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方音樂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篇1

西方音樂史主要講的是歐美音樂的歷史,在內容上主要分爲四個方面:

一、音樂理論的發展史,

二、音樂家的發展史,

三、音樂作品的發展史,

四、音樂美學的發展史。

上述四個方面構成了西方音樂史的重要部分,其中,西方音樂理論的發展史源於古希臘,發展於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在古典和浪漫時期有了質的飛躍,在20世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爲最多元化的一個時代。

音樂家的發展史: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音樂家記載在冊的很少,從中世紀開始,遊吟詩人、戀詩歌手等音樂家財大批涌現,在文藝復興時期,有著名的約斯坎,帕萊斯特利納等,巴洛克的巴赫和亨德爾,古典的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浪漫的李斯特勃拉姆斯,20世紀的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

音樂作品的發展史:從古希臘到20世紀,音樂作品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單聲部到多聲部,從單聲織體到復調織體,到和聲的產生,都驗證了音樂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篇2

在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荷馬時期的兩部史詩反映了古希臘的音樂文化。史詩本身既是文學作品又是音樂作品,它由職業彈唱藝人“阿埃德”用一種叫基薩拉的樂器伴奏吟唱。

公元前776年,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舉行,在比賽時常伴有音樂,後來產生了音樂比賽。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斯巴達把音樂作爲國事活動與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公元前146年後,古羅馬征服希臘後,它的文化主要受益於希臘,同時又吸收了敘利亞、巴比倫、埃及等國的文明成果。

古希臘理論家認爲,“音樂可以三種方式對意志產生明顯影響”:它能激勵行動;它能強健體魄和心靈,猶如它破壞頭腦的平衡,最後它可以中斷政黨的意志力量,令人無法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因此,不僅在年輕人和普通公衆的教育科目中應該建立有規律,受監督的音樂教育,而且在平時的音樂演出中應倡導秩序、尊嚴、果敢和生機。音樂的目的絕不僅是娛樂,而是應象柏拉圖所言的“和諧的教養,靈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臘理論家比較強調音樂的理論價值取向,認爲音樂直接影響人的品格。隨着音樂生活的繁榮發展,面對新情況,有人認爲音樂應該推陳出新,不斷向前進,而當時佔主導思想的還是以柏拉圖爲代表的哲學家們的“心靈淨化論”,認爲音樂不能太音樂不能太複雜和追求創新,應簡樸,才能起到淨化心靈作用。可是,古希臘音樂觀強調音樂的社會作用,對音樂的評價並非是純粹審美體驗,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們認爲音樂應該符合規則,提供均衡、莊重、簡樸的音樂,這無疑給後世的西方音樂以重大影響。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篇3

音樂史人類重要的文化現象,歷經了漫長的歲月,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着,當人們面對這樣一個複雜龐大的歷史性文化現象時,總會讓我們產生許多思索。

我國許多音樂學家投入到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結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樂史鉅著。本書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別論述了古代和中世紀音樂的主要現象,包括古希臘和羅馬的音樂;中世紀教與音樂;復調的誕生和發展,以及14世紀新藝術蓬勃興起。五至七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論述了勃艮弟樂派、弗蘭德樂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種音樂。八至十章,涉及巴羅克時期,重點在於歌劇的誕生和早期發展、器樂的狀況和晚期巴羅克的兩位音樂巨人———與亨德爾。十一至十二章,論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首先對古典前期有所論述,然後分別討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特別是貝多芬給予了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進行了比較細緻的討論,不僅涉及了衆多的音樂大師,也對重要的`音樂體裁的發展線索進行了梳理。勿需質疑,這本音樂史概述全面而詳細。

回顧音樂史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資料收集和故事記錄開始的。從對音樂史的相關資料我知道,許多音樂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記載音樂起源、發展以及偉大的作曲家。萌芽狀態的音樂史學最早在出現初形,到18世紀時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史學。

19世紀音樂史研究進入成熟時期,這時期中世紀的音樂成爲研究的重點,作曲家的傳記也更加完善。20世紀後音樂史開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的擴展和多樣性都是20世紀的音樂史的特點。二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史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史料規模空前龐大,音樂史和相關學科有了更多的交流與融合。這就是音樂史的一個發展過程。當我們現在來回顧音樂史學時,明顯可以感受到這項工程的浩大和。

整本書注重風格研究這一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樂風格演變作爲音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描述從古代文明到20世紀這一過程中,不同時期出現的不同音樂現象,把風格作爲重要話題。這本書,對於理解不同時期的風格及演變,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樂,有很大的幫助。作者已闡述了自己編史的目的是爲了力求在闡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畫出音樂史的過程。作者在描述音樂的同時,也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音樂作品風格在音樂歷史發展這一歷程的重要作用。看音樂史必須從音樂的起源看起,而音樂史至今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早期音樂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個有效的研究基礎,只能憑極少量的記載,輔以一些雕刻、建築來追溯古代音樂,當然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音樂經過多年的研究,書中把它劃分爲七個時期:古代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20世紀現代時期。這樣劃分,對於把握每一時期的音樂家和音樂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書中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進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義對於對音樂史來說是一個嶄新的時期,它伴着、社會的巨大動盪而產生髮展。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特徵既發掘民間藝術。許多國家的作曲家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及民間音樂產生強烈的興趣,把豐富的民間音樂作爲寫作素材。但各學者對浪漫主義音樂史的研究說法不一。因此此問題尚存爭議。

在書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隨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音樂也隨之進入20世紀的大潮中。20世紀對科學技術對創作工具、音樂表現手段、方式等方式產生極大的影響,音樂發展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繫。20世紀音樂對古典音樂的一種反叛。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意識形態,把20世紀音樂作爲一種沒落的現象來看待。這種也不可避免地反應到專業音樂界中。把20世紀音樂作爲一個專門的章節來闡述,這代表了我國對音樂觀念的一種進步,從不接受到接受的一個過程,是漸漸以一種正確的觀念來看待20世紀的結果。音樂作爲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它的藝術的美決定了它的價值之所在,這種價值是可以使全人類接受的。當然也可以爲中國人接受,因此音樂史研究必將在中國長期開展下去。也對我們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西方音樂史讀後感 篇4

在此期間我對巴赫,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曲子,大致地聽了一個大略,之後對此三人有如下的感受。

對於巴赫,首先他是一個對先人的集大成者,並且可以看做是一個鼻祖型的人物,西方古典樂在他之後得到壯大,而巴赫打下了一個根基。

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我聽到了幾段比較熟悉的旋律,其中一段是在趙曉生老師課堂上聽到的,巴赫對於音樂的熱愛是深沉而嚴肅的,摻有宗教式的虔誠。而他不惜花精力來譜教學用的曲子,這本身似乎就昭示着,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之後的古典樂起到一個承啓的作用。

對於莫扎特,首先他是一個天才,他本身對於音樂的天賦是人類歷史上無法解釋的現象之一,在他的音樂中似乎聽不到任何的不和諧,換一句話也可以誇張地這樣說,聽過莫扎特的曲子之後,再聽其他作曲者感覺到的都是不和諧。

這種和諧無論是在《長笛協奏曲》,《費加羅婚禮序曲》,《聖詩》,《土爾其進行曲》,還是在《搖籃曲》,你都可以安靜地聽到。欣賞莫扎特的音樂,彷彿就是在欣賞一件絕美的藝術品,他不會讓你感到憂慮,暴躁和狂野。

對於貝多芬,首先他是一位王者,一方面在音樂上他不屑於其他人甚至王室貴族的非議,一方面在命運上他對於雙耳失聰的命運頑強抗爭,貝多芬曾經想過自殺,但他活了下來,並仍以貝多芬特有的意志力,創造了晚期最爲卓越的幾部交響樂。那是雄渾,是閃電,是非洲大草原上風馳電掣的雄獅,是光與熱的集合,奏鳴!

對於音樂本身的和諧與結構追求,我認爲自有公論,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喜好,而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至今仍被大衆所稱頌,更多的是因爲他的意志與精神,而非純粹的音樂。誰在命運的面前又敢如貝多芬一般奮起反擊呢?力量,是強大的內心力量支撐,所以軟弱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欣賞不了貝多芬的音樂。

簡述了以上三位作曲家之後,這本書是以教科書的姿態,來統觀全局,所以它不會有所側重的詳述任何一位作曲家。好處之一是你可以儘量不帶偏見地體會西方音樂的發展,然而其中還是摻雜了大量的人名,沒有辦法,人的歷史就是由歷史的人來逐一立體式的構成的,我們只能從中窺知一二,以點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