把他作爲一本最佳的入門讀物,對於學習過此門課程但以忘卻大半的人而言,本書則是溫故而知新的知新的得力之作。

由此可見,《蘇菲的世界》在哲學上的意義深遠而悠長。哲學是做人的智慧,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且此書將深奧的哲學描述的較爲通俗,是一本很好的讀物。

《蘇菲的世界》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來寫哲學,也通過導師艾伯特引領小女孩走入哲學殿堂來向讀者介紹了哲學的發展史。書中描述的哲學導師艾伯特也是此書中的關鍵人物,他對小女孩的指導是成功而有智慧的,他自己就是哲學最好的代名詞。

在現在這個社會,科學是被大衆所承認的。其實,哲學和科學是缺一不可的。哲學沒有公式來精確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覺悟的。科學給予我們的是知識,而哲學給予我們的是智慧。

《蘇菲的世界》所表達的有很多,我所領悟到的不過是些許皮毛。無論如何,哲學的智慧是該每個人都去學習和探索的。《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啓蒙書,書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智慧無窮。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應該好好去看看這個世界,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

蘇菲(Sophie)在古希臘語中(Sophia)有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講的,是一個關於智慧的童話故事。以一位哲學老師給一個名叫蘇菲的小女孩教授哲學課爲線索,貫穿了西方哲學的源起、演變和發展。

最開始,閱讀體驗很平淡,就是一個叫蘇菲的14歲小女孩馬上就要過她的15歲生日,而她的父親遠在海外,突然她收到了匿名的函授哲學課程,開始教她從希臘-雅典的哲學萌芽開始學起哲學。讀者馬上就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個爸爸想以哲學課作爲女兒的生日禮物嘛,不管是德謨克利特斯的古典唯物主義原子論,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性主義,或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分類法的看法都透着一股“樸素”的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但是通過這一段閱讀,你會開始問自己,“我是誰?”,“這個世界是什麼?”,“我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通俗的說,開始稍微嚴肅地考慮關於“三觀”的問題了。

就在你覺得這劇情不過如此的時候,事情變得沒那麼簡單了。蘇菲發現有個叫席德的女孩也在跟他在同一天過生日,而席德的爸爸總是寄給她各種明信片,並堅持說她一定可以轉交到席德的手上。而蘇菲也開始遭遇各種超自然事件,例如在鏡子裏看到自己在朝自己同時眨兩隻眼睛,抑或是在夢中拿到的席德的黃金十字架醒來後還握在自己的手上。這一段的哲學課也進入中世紀階段,神學家背景的哲學家希望通過哲學方法印證上帝的存在。整個故事被蓋上了一層神祕主義的面紗,時不時還透出一絲詭異的色彩。

接着,蘇菲的哲學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這時的哲學可以大致分成兩個部分。一個相信理性,被稱爲理性主義,代表者是笛卡爾,他認爲我們認識世界的關鍵在於懷疑一切我們已得到的經驗,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是具有理性的,要通過理性來檢驗我們所取得的經驗,強調我思故我在。一個相信經驗,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謨等人,認爲人的心靈是空白的,而思維是心靈對我們所經歷的事物的反映,強調所見即所得,超出經驗範疇的東西是無法通過理性來解釋的,因而是無意義的。與此同時,席德的父親開始展現各種“神蹟”,通過各種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樂,比如一夜之內將明信片從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過狗向席德說生日快樂等等。就在周圍的事物愈發向着非理性反經驗的方向發展的時候,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終於意識到他們原來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們是作爲生日禮物被席德爸爸“創造”出來的文學人物。這時場景切換,一個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給她的15歲生日禮物——一個講義冊,裏面講的是一個叫蘇菲的小女孩學習哲學的故事。

在“文學作品”這個真相大白之後,故事分成了兩條線。蘇菲作爲一個文學人物開始通過各種魔幻主義的方法學習近代、現代哲學,而席德則開始通過讀蘇菲的故事學習哲學。後續的內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這個記錄人類思考世界的發展史的文學作品中,文學人物發現自己是被“寫”出來的創意纔是本書的精髓。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讀着蘇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實也是個文學人物。可是,讀着蘇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們,又是什麼呢?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3

故事大意

一個名叫蘇菲的女孩,接連不斷的收到來自神祕哲學家艾伯特的信,所有信件內容皆爲各種哲學理念、思想,而蘇菲也逐漸成爲神祕哲學家的筆友。在此時,她也開始思索世界各地哲學所探討的問題,並且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如何開始運用自己所學的哲學知識。

不過,後來陸續有更多不知名的信出現於自己的世界裏,內容主要是寫給一位名叫“席坦”的信件。她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只是另個世界的艾勃特少校想象出來的一個角色,目的只是爲了要讓席坦從故事中學習哲學。蘇菲便決定逃離他們所處的書中世界,到了席坦的生日派對,影響了艾勃特的“真實世界”。

心得感想

閱讀完這本書後,我也開始思索什麼纔是“真實的自己”。有時擔心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夢,或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呢?也許自己就像蘇菲一樣,像愛麗絲般去夢遊仙境?或者我單單只是一個思想體,只有精神,沒有實體,並非真實存在?然而,這似乎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書本一開始所提及的問題:“你是誰?”讓我陷入無止盡的思索。曾單純的以爲“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嗎?以往,當自己陷入人生難題時,就會以玩笑來自欺,以自責來療傷。但讀完這本書後,我反而陷入“自己是誰?”,反倒希望自己就是蘇菲,由作家來告訴我如何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本書,自己或許永遠會跟書裏的人物所說的一樣:“將這個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體會不到這世上的驚奇與美妙。”因爲我們總是太依賴“習已爲常”,普通的劇情、平凡的生活、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生活無趣的思考讓人生受到了限制。閱讀時,我總想象自己就是那充滿好奇的蘇菲,把書本里的神祕哲學家當成啓蒙自己人生的老師,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着來自哲學家拋出的各種問題。

也許,只要抱着好奇心,就可以成爲一位哲學家吧?以往,人們認爲哲學家只是把自己從世上萬物所得到認知,經過思考的歷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我認爲,哲學也可以是一種人生,因爲裏面包含着你對世界的觀感,隨着人生的成長與際遇,人的想法也會因而改變。人生,就應該儘可能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跟着他一起體驗他看這個世界的態度與角度;人生,就應該瞭解自己是一個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瞭解自己是獨特的,才能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束縛,才能開始活出全新的自己,讓自己有個精彩無憾的人生。

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題記

——蘇格拉底是誰?蘇菲又帶着好奇心拆開了艾伯特給他寄的信——自從蘇菲收到一連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學,這次是名爲《蘇格拉底》的信,我同蘇菲一樣,對蘇格拉底產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沒有人能夠比蘇格拉底更智慧了……”蘇格拉底聽到這句話後放聲大笑,搖搖頭,他說自己是無知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無知嗎?至少他們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們的選擇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樣產生而又怎樣毀滅的。

很久以前,蘇格拉底讓他的學生們做一件事:讓他的學生們穿越一片麥地,從中採摘一支自己覺得最大的麥穗。可是,學生們從麥地的頭走到麥地末,有些學生手中的麥穗太小了,有些學生手中壓根沒有麥穗。

哈!手中小麥穗的學生想——有麥穗的總比沒麥穗的好!手中空空的學生想——與其採摘這麼小的麥穗還不如不採!從中足以可見,人類的滿足欲、貪婪欲有多麼大!

有人想問哲學家:您覺得您智慧嗎?值得深思的是他的回答要比一萬個問題更具有意義:——我是無知的。

我們可以明白:一個自認爲具有無限智慧的人還會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嗎?一個自認爲無知的人難道不會永不放棄?

在每時每刻,請不要忘記——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真理就是這樣誕生於“無知者”的腦海中的。

在人類洋洋自得的時候,人類的無知毫無保留得呈現在了世界的眼中;在人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的時候,亦是如此。

沒有一個真理的指引,個個自認爲擁有智慧的的人都將變得無知愚蠢,從此智慧與無知的界線變得模糊而不清了,人類也沒有什麼智慧可言了。一個個狂妄自大的智慧者們指揮着謙卑的“無知者”,不錯,社會就是這樣腐敗的。

就如同蘇格拉底的死,他是爲真理而死的。蘇格拉底毫無疑問地覺得:他的生命就是爲了追求真理,他甚至願意付出生命,讓狡猾貪婪的人類真正明白他們是最爲愚蠢無知的。蘇格拉底是爲追求真理而死的,他從一個社會底層出發,用他的無知來衝撞“智慧”的統治者們,最後卻被腐敗的社會判處了死罪,他在他的友人面前喝下了毒藥——人類又用自己的雙手毀滅了一個真理。

“無知”的蘇格拉底怎會向智慧的統治者們屈服!不然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蘇格拉底正確的見解導致了他正確的行動,他自己就是擁有真理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自認爲智慧的人的無知的行動造就了腐敗的統治,自謙爲無知的人用智慧的舉措鑄造了永恆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追求的,沒有正確的見解就沒有正確的舉措,沒有正確的舉措就沒有偉大的真理,沒有偉大的真理就沒有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智慧的人內心會有一種聲音:我是無知的,然而,我又要讓真理公開於世人的面前,我要讓世界充滿智慧的共鳴。

如果我說真理是一曲動聽的大合奏,那麼無知與智慧就是其中的主旋律,正如同每一個真正智慧者都追求真理一樣,,那麼動聽,卻沒有瑕疵。

學會追求真理,懂得捨棄“智慧”,最後,做一個真正的智者——蘇菲明白了。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4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在一位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莫名其妙的函授課程持續進行着,聯絡方式也一變再變,痛苦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他用淺顯易懂的筆觸帶着蘇菲回顧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保羅·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

同時,“席德”的名字不斷在她身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頻繁出現。而後,席德出現了,原來蘇菲這個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聯合國部隊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爲慶祝女兒席德生日而虛構出來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編寫成一個富有哲學趣味的故事當作女兒的生日禮物。

不可思議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書中的一個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識的一部分,在忠實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務之餘,他們開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爭。在他們的努力下,書中世界漸漸扭曲了,變得古怪而難以駕馭。

最終,這本書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艾伯特和蘇菲莫名的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5

《蘇菲的世界》的作者爲挪威的喬斯坦。賈德,寫於1991年,被譽爲世界級經典之作,世紀百部經典作品之一。翻譯者蕭寶森文筆也很好,總之,文筆流暢,一路下來,在歡暢的語言中被作者引導着,像那個小姑娘蘇菲一樣,逐漸地迷戀於哲學的殿堂中。

《蘇菲的世界》是作爲哲學書被推薦的。確實,它很別緻,用小說的形式,爲我們娓娓道來西方的哲學史,思路清晰,對每位哲學家的觀點表述明確,理解到位,是學習哲學很好的引導性的書籍。

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去捧讀哲學大家們的著作,但由此書做引導,相信少走不少的彎路。

現代社會的節奏,使我們很少有時間去靜下心來閱讀文化著作。況且,浮躁的社會中,好的著作越來越少。網絡上涌現出來一批批的是寫手,不是作家。官方的所謂的作家更是無能無恥。

所以最經濟的,最有效的是讀點哲學書。我從來認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一類人是思想家、哲學家,他們對人類的貢獻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關於這本書的內容,相信很多讀過的人都會像蘇菲一樣,讀後對世界、對人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好奇。哲學本來就是方法之方法,科學之科學,基於這一點,相信對其他方面也同樣大有裨益。

雖然還沒有讀完,還是極力推薦這本書,應該好好讀讀,而且這本書一點也不傷腦筋。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6

德謨克里特斯提出了原子理論。其中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說“我鼻頭細胞裏的一個氫原子以前可能屬於某隻大象的鼻子;我心臟肌肉裏的一個碳原子從前可能在恐龍的尾巴上”剛剛讀到這段話感覺有些可怕,難道不是嗎?按照這個理論,那麼我身上的某個原子以前不一定是屬於什麼物質上的一個什麼東西,這不是又奇怪又可怕嘛。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那麼人類的死亡並不代表着消失,只是那些原子組成的這個表象消失了而已,承載着這些原子的表象消失後那些原子會再和其他的原子排列組合成另外一個表象,有可能是另外一個人,也有可能是隻小貓小狗或其他的什麼時間萬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現在的這個我以前又是誰呢?若干年後我死去後,誰又會成爲我呢?這個理論是不是也就可以解釋爲什麼我們在看見某個人時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他就是你。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7

至此,《蘇菲的世界》中主要的哲學人物及其思想就全部介紹完了,在這裏簡單總結一下。

早期的自然派哲學家關注的主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變化,主要研究兩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萬物之源,而是世界是“流動”的還是不變的。德謨克里特斯認爲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動的,但流動的背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最小單位,即原子。

古典派哲學家蘇格拉底比較關心個人與他在社會中的地位,相信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存在於人的理性中。柏拉圖認爲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柏拉圖過於強調理性,他是理性主義者。亞里士多德則認爲真實世界中最高層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們用感官察覺的事物,他強調感官先於理性。

希臘文化主要經歷四個學派。犬儒學派認爲一切天註定,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斯多葛學派認爲物質與精神不可分割,與柏拉圖相反,是一元論者。伊比鳩魯學派強調人要即使行樂。新柏拉圖學派認爲人是二元造物,但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

中世紀的聖奧古斯丁承認柏拉圖有關永恆理型的看法,同時相信人有靈魂。聖多瑪斯自稱可以用理性證明上帝是存在的。中世紀的哲學多少有些愚昧,直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們的思想才逐漸解放。

十七世紀又稱“巴洛克時期”,辯論的話題圍繞精神與物質展開。笛卡爾認爲物質和精神同時存在且互不影響,他是典型的二元論者。與之相反,斯賓諾莎是一元論者,他將大自然與萬物的情況簡化爲一個單一的實體,這個實體同時包括精神與物質。

十八世紀盛行經驗主義。洛克過多強調感官經驗,並且將感官的性質分爲“主要”與“次要”兩種。休姆認爲人有兩種知覺,一種是印象,一種是觀念。並且他將概念分爲單一與複合兩類。柏克萊相信人有“靈”,亦即天主。他認爲,我們周遭的世界與我們的生命全都存在於天主之中,他是萬物唯一的原因。

啓蒙運動時期康德將理性主義者與經驗主義者的觀點綜合起來,認爲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他使哲學走出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之間的僵局。

浪漫主義時期,謝林主張將心靈與物質合而爲一。黑格爾認爲世間沒有“永恆的真理”,我們的理性事實上是動態的,是一種過程。他還指出每一種新思想都要經歷“正”、“反”、“合”三個階段。需要指出的是,黑格爾過於強調絕對精神,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

個人主義者祁克果反對浪漫主義者的理想主義與黑格爾的歷史觀。他認爲世間唯一重要的事只有每一個人“自己的存在”,我們不只是“時代的產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十九世紀流行自然主義。馬克思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指出人類的意識形態是社會基礎的產物。達爾文則證明人類是生物逐漸演化的結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則發現人們的行動多半是受到“動物”本能驅策的結果。

最後,二十世紀主要是存在主義。尼采認爲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薩特認爲存在主義就是人文主義,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8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機會閱讀,讀過之後才發現《蘇菲的世界》是關於哲學主題的,這讓我非常震驚。《蘇菲的世界》由挪威作家賈德創作,是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通過一個叫蘇菲的小女孩學習哲學知識的過程探討了西方哲學史的發展歷程,而閱讀哲學話題,也讓我懂得了很多知識,對人生的思考更加科學了。

故事內容開始於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收到了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當這個問題出現在蘇菲的面前時,她產生了好奇。之後她陸續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件,幾乎都會產生一些奇怪的問題,蘇菲用自己的後天知識和悟性試圖解答。讀到這裏,我非常有感觸,哲學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每一個問題和思考過程都是哲學的一部分,因此我也非常贊同馮友蘭先生的解釋:哲學就是人們對人生的系統性的反思。只不過起初的蘇菲是沒有這個反思能力的,因爲她的知識和閱歷都不夠。

後來蘇菲在導師艾伯特幫助和指導下,開始學習哲學史,從古希臘到康德,從蘇格拉底到弗洛伊德,都是她學習和思考的內容,並在導師的提示下,成功的從書中走了出來,擺脫了哲學世界對自己的控制。

在書中,蘇菲領悟到“沒有人天生該對誰好,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人們總覺得別人欠自己的,或者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別人的愛戴是不正常的,恰恰這是錯誤的思想。學習哲學,會讓我們懂得更多人生的道理,對爲人處世更加從容。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9

“我是誰?”

“我從哪裏來?”

“我來到這裏的目的是什麼?”

“我要到哪裏去?”

這看是幼稚園小朋友好奇的四個問題卻引發了一個又一個世紀哲學家們的思考直到今天。難怪說孩子們都是天生的哲學家。

本書《蘇菲的世界》作者構思佈局精巧,用哲學的的理性,浪漫的筆法,虛實結合,把晦澀難懂模糊不清時間久遠的千年哲學發展史分解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讀者悅讀的同時理解接受。

“我是誰?”

蘇菲是席德的投影,是席德鏡子對面的人物,艾伯特是艾勃特的投影也是艾勃特鏡子裏的自己。但艾勃特的意識是處於高維空間的,因此他可以看到蘇菲(席德)前前後後的事情。哲學家們具有高維認知,他們說出的真理能夠經受時間的檢驗如同攝影360度無死角。“我”也只是思維空間的一個投影。

“我從哪裏來?”

無論是從泰利斯的萬物起源於水萬物皆有神性還是恩培竇可里斯的四根說(大自然由土氣火水組成)還是後來達爾文物種起源的進化論以及後來的宇宙大暴暴,幾千年的西方哲學發展史都遵循一個規律:建立——推倒——重來——建立,哲學的真正意義是爲了提供深思的訓練,創造新的世界。

“我來到這裏的目的是什麼?”

我作爲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難道和那些沒有思維的存在是一樣的嗎?當然不是,此存在非彼存在。我的存在是爲了思考創造。薩特認爲生命應該有意義,“這是一個命令。但我們生命中的意義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創造,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生命。”

“我要到哪裏去?”

這是一個關於焦慮關於死亡關於靈魂的問題,我來自哪裏我就回到哪裏。饒了一大圈又回到我是誰我來自哪裏。物理科學家研究結果:我們是光,是振動的粒子,太陽星光是我們的家。我們有永生的靈魂。

我們的物質肉身是一個可見的存在,但我們的思想卻可以容納無限的空間並且擁有非凡的力量。蘇菲,艾伯特,還有那些童話故事裏許許多多的人物事件場景都是我們的思想意識創造的。這也是人的智慧之處。書中艾勃特是巨人的肩膀,席德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艾勃特從黎巴嫩回家一路的經歷足以說明這些。哲學走到今天從蘇格拉底洞穴裏的人到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正是哲學家們的肩膀搭起來的天梯!

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這本關於哲學的啓蒙書,是小說是故事。讀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就是蘇菲席德,坐在哲學門口的小板橋瞪着眼睛兩手肘關節尊在膝蓋上,兩隻小手託着下巴津津有味的聽哲學大師講課。第一次讀關於哲學的書籍,雖然內容有些長但因爲作者巧妙的用筆而增加了閱讀的吸引力,感覺幾千年的哲學發展史也像一次短暫有刺激的穿越。讀完雖然我形式上還是我,但思想意識上已不是穿越前的我。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0

馬兒爲什麼叫馬,何爲馬,在沒讀着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是某一時間,爸爸媽媽拿着一張圖片或是我偶然間從電視上見到這種東西,爸媽對我說,那是馬兒,我從此就認識那是馬了吧,每天總會見到許多人,許多事,我卻從未提出一句:爲什麼?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

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着,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順着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術師的祕密。我們比哲人們缺少的只是一顆好奇心,一顆智慧的頭腦。

哲學家們不停的爬着,同時也不停的呼喚着沉睡的人們,他的呼喚只能喚醒少數有頭腦的人,而贏得大多數人的厭惡,蘇格拉底最總最終將生命獻於哲學服毒自盡,耶穌亦如此。我佩服他們的勇氣於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德謨特里克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僅靠好奇與思索提出原子理論,柏拉圖的兩個世界論,亞里士多德的黃金中庸。我思故我在。一千年,兩千年,中世紀,浪漫主義。

慢慢我陷入整個歐洲哲學史,開始時很茫然有很多的不瞭解,越來越發現,其實哲學離生活並不遠,我可能不瞭解一些地域,一些風土人情,但思想是沒有限制的。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互通的。蘇菲最終只是希德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我們又是誰呢,蘇菲又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也喚醒我們生活的智慧。十三歲第一次讀蘇菲,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會收穫更多。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1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啓蒙書,它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述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小說部分類似於偵探小說,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作家南方朔語)會讓讀者產生興趣,絲毫不覺得枯燥厭煩。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來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某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索的各種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收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面前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

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2

終於讀完《蘇菲的世界》這本書。

沒有事先對它瞭解與認識的情況下開始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個全新的世界,哲學的世界。《蘇菲的世界》不同於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而是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就像評論家所說的,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爲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奇書,首先,作者在書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然而這兩對人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你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爲何在這裏”這些問題。你是誰?可愛的小蘇菲第一次看到這個命題時倉皇失措,在鏡子面前反覆的追問。我想大多數人開始都會有這種感覺,因爲無法給自己一個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區別在哪裏?姓名?外貌?思維?倘若我換個姓名整下容換種思維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嗎?這是人存在的意義問題,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將我們生活的世界當成透明的,並與一些可能存在而我們未發現的“可能性”結合在一起才寫的這本書。

翻開第一章,你會立刻被蘇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誰”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誰”這個問題帶着蘇菲走進一個哲學的世界。接着你又會接觸到例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張張需要蘇菲代轉席德明信片,之後各種怪事在蘇菲身上發生,當然蘇菲的哲學老師也跟着浮出水面。當整本書看到一半時,你會被故事角色的真實性搞得腦袋發脹,到底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是現實的還是席德和她的父親是現實的,這是你就會不知不覺和莊子有同樣的感慨——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我想這也是作者要達到的目的吧。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當你看完全書,一切都會水落石出的。其實僅僅看書的目錄你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園……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少校的小木屋……鏡中女孩的雙眼眨了一眨……”、“中世紀……對了一部分並不等於錯……”等,這些小標題有時是爲我們說明一些哲學觀點,有時是爲了向我們透露蘇菲將要遇到的神祕事件。

另一方面,這也是一本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書,看完之後可以感覺到哲學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是密不可分的,它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因此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是人類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書中有一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爲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如果把文明是當成是一天,那麼各個階段的發展便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概念。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3

《蘇菲的世界》主要講述的是小姑娘蘇菲在神祕哲學家艾伯特通過書信的誘導下,開始接觸哲學,思考哲學問題,並且瞭解了整個哲學史的發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這本書涵蓋了哲學、科學、藝術等多個方面。把原本比較難懂的哲學,通過艾伯特讓蘇菲思考的一系列問題,使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使得哲學變得生動有趣,我們自己也可以瞭解哲學發展史。

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讀了這本書後,豐富了自己在哲學方面的知識,隨着書中艾伯特給蘇菲所提供的哲學問題,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後繼續看下去,發現自己的觀點和書中的還有些相同,讓我有種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觸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進入了一個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我隨意發揮着自己的想法,沒有人會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別人的傾聽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斷豐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卻始終堅守着自己內心的那一份信仰。

蘇菲最開始接觸到的哲學問題是‘你是誰’和‘世界從何而來’。這個問題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這本書的興趣。還有,書的開頭出現了要蘇菲轉交給席德的信,這些都設置了懸念,也讓我們漸漸踏入哲學的世界。有許多哲學我們無法通過查資料得到確切的答案,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並且那些哲學問題不會有統一的答案,我們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貫穿哲學發展的過程,也讓我們自己瞭解了哲學方面的歷史,瞭解了哲學家們的思想。我瞭解了以前從未聽說過的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及伊比鳩魯學派與蘇格拉底哲學的淵源,還有神祕主義、印歐民族、閃族文化…

看過後才覺得《蘇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學思想啓蒙的書,現在的小學生也應該開始瞭解哲學方面的歷史了,這本書有益於開啓小學生的智慧,使他們的眼界更寬闊,精神領域更加富有內涵。並且書中蘊涵的哲學思想要遠比課堂上學習哲學時多得多。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給我的教學,我的生活提供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4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紅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歲的蘇菲開始了她不只是關於哲學的探險之旅。

挪威作家喬斯坦的《蘇菲的世界》被公認爲上世紀末西方社會最優秀的哲學通俗讀物之一。我是在如今這一把年紀的時候纔來看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啓蒙讀物的書。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個陌生的哲學家的引導下,學習歐洲哲學,並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被某個作家創造出來的過程。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書中情節雖懸念重生卻也波瀾不驚。

從古希臘愛琴海的自然派哲學,到雅典城師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從神權當道的漫長中世紀,到人性復甦的文藝復興;從啓蒙運動裏爲人權進行的鬥爭,到百科全書派對理性所做的推崇……喬斯坦將整一部貫穿着歐洲歷史與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來。他用神奇般簡單的語言,用魔術師,大白兔和薑餅人繪製出一部講給蘇菲聽的哲學史卷。

蘇菲Sophie,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學在古希臘語裏的本意即是“愛智”。有人說,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意義。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祕難解的蘇格拉底稱自己爲“哲學家”,因爲哲學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羅素在《論教育之目的》中說,沒有智慧,我們這個錯綜複雜的當代世界就無法延續。他認爲傳統道德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說“希臘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而在對待智慧的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希臘人,其哲學一直在亟欲找尋人類最佳的生死之道,他們關心人的倫理與道德,致力於解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致這種幸福”。這也許就是智慧的一個重大意義。

關於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爲,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爲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爲惡。因爲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爲不快樂的人?而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種能力,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慾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纔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爲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後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後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亞里士多德說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着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學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傳說中希臘醫學的始祖,誕生於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制飲食起居。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於幸福的智慧。

在書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裏的傍晚,蘇菲對喬安說,“這樣一根小小的蠟燭卻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想,在尋找幸福的路上,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根蠟燭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圖派普羅汀所說上帝的神聖之光,那種暖洋洋的注視着人類的靈魂照耀着世間的事物的神聖之光,讓一株風鈴草或一朵 花,一隻飛離枝頭的蝴蝶或是一條漫遊穿梭的金魚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測的神祕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們需要這樣一簇蠟燭的神祕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這樣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腳下的岩石和沙礫,能指引出一個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條抵往快樂的羊腸小道。我希望可以有這樣一束微弱但堅強的燭光,它是蘇格拉底口中屬於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爲司南來明辨黑白取捨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準則,來避免爲惡,避免成爲一個“追求不快樂”的人。這蠟燭作爲柏拉圖人體三分論中的頭部美德,它引領我追求智慧和勇氣,讓我知道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讓我越來越靠近自制的標向。這蠟燭照亮我作爲一個人的“形式”中屬於理性的靈魂,它爲我描繪一個生活應該有的摸樣,讓我知道該“如何生活”,讓我有根據去過一個“良好的生活”。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5

蘇菲和大多數臨近十五歲的姑娘一樣,有着自己的煩惱與祕密小天地。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些喜歡她並且她也喜歡的小動物,生活平靜,平靜得不起絲毫波瀾。

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她在信箱裏找到了一封特別的信——沒有署名,沒有地址,上面寫道:“你是誰?”從此,蘇菲開始了她神奇的哲學之旅,瞭解了許多哲學家。最後她與她的哲學導師艾伯特逃出書本,開始新的生活。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讀《蘇菲的世界》之前,認爲哲學極其晦澀難懂,神祕莫測,而學了又沒什麼用。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明自:哲學真是一門神奇而又好玩的學問。

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地講述了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等人的哲學主張以及哲學的意義與發展。全書語言淺近,比喻新奇。其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世界就像是從魔術師禮帽里拉出來的兔子,普通人安居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而哲學家則在兔子的毛尖上眺望與探索。也正是這樣,普通人對於自己所看到一切深信不疑,或是對書本上的深信不疑。但哲學家則不同,他們面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永懷好奇與探索精神,試圖明白爲什麼會是這樣。換句話說,哲學家們想看清兔子的全貌,甚至是魔術師的面貌,他們的思想,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遠遠在普通人之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對周遭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無論是你接觸過的還是你沒有接觸過的,誰又知道你接觸的是不是真的呢?要試圖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去探索,不可照搬書本,畢竟那不是你思考的產物。

哲學就是一門神奇的學問,它引導人們對事物進行探索,以大智慧爲人們指點迷津。它像一位長者,爲渴求知識的人們提供最好的機會與幫助。

我願像蘇菲一樣,在哲學的道路上永懷好奇,永遠前進,站在兔子的毛尖眺望、思考,看清兔子的全貌甚至是魔術師的面貌。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6

可以想象,這兩個哲學問題會成爲縈繞全書甚至我們人生的疑問,因爲這是對終極的拷問,對本源的發問?——你是誰?

當14歲的少女蘇菲收到這封信的那一剎,她一定感到好笑與瞭然。可當她第二次思考時,便只有困惑。我倒底是誰?她走到鏡子面前,想象自己不叫蘇菲,叫莉莉。並嘗試着對着鏡子呼喚自己,眨眼睛,但這並沒有效果。於是在哲學課程中,這個問題像一個影子,如影隨形地糾纏着她。最後她發現事情比自己能想象的更爲離奇。她,蘇菲,是少校爲了給席德慶祝她十五歲生日而虛構的人物,少校控制着她的所思所想,一舉一動。但更具有反諷意義的是,少校,他創造了蘇菲的世界,但他卻被我們所創造。

這個故事像一個無底洞。在令人驚奇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思考。我們是否也是被創造的,活在另一種生物的腦海中?那麼我們倒底是什麼呢?是單純的人?還是作家筆下的一個人物?抑或是一個夢?我們擁有自我意識?還是被別人所控制?這個別人,是否就是被我們稱之的命運?本書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但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哲學史上數以千計的大師們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認爲最精闢的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提出的哲學思考: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sum)。所以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不斷髮問,在思辨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世界從哪裏來?

光我家書架上,就有五六百本書,而這些書一書一世界。想象一下,我們活在一本浩如煙海的鉅作中,作者創造出一個虛擬星球地球,地球上生活了幾十億人。你身邊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作者的設計,你的生活是作者思考下的小小情節,你的結局由作者主宰。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小到你剛剛拉開門的動作,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這麼一想,你是否感到毛骨悚然。

在科學與哲學上,這都造成恐慌。科學上意味着所有科學定律都具有不確定性。哲學上意味着探尋的本源可能並不是客觀存在。我們的世界成爲了一個脆弱而不穩定的肥皂泡。而這種世界,正是蘇菲的世界。

在這種世界裏的蘇菲並沒有放棄。本書的最後,她拿起扳手,敲了敲席德的額頭,而席德奇蹟般地感受到了。這可真像個福音!沒準我們的所作所爲,都能給另一個世界帶來影響呢。

人生是星塵,我們是星塵,世界也是星塵。

我們都很美。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7

輕輕合上《蘇菲的世界》,我深深地長舒一口氣,全書四百八十七頁的閱讀旅程實在是讓人回味無窮。回想着蘇菲的世界中的一點一滴,印在我心中的不單單是那個十四歲的女孩。

在《蘇菲的世界》中,我第一次讀到了柏拉圖曾說過的那句話:“哲學始於驚疑。”它告訴我,不論誰,倘若對這個世界和人生不曾有過驚奇和疑惑,就不會開始哲學的思考。

書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個世界好比魔術師從他的帽子裏變出來的一隻白兔,所有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人們一開始對這種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也就會逐漸沿着細毛滑回到兔子的毛皮,他們覺得非常安適,便不願再爬回柔弱的兔毛頂端。

對於孩子們而言,世上的所有都是新鮮而令人驚奇的;而對於大人們來說,這個世界就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莫過於“我們今天的股價漲了麼?”“白菜現在多少一斤?”“某某電影票房好像過億了!”等等。大多數人因爲忙於日常生活瑣事而使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受到了壓抑。難道我們就只能生活在這種整天談論菜價、爭議股票的世界裏麼?

哲學纔是拯救這個世界的良方,唯有哲學家纔會踏上這條危險的旅途,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以彷彿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在《蘇菲的世界》中,艾勃特化身爲艾伯特向同樣化身爲蘇菲的席德進行了哲學啓蒙,一堂堂哲學課變成了懸疑與破案,虛虛實實,似夢似真。

帕梅尼德斯想要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恩培竇探索着四種基本元素,即使因爲哲學理論而被迫離開雅典的安納薩哥拉斯也仍對大自然的組成提出疑問,德摩克利特努力證明組成各種事物的是原子;希波克拉底堅持着“醫學倫理”;蘇格拉底重視良心,真理,仍舊反對詭辯學家;柏拉圖研究着雙重性質的人;亞里斯多德又對柏拉圖的理性論提出新的質疑……自古至今的西方哲學家,每位都在不斷探求中得到新知,每位都充滿着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們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的戲法看個究竟,弄個明白。

同在一片十四歲的天空下的我,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朝向兔子溫暖舒適的毛皮深處滑去:我開始習慣這個社會,習慣這個世界,從未去考慮過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問題。一本《蘇菲的世界》,一羣哲學家攔住了我,他們揪住我的衣領,將我拽回毛尖,在那兒,在兔子的頂端,希望我也能以嶄新的眼光度量生活。

葛朗維格曾說:“真實啓蒙之於人,如同陽光之於土。”《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每個人對生命的好奇,帶我們爬回兔毛頂端。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8

“它喚醒了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知名作家南方朔曾這樣評價本書。在本書的開篇就提出了一系列看似簡單卻又令人深思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世上是否有上帝和靈魂?”當我們還在孩童時期時我想我們都有過這些或者類似的思考,或者算不上思考,只是出於最原始而純粹的好奇,但後來爲什麼我們不再關注於這些問題,答案是好奇心。

其實每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不論身處哪一個時代,不論身處何地,他們的關注點都是起源於這些看似很“愚蠢”的問題,就是人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人生的終極意義等等。他們是如此的勇敢而執着的探尋這真理與實踐的奧祕,正如一些人口中所說的,哲學的世界亦夢亦幻它像一個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卻又源於我們身邊一切普通的事物。

在閱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已經不知有多少次被裏面的內容所迷惑,以至於我根本不知道它在述說些什麼,直到最後堅持到最後,又回顧了許久,才發現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其實它的主角並不是蘇菲或是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而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親。蘇菲和她所處的整個世界其實是席德的少校父親筆下的一本書作爲給席德德生日禮物。而令人感到詭異德是蘇菲和艾伯特也慢慢德感受到這個“上帝”的存在,也知道了她們世界一切的命運都掌握在席德的少校父親的手裏,於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她們逃脫了少校所掌控的世界。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斥着一種微妙的感覺,不經讓我們聯想到是否我們也同蘇菲一樣是“不真實的”,讓我們也開始思索。

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裏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只有哲學家纔會踏上危險的旅程,努力的回到毛皮頂端,去探索世界的奧祕。在沒有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幾乎已經把好奇心深埋於內心,但瞭解蘇菲和艾伯特之後,我的好奇心也被慢慢從內心深處被拉出來了,也不經開始思索自己短暫一生的意義,正如斯蒂芬霍金說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它是基於每個人不同思考模型被定義出來的,每個人的際遇都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每個人的人生意義是不同的。

我開始去思考,去探究,同時關注斯蒂芬霍金,喬斯坦賈德等思想家,哲學家對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看法,理解了愛因斯坦的廣義和狹義相對論與牛頓力學定律與萬有引力的關係,與大爆炸宇宙論的關聯。正是《蘇菲的世界》帶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本書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更是點滴相印。“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存在嗎?世界從何而來?”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19

哲學的最後是我們頭頂的那片星空。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

也許你可以逃避這些問題,只管享受當下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這沒有什麼錯。況且,我認爲,這樣挺好。你不能指望每一個人花費大把時間去思索令人煩惱的問題,否則,我們的世界會枯燥很多。

可是,當我們嘗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世界的真諦時,這一切又都是那麼讓人驚訝,我們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瞭解自己,更何況這廣袤無垠的繁空?我們會越來越感覺自我的渺小,越來越感覺自己多麼的無知,也越想去揭開這些讓人費解的問題的答案。

雖然這幾乎是註定失敗的,可就像薩特的存在主義所說,我們在追尋意義的途中不斷確認自我的存在,也不斷強化自身的意義。我們挑戰虛無,像西西弗一般堅定,在這短暫的時刻,我們至少還明白什麼。

當上帝只給你謎面時,每一個人都渴望知道那個謎底。我們以哲學的姿態向世界發問,並嘗試給出答案,就是幾千年來尋找謎底的過程。

當我們累時坐在長椅上,去仰望星空,去思考世界,哪怕是一秒鐘都代表着我們的好奇心還沒有泯滅,世界的意義對我們依然強烈,這就足夠叻。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0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人爲什麼要活着?人爲什麼而活着?人應該怎樣活着?……

前段時間,不知爲什麼,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而最近,我讀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面的主人翁和我的處境是一樣的。雖然最後因爲種種原因並沒有看完,但我瞭解過它的大致內容。

一個叫蘇菲的女孩,14歲。有一天收到了一位神祕人的來信,內容只有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而也就是這僅僅兩句話,改變了蘇菲的生活…

而我也在思考着…

我是誰?是有思想的人?還是四肢直立行走無毛的高級動物?這完全取決於我自己。生活中,我可以做到精神抖擻得過每一天,臉上永遠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也可以萎靡不振,白天的時候眼睛都睜不開,永遠都是那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表情。這也取決於我。當然我也知道,自己也不想太累,簡簡單單就好。

那我爲什麼要活着呢?這個,也許我也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覆。是爸爸媽媽給予了我生命,首先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就沒有資格自己結束我的生命。也是爸爸媽媽帶我來認識這個充滿了善良、愛心、美好事物,同時也有邪惡、醜陋、憎恨、謊言的世界。所以,我遇到什麼都會和他們講,因爲我相信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告訴我,我應該怎麼做。

我時常想不出很多問題的答案,只能對自己說:做好現在應該做的事吧,想想以後的生活,也許就會輕鬆些。人是爲了什麼而活?最簡單的答案:爲了父母。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天底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開開心心得過每一天,永遠沒有煩惱,憂愁,不再走自己走過的路:都希望自己爲兒女打出一片天,兒女們就不用再操勞,只有享受。可只有當兒女們也爲人父母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當年父親母親的那片苦心啊…每次一想到這些,我就不禁落淚。所有的人要都是這麼單純該多好?沒有邪念,公平公正。大家合作,奮進。也只是爲了父母——自己最愛的人而活。

但是,現在的我慢慢懂得,不管爸爸媽媽幫我把路鋪的有多麼好,最後還是要我自己走。他們只是爲我準備好了船,而我現在要做的是,揚帆起航!航海的途中,肯定會遇到風浪,但我希望都能自己頂過去。記得,是微笑着解決困難的。當然,如果有一天,我累了,至少我還可以去一個地方,家——一個最溫暖的港灣。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1

古語有云: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我想,撒哈拉這一塊兒可真的是“打江山難,守江山全靠鄰居”啊。走過半生,三毛應該還未能遭受過墳場區的生活吧,當然,生長在西班牙的荷西可能也是人生頭一遭。灰撲撲的小房子,上面還露着一塊兒;空心磚砌成的牆還殘留着毛糙的水泥;凹凸的地面承載着幾尺見方的廚房和臥室……就算在那個年代也是真的非常“差勁”了!麪包啊,現在還未長大,愛情啊,就先填補那塊兒空白吧。

好在,生活慢慢向好的方面轉變。同患過難,再來享受稍微好點兒的生活就真的是極大的滿足了。沙發、桌椅、電視、冰箱、汽車、書籍還有牀墊,一樣一樣的,帶着成就感,帶着三毛和河西對未來的期盼就這樣飄蕩到小小的房子裏。從無到有,由儉入奢,想想都讓人興奮。

《白手起家》是最長的一篇了。任何人在經歷一開始的失落而又慢慢創造出一片淨土都會有極大的得意吧。過程艱辛不足爲外人道爾,能夠看到朋友驚訝的眼神,聽到人們讚歎的語氣,頓覺神完氣足。小房子寄託了兩人的愛戀,從一開始草草決定居住在這片土地到結婚定居到茫茫沙漠,愛情的執着和堅守都顯現出來了啊。倔強的二人,在這西屬沙漠裏,在這彪悍的民風下,慢慢生活着。

物質,精神,說不出哪個更重要,哪個更不重要。餓到瀕死的人看來,物質第一;精神匱乏的人看來,精神更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經歷有不同的主張,無關其他,內心平靜就好。在愛情裏聽着曲子,吃着水煮白蛋,也是一樣的過活;在別墅裏山珍海味,雕欄玉砌獨守空房,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討論這些,引用一句話:愛情裏哪還分什麼對與錯。

世界很大,蘋果很多,我想,那顆親愛的蘋果一定還在遊蕩。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2

永遠的追問,你是誰?

就是現在,快去照鏡子,從什麼時候起,你認可了你就是你。是由這副皮囊和思想所構成的。人的長相一直在變呢,人的想法更是稍縱即逝,明天的你與昨天的你,真的是一個人嗎?如果你進入深山老林中離世索居你並面目全非,那別人還會認爲你是你嗎?

永恆的追問,世界從何處來?

是諸神創造的嗎?是“上帝”創造的嗎?是在一瞬間產生還是恆久不變的呢?

你是不是覺得這些問題太過深奧,而且問這些問題的我像一個傻子?

可這就是十四歲的蘇菲遇到的問題,她接到一封神祕的來信,陌生的來客自稱願意當她的哲學老師。帶她思考新的問題,而她也被家裏當成了怪人,是不是吃錯了什麼藥纔開始這麼想。

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中的兔子,我們就像寄居在皮毛中的微生物,大多數人沉溺在溫暖中,而哲學一位位竭盡全力往上爬,企圖將魔術師看個清楚的人。蘇菲知道了,這位神祕來客是將她從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救下來的人。

不要說環境的壓力有多大,哪怕我們住在下水道里,我們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祝福我自己以後能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3

初次閱讀本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祕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爲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後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祕,也爲我們後人做一點事嗎?

這本書有關哲學史的敘述與傳統學院的敘述方法大相徑庭,它力求與時代的發展及社會之演變搭上線,哲學因而能夠不被架空成學究的觀念遊戲,無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學至少因此而變得比較可讀起來。同時它也提示出了另一個重點,那就是哲學是有用的。本書用非常通俗易懂的事情將哲學的原理演繹出來,在描述德誤克里特斯的原子理論時,小說中是通過蘇菲玩積木的過程進程講述的;通過皇帝的新衣來講述蘇格拉底的智慧,以及人類並非萬能和無所不知的;通過戴眼鏡等方式讓人們理解康德的時間和空間直觀形式”;作品中通過光着身體的男人,來表現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4

《蘇菲的世界》終於讀完,不得不說,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在此,寫下自己的感受。

本書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少女蘇菲在某天回家發現了一封信,上面沒有寄信人的名字,也沒有住址。於是,蘇菲在這封信的背後,在一個導師的指導下,解開一個又一個世界謎團。

讀後的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書中爲了向大家解開世界疑點,觸及的內容很多。從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一樣的時期,都有哪些爲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的貢獻是什麼,他們主要評論的標題是什麼。一些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的做了解說。每個標題都點出了該章節的主要內容,或給該書增加了很多疑點。

書中講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我受益匪淺。"人生只有經歷磨難,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必然的"。書中的許多疑問我也想過,但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太過於生疏。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讓我解開了哲學的奧祕,瞭解了哲學家的事蹟,也喚醒了我內心深處對人生意義的關心與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5

上完課,在班裏後書架偶然看到一本封面五彩斑斕但又充滿奇幻抽象的書皮,好奇拿到手中翻看。只聽到耳邊一個聲音“老師,這本書看不懂。”一個看過這本書的同學說道。“是嗎?”我好奇地問道,“那就更要借回去好好研究啦!”自此我身邊多了一本《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被譽爲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爲,對於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爲合適的入門書,而對於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乾二淨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它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神祕的信。蘇菲從這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涉及藝術、科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

這是一本給年輕人看的哲學啓蒙書,不必擔心它像教科書一樣讓人看不進去。內容是一整部歐洲的哲學簡史,聽說作者是一位中學的哲學老師。你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在這是《蘇菲的世界》裏的哲學家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在很多人眼裏,本書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說——不過千萬不要以爲這裏的魔幻指的是托爾金魔戒上銘刻的咒語或者某個男孩頭上的閃電疤痕,那也不是伊斯蘭世界中神祕的蘇菲主義,這只不過是個名稱上的巧合罷了。我們所說的魔幻,是指它看起來嚴肅而溫馨情節裏卻充滿了荒誕與匪夷所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6

儘管我們都想過哲學性的問題,卻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成爲哲學家。由於種種理由,大多數人都忙於日常生活的瑣事,因此他們對於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壓抑。對於孩子們而言,世上的種種都是新鮮而令人驚奇的。對於大人們則不然。大多數成人都把這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

————題記

我本來認爲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帶給我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讀這本書時,我彷彿又回到了古希臘聆聽蘇格拉底的教誨。猶如置身於中世紀的古堡,見證黎明前的黑暗。我們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日光,沉醉於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的魅力。隨後,穿梭於資產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代哲學的曙光。飛速發展的工業推動着歷史的車輪駛入了嶄新的軌道;時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揮到了極致。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祕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

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拂絡伊德;從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到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

笛卡爾說:“我思,因此總和。”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祕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裏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裏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於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瞭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麼浩瀚這麼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27

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許是現在、亦或是未來的某一個時空裏)有一個女孩,人們叫她“蘇菲”(但“上帝”並沒有給她一個正常的人生,亦或許在“蘇菲”的世界裏的“上帝”根本是有意利用她)這時,有一個名叫“席德”的女孩出現了,可奇怪的是“席德”和“蘇菲”似乎因爲同一天的生日就此被綁在了一起(亦或許並非如此),然後怪事接連不斷,一位叫“艾伯特”的男子成了“蘇菲”的老師,一位自稱“艾伯特上校”的神祕人總是將給自己女兒“席德)的賀卡明信片交給”蘇菲“讓她轉交......

可能在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已經開始糊塗了,比較這一段反覆出現的類似於“是......,亦或許是......”的句子,吧我也弄得暈頭轉向,而喬斯坦的《蘇菲的世界》就像上述所說一樣,總能把讀者弄得懷疑人生,在這裏我不得不讚嘆作者的文筆。

可到底是什麼,讓書中的事變得如此撲朔迷離呢?在我看來那是因爲這是一本“書中書”!

所謂“書中書”從字面上來看,應該很好理解,但這樣一本書中書讀起來卻是非常的耐人尋味!

如果把書反着讀,一切都解釋的清楚了。“席德”的爸爸“艾伯特上校”寫了一本哲學書送給他的女兒作爲十五歲生日禮物,“蘇菲“、”艾伯特“等人都是這本書中的人物。

可是,書中的人物讀書由書外的作者決定的,這樣會不會太不公平了?“蘇菲”想做的一切“艾伯特上校”已經幫她想好了,容不得反抗,這是我們想到的,也是“席德“想到的,因爲“席德”只是我們眼裏的一個人物,所以嚴格意義上她也沒有“想”只能說是喬斯坦的做法。

但這書中的人物畢竟不是真實的人,我們所謂強加給Ta們了一切,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Ta們的“上帝”。

那既然如此,我們人中會不會也藏着一個“人”呢?如果你快樂,Ta是不是也跟着快樂,如果你生氣,那Ta......?

有人總是會說“越想越生氣”,如果照人中人這個觀點來看,是不是能理解爲人生氣時帶動着內心的小人一起生氣,從而導致越來越生氣,如果從這樣看來,如果我們想要控制細節的情緒,就得先控制內心的那個小人。

如果這個還很好理解,那麼如果我們真的和蘇菲一樣活在一個世界中的世界裏,被外面的“人”操控,雖然這很讓人難以置信,因爲誰都不願意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假的世界。換作我也不會相信,當你眼前所有都是事物都是虛幻的(包括人),那些發生的事都是假的,你該怎麼辦?(假設建立在我們存在在另一個世界中)。

到那時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因爲Ta們只是虛無,所有都將不可信,一切你直觀判斷的大多不可信,你需要主觀面對所有的事物。

其實,即使沒有這個假設,這樣的現象也是存在的。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判斷壞人的方法就非常的直觀,如果是阿姨就一定不是壞人,叔叔就不一定了,但事實證明,雖然我沒有遇上所謂的壞人,但女的壞人也是真實存在的。

從表面上看,是無法直接判斷區分善與惡,而我們也會被層層迷霧遮擋了真相。

我在各大網站搜索過《蘇菲的世界》的各種介紹,但每一種都大同小異,在我看來它並不只是一本哲學書,它激醒了人們對人類最基本的判斷能力的思考,直擊現今社會上最大的問題。

可是非對錯,真真假假,又有那個人能真正道的清說的明呢?又有那個人能確保自己每次的判斷都是正確的呢?亦或是每次所謂正確的事在若干年後還能是正確的呢?這或許就是其中的道理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