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後感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這就是所謂讀後感。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後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後感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後感1

《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是何兆武先生的著作,主要講述了明清之際中西文化的交流,天主教傳入中國和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衝突;從多方面講述了明清之際的西學東來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講述了清代前期,西學在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講述了在舊制度前期,法國發現中國文化的歷程,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文化的影響;等等。

清代前期,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可謂一波三折,受到多方挑戰。相較於印度佛教在中國順利的開枝散葉,西方在中國的傳教事業則顯得步履維艱。傳教事業的範圍相當狹小,最初,由利瑪竇奠定的耶穌會傳教事業僅侷限於宮廷內部,且受到諸多頑固勢力的抵制,迫害傳教士的教案層出不窮。在楊光先案中,監正楊光先甚至歇斯底里的提出“寧可使中原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這是當時不少頑固士人對西學的態度。面對自身利益受到威脅的狀況,以及骨子裏的狂妄自大,他們將是非觀念棄之一旁,對西學的先進與否置若罔聞。雖然這些執迷不悟的做法減緩了西學在中國傳播的速度,甚至西學的傳入曾一度中斷,但是西學在中國仍然充滿了生機,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相較於部分冥頑不靈的士人對西學的極端否定態度,清代初期,一部分開明人士對西學的態度則顯得公正理智。他們沒有頑固勢力的夜郎自大,而是抱着“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的態度,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他們學貫中西,在研究西學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進和完善。雖然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文化知識帶有封建神學色彩,一度使中國學者對西方某些文化領域百思不解,莫知所從,但是,中國學者仍然憑着超人的毅力和決心,苦心研究西方文化。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研究出一項項振奮人心的科研成果,創制出一部部影響深遠的著作,促進了中國的覺醒和近代化進程。

當然,文化只有歷經磨難,才能確定其是否能與時俱進,源遠流長。優秀的文化經得起優勝劣汰的考驗,正如華夏文明流過五千年的`長河,經過歲月的沉浸,依然訖立於東方之巔,享譽世界。

中西文化交流史讀後感2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我不僅爲文化的廣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對世界各名族、各個國家的文化史都有所瞭解。從而知道了人類文化演變的的大致軌跡。 

世界文化史是從全世界文化觀點出發的,系統論述了世界文化自遠古至今日發展的歷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同規律和各自的特點,介紹了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們對世界文化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揭示了多元一體的人類文化演變的內在本質。同時也介紹了中國的思想文化成就,強調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對推動世界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沽滅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設計的範圍很廣,有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爲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將人的活動、禮儀、談吐、衣着、娛樂都歸爲了文化的範疇。我認爲這樣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現人類活動的各個側面,同時也讓我們用多維的視野去考察一個時代的人類特色,更好的識別時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爲了更好的把握人類總的思想意識和心理活動的規律,瞭解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以便我們自覺的推動人類文化向前發展。

世界文化史介紹了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即東方文化着重介紹了古代、中世紀、近代、現代幾個階段的中國、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着重介紹了希臘、羅馬文化、近代文藝復興、啓蒙運動及19-20世紀文化相互比較中,以系統而簡明扼要的文筆,發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點,論述了各種文化的特質,並努力探尋了中西文化的內在聯繫、發展軌跡與規律。

每位大學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這門課程,現在仍有一部分人對藝術生的看法是一羣畫畫的瘋子。我認爲這樣評價者的知識層面太淺薄了。世界文化史對非藝術專業的同學來說是非常有必要去學習的,以此提高藝術鑑賞能力,瞭解藝術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每當我看見好的藝術作品時心情是很激動的,而非專業的同學則會說出這樣的話:啥破玩意,我也會畫啊。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獸派的作品就是這麼說。我們的藝術作品出世時希望大家用藝術的眼觀去欣賞,從而認可我們的藝術品。

學習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視野也大大的開闊了,我覺得這門課程的開設讓我知道世界太多了。今日的世界逐漸縮小成了地球村,在與外國人交往時,瞭解他們的民族特點、宗教習俗,可避免文化的衝突引起的犯忌,人與人之間能更加和諧的交往。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閉封自守的,一種文化要想永葆青春,必須積極吸收各種外來文明。今天的世界在急劇的縮小,人類各種文化之間的交匯,將融合爲人了共同的文明。讓我們共同攜手推動世界文化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