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書籍讀後感(精選1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書籍讀後感(精選1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書籍讀後感(精選16篇)

教育書籍讀後感1

這是一本記載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行爲往來的書籍,書中以案例的形式記載了若干個師幼互動行爲,同時,他用35張圖表將研究的成果以數據的形式給我們展現了孩子在對人、對事所持的各種內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種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現孩子的心靈世界。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每個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條有起點和終點的線段,註定了要和其他的線段相遇、相交接成一個又一個網點,直到生命結束,每個人都有了一張標誌他曾經作爲人生存過的網。想了解一個人、瞭解他人對他的影響,我們不能只是停留於查看他所編織的靜態的網,而是要去親歷一下他與他人相交接的動態的過程。因此,書中作者用了許多發生在幼兒園的真實的師幼互動案例描述性的記錄了孩子的幾多歡樂、幾多愁!走進教師與幼兒的現實生活場域,走進了他們進行行爲往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微小空間。在這些案例中孩子們具有獨特的內在尺度、動機、意願、需要與衝動。以及老師時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們的思想,並花很大的精力去爲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關注者的身份對師幼互動行爲發表種種先見,力圖以白描的手法展現師幼互動行爲的現實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淺的翻閱這本書後的一點體會,在以後的日子裏我還將細讀書中的許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義,體會身臨現場與孩子發生的一切……

教育書籍讀後感2

作爲一個年輕的新手媽媽,我對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一直是更爲關注的。最先,當我還是準媽媽的時候,老公爲我訂閱了《孕味》系列雜誌,這大概是我係統的接觸嬰幼兒孕育、餵養和早期智力開發等專業書刊的始元,在漫長的懷胎十月裏伴隨着我與BB一起成長。在此之後,我一直在斷斷續續的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貫穿的育兒智慧所打動,每篇短文都值得爲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顛覆了許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壞掉的教育理念。所以,這本書一直成爲我的枕邊書,亦是我所看過的衆多幼兒教育書籍裏面印象最爲深刻、最喜歡的一本書。

近來有幸獲得《幼兒園“完整”課程》系列書籍,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有關培養完整兒童的專業課程,帶着對深圳實驗幼兒園的諸多認可、濃厚的興趣和諸多好奇與疑問,我粗略的翻閱了有關片段,由於時間緊促未能全書閱讀深感遺憾。幼兒園完整課程系統總結了深圳實驗幼兒園十多年幼兒園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其先進的教育成果、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進取的師資隊伍,使我們的孩子在優化的環境中健康、愉快的成長!

早在2010年,我的孩子就在實驗幼兒園上了一年的親子班,其間我基本上是全程陪伴孩子上課。因此,對於典雅潔淨的校園環境和親切耐心的老師都倍感熟悉。學校和班裏經常組織多種多樣的戶外活動和教學互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我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科技節,老師和家長紛紛上臺爲孩子演示各種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演講科技小故事,和媽媽一起做手工,大人和小孩一起其樂融融。我們還和孩子一起參加了社會實踐,親手種植種子,全程觀察種子從發芽到長出一串串小綠葉的成長過程,並且全程拍照留念。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的創作思維,還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課堂直觀而生動,比起我們小時候那會的照本宣科趣味極了。家園互動一直是實驗幼兒園的教育特色,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實踐當中,紛紛拿出自己的社會資源,組織和策劃一些有意義的戶外活動,讓家長、學校和孩子一起緊密的融入到學習、成長的大家庭中來。

我十分感謝深圳實驗幼兒園給予我的孩子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將與孩子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我更衷心的祝願實驗幼兒園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科研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教育書籍讀後感3

近來開始捧讀《愛的藝術》一書,這是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對於愛情這個亙古永恆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人的闡釋,令人眼前一亮。

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爲,只要讓自己變得足夠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樣),我們距離收穫愛情就更近了一步。於是男人們追求更高的權力和更多的財富;女人們則通過精心裝扮和各種人工“打磨”,努力構築一副更美的軀體。依作者所言,我們都在試圖讓自己變得“可愛”,“而大多數人所指的‘可愛’基本上是時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確,我們認爲一個男人或女人“可愛”,的確很難拋開他(她)的社會屬性來評價。譬如高富帥和白富美們賣個萌可稱之爲可愛,矮窮矬們絲賣個萌倒顯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們告別了僅憑父母之命、媒妁之約就決定婚姻的時代。自由戀愛帶來的福祉之一,就是我們對潛在的伴侶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愛不要逃”一樣,情感專家們也鼓勵年輕人勇敢去追求愛、體驗愛,打怪升級,愈挫愈勇,直到足夠牛掰去幹翻一個大Boss,覓得金龜婿,抱得美人歸。弗洛姆敏銳地指出,時下的婚配,更多關注“愛的對象”,而非“愛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我們更多考慮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視瞭如何去愛他(她)。

在市場經濟思潮席捲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約成爲了維繫社會關係的一條重要紐帶,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爲被交易的對象。我們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商品,自己的脖頸上也被套上一個無形的價碼籤,走入婚戀市場待價而沽。“績優股”、“潛力股”、“經濟適用男”、“招商銀行”等辭令常被用來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顯性或隱性價值——原諒我竟使用了這麼多經濟學術語,只因婚配的過程實在是一場雙方價值精確匹配的過程。

弗洛姆認爲,成熟的愛應該是一種不損失個人“完滿性”和“個性”前提下的結合,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力量。我們的日常活動,絕大多數都是目標指向的,其動機通常不會引起我們的關注。以工作爲例,我們可能是爲了養家餬口,可能是爲了填充時間,可能是爲了積聚財富……大部分人是被動地從事工作。至於我們無需鞭策和驅使,也自發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個行程之類,很大程度上是長期地被動接受變成了習慣而已。如果有人對此提出異議,那麼去問問身邊的人,有幾個人從事的職業是其真正喜愛的,或許就會理解一二。

愛則不同,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是一種主動的行爲,它的主要特徵是“給予”,而非“接納”。弗洛姆認爲“給予是潛能的最高表現”。在給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驗到自己的力量、財富。譬如兩性關係,只有雙方都進行給予,才能是一場酣暢漓淋的魚水之歡——如果男性沒有獻出雨露恩澤,如果女性沒有充分開放門戶和盡心配合,這場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還在後面,孕育胎兒和哺餵嬰兒的階段,不正是展現世上最偉大的母性之愛的美好時光。

於是作者提出這樣一種觀點,或者說建議:發揮愛的藝術,除了堅強信念的支撐,還需要讓自己保持能動性。既然愛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我們必須積極調動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於用眼、勤於動手、勤于思考、勤於感知。這往往和我們的生活態度有所關聯——不會有這樣的人,在愛的方面長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無建樹。如果一個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那麼在愛的方面,我們很難指望他(她)會付出積極而有建設性的行動。

愛是兩個人情感之紐帶。無論是戀人,還是親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們結成的一切社會關係,都在倫理觀的框架下運行。我們所公認的最理想的社會關係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平原則——不僅在市場裏如此,社會生活中亦如是。我們都讚賞“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做法;但對那些捨己爲人,做出犧牲而不求回報的做法,通常是敬而遠之的。這說明,像《感動中國》裏宣揚的那些無差別、不設置任何前提的愛,雖然被我們所敬仰,但尚未成爲社會大多數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覺悟——雖然那是更接近愛的本質的狀態。

弗洛姆在書的末尾,略帶悲觀地指出,“在現有的制度下,能愛人的人,是例外;在當今西方社會中,愛是一種邊緣現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種純粹的愛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伊甸園,人們戰勝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對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無私地對待身邊的每個人——這注定是一段遙遠的征程。

人類能自洪荒歲月到達繁榮的今天,以一種新的視角來審視,人類的歷史其實是一部愛的史書,個人、族羣、城邦、國家、民族,因愛而團結或分離;因愛而爭鬥或和平;因愛而生長或消亡。回顧歷史,我們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愛在各個社會層面上的、以各種形式表現的事例,我們能看到,那些偏激的愛、狹隘的愛、自私的愛甚至變態的愛,都在上至英雄偉人、下至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愛不是一種理性的堅定信念,那麼我們的祖先也許早就滅亡在某一此戰爭中了。我們還在這顆蔚藍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愛存在的最好證據,她還在維繫和供養着我們。

在這個日新月異而又精彩紛呈的時代裏,我們每一天過得忙碌而充實,似乎無暇停下來認真審視自己的內心,到底什麼是我們最根本而真實的需要?如果愛是人類生存問題的唯一理性答案,那麼我們就要相信愛、思考愛、探究愛、發掘愛,去還原和呈現愛的本來面貌,無限接近於愛之真諦。

教育書籍讀後感4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寫給家長的書,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封面的圖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媽媽覺得很溫馨,是我所向往的場景,帶着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這本書。

看完後,我一下子變得手足無措,心裏五味雜陳,真是讓我狠狠的反思和學習了一把!爲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認爲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着我的孩子,對待孩子的教育可謂是嘔心瀝血。從女兒一出生,就想着怎麼養育她,讓她變成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着這道題,我能得高分嗎?這是個困擾了我很多年的問題。

直到讀了這一本書,一本讓我遺憾自己看遲了的書、一本慶幸自己沒有錯過的書,正如書中所說: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品質高尚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這種“幫助”,光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自以爲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實並不然,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愛是需要技巧的。整本書都貫穿着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生活中家長和孩子該怎麼有效相處這條主線進行展開。

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真真實實的講述着平時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我是一邊看着、一邊回憶着、一邊糾結着,十年來的發生的種種……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涌上心頭。我對女兒一直高要求、嚴標準,剛上小學時我就要求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卻常常事與願違,當時我就很氣憤,經常批評她,怎麼老是不聽媽媽的話呢?按照我講的去做,有那麼難嗎?當時根本就沒想過用一個能讓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與她交流的時候沒有顧及她的感受和情緒,也沒有及時接受她所傳遞給我的信息,其實和孩子對話是一門藝術,孩子的信息裏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我沒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對她的問題或表述,我沒有敏銳的洞察力。 讀了這本書讓我找到了問題所在。

還有一方面,也是讓我特別後悔的,就是對待孩子犯錯誤不太寬容,我始終覺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爲,就是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解決掉,還會強制讓她按我的方案執行,看過這本書,我覺得對女兒幼小的心靈那是多麼大的傷害。書中講到,有些規則只能從她的內心慢慢領悟,也可以從家庭和社會吸取的價值觀中慢慢培養和指導,那些整天被告訴該幹什麼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實踐自己的判斷能力,很少有機會自己作出選擇、培養自己內心的標準,有時候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那些有機會自己作決定的孩子,在成長中,精神上會變得自立,他們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究竟能學到多少我們交給他們的東西,取決於他們內心對我們教導的情感的反應。價值觀不可以直接傳授。孩子只會被那些他們尊敬的人同化,通過模仿他們,孩子們吸收了他們的價值觀,並且成爲孩子自己價值觀的一部分。如果時間能倒回的話,我一定不那麼着急,我會給她時間、給她機會,不去懲罰她,讓她那麼恐懼。有些事情是需要時間、有些結果是需要積累、有的時候只要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就行了。

讀過很多書,唯獨這本書讀的讓我很不輕鬆,整個的閱讀過程,感覺就像開批評大會,我在不停的批判自己,書中的一個個章節都跟我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一個個事例撞擊着:平時很認真,爲啥考試的時候分數不高呢?數學考好了,怎麼語文分數又下去了呢?考了99分,怎麼沒得100呢?今天的課外書看了嗎?預習複習有沒有認真做?都九點了,你還不去練鋼琴?……我希望現在還爲時不晚,孩子剛剛步入人生第一步——小學階段,我會不停的去重溫這本書,補做我拉下的功課,給孩子一個理解尊重的空間;我要承認孩子的努力和付出;我要學會不去評價孩子,不給她定性;不武斷的判定孩子的一生……

這本書解決了我之前的困惑和不當之處,並且給了我答案。在以後的日子裏希望我和女兒能像書中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以後的路還很長,媽媽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牽着你的手,等着你慢慢長大!

教育書籍讀後感5

前幾天很榮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請到一本《別以爲你懂孩子的心》的試讀機會,一直以來涵寶都是我一手帶的的,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讓給涵寶健康快來的成長環境。讓涵寶的長成開朗,活潑的孩子,事實確實也是如此,但看了這本是後我感覺還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夠的,對孩子的心還是不夠了解。很多時候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寶2歲多的時候,我包餃子的話都是自己和麪,涵寶最喜歡的就是想幫我一起弄,覺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麪粉,到處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寶給我添麻煩,就拒絕她幫我和麪,殊不知我這樣一拒絕多傷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學習的機會給阻止了。好在後來我聽了涵寶的解釋,說:“媽媽,等我會包餃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餃子給你和爸爸吃了”,當時我就感動的不行,說“那你和媽媽一起和麪吧,不過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個過程涵寶很小心的弄着。最後還是一身麪粉。

所以這點,正如書上說的,我們是如何阻礙孩子的,很多家長都會嫌孩子給自己添麻煩而去阻止孩子。結果孩子把父母當成外人,因爲擔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結果孩子以爲周圍處處有危險,膽小怕事,不敢嘗試新鮮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結果孩子如溫室裏的花朵,脆弱不堪,經不得一點風吹雨打,父母還會因爲所謂的成人間的客套和規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與小夥伴們的交往障礙。

涵爸的教育觀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沒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時看到花草一樣解釋是給涵寶聽,涵寶看爸爸洗澡,看媽媽洗澡。現在都是這樣的,沒什麼,最開始問過,我們都給涵寶說的很清楚,沒有遮遮掩掩的。現在涵寶對大人的身體爲什麼不和她一樣,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大人在對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裏的雜念拋掉,不要以爲孩子的問題帶着什麼色彩。

其實有時大人總覺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爲他們的將來過的更好但大人們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裏所想呢。

這本書的作者說的很多,物質在孩子面前卻是不是很重要,他們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會錯怪孩子,就會不切實際的要求孩子,會把孩子推的很遠,爆發親子戰爭。蹲下來,跟着孩子的視線看世界。大人會發現,孩子和大人對着幹,是因爲大人的教育簡單而粗暴。

看了這本書,確實非常不錯,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處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從理解孩子的心裏出發。我們平時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卻沒能做到這樣,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學習,要蹲下來跟着孩子的視線看問題,傾聽孩子的真正想法,纔會懂得孩子的心裏。

教育書籍讀後感6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爲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而我們的家長或許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大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繫繩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較身邊幾個同學。因爲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所以對彼此的家庭狀況非常瞭解。從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從小學習不錯,長大後非常循規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線長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會茫然不知所措,產生心理上的問題;而從小因父母忙於生計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時候學習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卻有極強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見,敢於創業,現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着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其自然地展現和成長。於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這也許讓那些擁有“滿腹經綸”的父母們大吃一驚,但,事實確實如此。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

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

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閱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教育書籍讀後感7

上學期幼兒園贈送了我們教師每人一本書,此次贈送的書都是經過教科室主任精心挑選的專業類書籍。我挑選了一本《給幼兒教師的101條建議——數學教育》。因爲之前也讀過此係列的語言教育等叢書感覺不錯,所以就選擇了此書。

本書是由張俊主編,共有7個部分,101條建議。其內容涵蓋了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方方面面:從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數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從數學活動設計到操作材料的提供,從領域滲透教育到日常生活教育,乃至如何評價幼兒數學學習與發展……對於書中的一些問題都是我們平時經常碰到但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今天在此書中終於找到了非常完滿的答案,解決了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的現實問題,讀完之後你會感覺哦這件事情原來是這樣啊。書中的編輯都是教育理論的專家同時也是從事多年的幼兒園一線教師。他們的建議給我們的是一種心靈的交融,而不是專業的控制,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我如飢似渴的閱讀着,就像一隻迷路的羔羊終於找到了家的方向。以下是書中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共享。

在新《綱要》中提到數學教育的目標“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作者對正確理解“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做了全面整體的闡述: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獲得數學經驗;幫助幼兒將數學經驗或概念運用於生活之中。然後又理論結合實際從多方面來闡述培養幼兒的數學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培養幼兒的估算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簡單的統計;巧用“說明書”學數學等等,從實踐的角度來引領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

教育書籍讀後感8

我看了一本關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書籍,給我感觸很深,也從中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我是一名幼兒園教師,面對的是弱小稚嫩的孩童,但他們是人類的未來、國家和社會的希望,所以肩負着教育的重任,應該不斷地學習,努力承擔起這份“根的事業”,不負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把她視爲神聖的職業,不斷地讀她、研究她,最終做一名“人師”,當一滴社會發展歷史長河裏的水,折射出太陽的光輝。

書中第六章內容是“做自身專業發展的主人”,告訴我們,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主體意識的增強。最讓我關注的是老師要注重不斷提升和重建個人理論,保持自己的教育實踐在理性的軌道上持續運行,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理論、實踐理論、反思成敗,體現教育智慧、教育創新。書中採用理論觀點和事例相結合來說服讀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來幫助讀者的我消化理論和吸收知識,激發我“也要這樣做個好老師”。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教師自身職業的人格塑造。教育的真諦是育人,育人的關鍵是塑造人格。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讓我感受最深,“只有人格才能夠影響到人格的發展和規定,只有性格養成性格。”以及彼得洛甫斯基的“教師自己是以整個人格來與兒童接觸的。”日本教育家柴田榮義的觀點“教師的整個職業是以教師的人格決一勝負的。”都將教師的人格擺到了重要位置上來,將教育的最高境界看成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溝通與擁抱,具有“點燃”生命的力量。完美的教師人格,可以達到“不教而教”或“無爲而教”的境界。所以要求老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要不斷自我教育,終身學習,不僅提高知識和技能更應增強專業精神,注重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我的精彩”“雨傘的故事”“愛的回報”等幾個真實故事中,讓我看到老師的愛都是以孩子的愛作回報的,一個個都是“愛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老師平時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感染着、教育着身邊的孩子。所以作爲教師平時對待工作一定要認真、執着,忠誠於這一份職業,要富於責任感。在日常教育中有積極的自我意識,不斷反思和調控自己的言行舉止,嚴以律己,爲人師表,將終身自我教育和自我人格的完善作爲職業生涯的推動力。

書的最後部分是北京市特級教師李玉英和孩子們的故事,故事娓娓道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快樂、純淨又充滿愛的世界。用 李老師自己的話說“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充實的、有聲有色的”。()我要學習她用心教育,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對同伴友善、樂於助人等優秀品質,平日裏以身示教,用自己的愛來感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善、美的心靈來教育孩子,做一個孩子們心中真真正正的好老師。

教育書籍讀後感9

《幼兒早期教育》雖說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形式是豐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兒早期教育》,我都深有感觸,因爲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誠的“教養筆記”、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如此深動,尤其是教養筆記,真的能讓人受益非淺,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啓示。

“教養筆記”中的一篇文章讓我很感動,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圖書架旁的碎紙片”,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架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的破壞,爲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爲了摺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爲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摺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纔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們班是早期閱讀實驗班,孩子們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點跟這裏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兒早期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的。《未來的幼兒教育》讀後感讀《幼兒教育》心得幼兒教育案例範文:《陽陽的小畫筆》

教育書籍讀後感10

假期讀了三本書,《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和《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從這三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一、讀《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有感

以前人們總認爲: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爲,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爲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爲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裏,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着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爲“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爲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爲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二、讀《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有感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羣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爲,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 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祕, 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 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 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 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爲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爲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爲。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 又應該是朋友關係, 否則, 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穫。我相信, 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 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 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三、讀《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爲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發展爲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功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我想起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是啊,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啓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我們每天的教學中是大量的,可以說是貫穿在整個課堂中的,可見,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繫,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理念是靈魂。讓我們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糾正誤區,優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最終促進教育成效。

教育書籍讀後感11

我仔細地閱讀了《大科學家的小故事》,這篇文章很具有吸引力,越讀越引人深思,我不禁掩卷沉思,一時思緒萬千,趴在桌子上思索着,想着什麼,似乎感悟到什麼。

文章講了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換舊畫時從梯子上摔下來,他覺得奇怪,便把想法記下來,這對他研究相對論有很大啓發。還有一次,愛因斯坦在雨中等一位學生,朋友誤認爲他在揮霍時間和青春,他卻不以爲然,覺得自己想出了一個出色的想法。還有愛因斯坦無論在爲成名時還是成名後,他總是穿着件舊大衣在街上行走,朋友們很疑惑,但愛因斯坦卻泰然處之。

從這篇文章中,我瞭解到愛因斯坦是一個善於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人。

魯迅曾說過:“節約時間等於延長一個人的生命”。愛因斯坦的事蹟不正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嗎?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難道不是珍惜時間善於思考所結出的碩果嗎?

愛迪生生於1847年2月11日,死於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歲8個月零7天。他一生憑靠高度的智慧和驚人的勤奮,創造了2000多種發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種。正是這些發明,給當今世界增添了異彩,使我們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話說,夢想是現實之母。每一個成就了偉大事業的人,都是一個夢想家。而他們所完成的工作,又是與他們的想像力、能力、毅力,與他們對理想的執着程度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關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用了畢生的時間尋求機遇,把他的每一個想法付諸實踐,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機遇。在他身上,直覺和決斷能力得到了極好的發揮。

愛迪生爲了人們能用上價廉物美的好燈泡,廢寢忘食地尋找各種燈絲。他算算他用過的耐熱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種。後來,他發現竹絲燈絲能燃1200多個小時,最後熄滅了。

熄滅了嗎?不,愛迪生的精神將永遠照耀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像愛迪生那樣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怕困難的精神。他們雖然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但是他們仍然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繼續……因爲,天才是1% 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換來的。

一幕幕世人感嘆,佩服,催人奮進的畫面總是閃現在我眼前。再看看我自己吧,在溫暖舒適的家庭裏,卻既怕苦有怕累,老是不能持之以恆地發奮學習。我做數學題遇到難題時,不勤于思考,不會的就丟在一旁,或者抄別人的答案,他們再給我講解思路時,我又聽不下,都是因爲我不愛思考的原因造成的。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要向愛因斯坦學習,他善於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精神,激勵着我幼小的心靈。我要從現在開始認真學習,不懂就思考,勇不放棄,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期望,讓我插着成功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高!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乘坐着時空穿梭機一樣,又回到了他們那個年代。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她刻苦鑽研,永不滿足,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現。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麼,什麼叫放射性,但通過閱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爲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晶。她每天穿着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鬥了45個月,1300多天,這是多麼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的園地,最後終於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現放射性元素鐳。我是多麼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到科學的世界裏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祕密。

因爲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裏,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現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爲居里夫人忙於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乾麪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不怕困難。今後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峯。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爲祖國的繁榮富強,爲祖國的科學事業奮鬥終身!

俗話說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學的未來,只能屬於勤奮而又謙虛的一代”。

我一定要認真學習,刻苦鑽研,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教育書籍讀後感12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爲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主角,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衝的,我認爲還是讀書。博覽羣書,就應是我們教師生存的務必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着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爲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我在日新月異的這天,在教育之林中立於不敗之地,着實值得思考。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麼教育者本身就就應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爲指導,並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透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我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因爲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爲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就應具有什麼潛力,充當什麼主角呢我想:教師就應讓學生學會提問。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用心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並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向以來,課堂提問彷彿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爲衆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潛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用心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爲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爲個體的人務必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爲教師務必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我的頭腦,使自我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務必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務必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爲自我的思想。僅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透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書籍讀後感13

以前人們總認爲: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後,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爲,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爲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爲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教師那裏,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職責和義務。好教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爲“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爲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爲這其中有許多我們就應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教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僅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歡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歡樂去歡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教育書籍讀後感14

教育問題一向是困擾着社會的大問題,由於此刻大多數的家庭都僅有一個子女、所以,對子女的成長問題格外關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一位都期望子女成爲人才,如何使這一切成爲現實。《英才怎樣造就的》彙集了王教師多年的教育實踐的體會,給我們這些教師供給了寶貴的經驗。讀了王教師的這本書之後,深深地被王教師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標準是你所教的學生成績是否有好成績,是否考上名牌學校,升學率多高,我覺得,這個結果所取決的因素很多,有教師本身的因素,有學生的因素,還有家長的因素,社會的因素。我覺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師的作用,而教師的方法至關重要的。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發揮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妨礙才能的發揮。”一名優秀的教師在教學中絕對不能照本宣讀,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爲載體講授學習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學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力”,即提高學生的學習本事,從目前來說學校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所以,講究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爲重要。王教師在書中總結道:“適合你的纔是好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每個學生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種統一的模式,同種方式問題方式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找到自我適合的學習技巧。

我們有些教師,都認爲多做一些習題都總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學習不等於一般體力勞動者的工作,無休止的做題只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有些學生所以乾脆不做作業,有些學生馬馬虎虎的應付一下作業,表面上完成了教師佈置的作業,其實質量很差,沒過幾天就會忘記了。所以,“二期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學生爲本,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本事。在那裏必須強調的是,對不一樣的學生要求採取不一樣的方法,我們要提倡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而不能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

與提高學生成績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說明,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善於思考是一個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我們有些學生作業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覺,但成績卻不盡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思考,只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我覺得在學習中,不僅僅應做題時思考,並且在解題後進行反思和總結,也就是說,“思考”應當是貫穿於整個學習的過程的,作爲教師有意義地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切忌越俎代皰。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提高這個環節十分重要,好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思考,對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從而,掌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東西。除此之外,還能夠留一些課外的思考題,拓展同學的思維空間,也有利於學生的今後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作爲教師,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學的先藝術不僅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重要的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一個學生反覆遭受失敗的打擊,他就會“無可奈何”變爲差生,他對學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甚至厭惡、反感,這樣的話,怎樣會有好成績呢?所以,我們應當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歡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王教師在書中總結到:優秀是鼓勵出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興趣是最好的教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鼓勵之後,他會有成就感,他就會有興趣,然後,他就會去鑽研,漸漸地便會超過別人,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鼓勵,就是把內在的一種潛質激發出來,從而到達一種最好的效果。

教師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尊重,期望在別人心中有必須的地位,學生也是一樣,甚至異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我是重要的,是班級團體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個人。作爲教師還有一個異常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儘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我讀書的時候,就是從這一方面確定教師對我的重視。我想,學生會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學講究情感互動。記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明白,一個教師不用看花手冊,第一節課就能把學生的生字脫口而出,對學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教師,你就得用心去打動學生,學生纔會尊重你,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經過學習這本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更新理念,不斷地改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貼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門科學,是我們教師一生去研究的科學,我要不斷地探索研究,與時俱進,成爲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教育書籍讀後感15

超多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以前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我,時時反思自我,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光反思自我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我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爲,自我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爲自我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我願把自我一路走來的反思提出來,與廣大教師共勉。

1、讀書一生

好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決定了我要以爲學生生命奠基爲追求,務必靠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的彌補和進修,要像永不幹硬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

2、激情不老

這就應成爲爲師品格的重要追求。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我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就應從此刻的外在表象化爲內在的精神氣質。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

3、寧靜致遠

一個好教師不全是靠培訓成長起來的,更不是靠檢查、評比造就的。教師很苦很累,比如各類名目繁多的學歷進修,課改通識培訓,市級的、省級的甚至國家級的教學比賽壓得教師喘但是氣來。教師自由發展的空間,已被剝奪殆盡──整天忙着讀人家的“書”,自我的“書”卻沒有讀。這種過重的外在負擔將導致“膚淺後遺症”。因此,與其忙忙碌碌,不如圍繞自我的特色鑽研下去,深化,細化,創造屬於自我的心靈財富,在浮躁的現實中尋求一份屬於自我的寧靜心境,並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標默默地努力,靜靜地成長。

4、以寫促思

寫作不僅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我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理解理論的我的提升。

5、慎獨養身

個人獨處,他人不知,能嚴格按照慎獨去做,沒有其他雜念,實實在在按照道德準則去做。應對榮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別人的譭譽,而要自信自醒,打擊你的力量就是前進的力量。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竭盡全力,就是勝利。能夠說,慎獨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6、伸展個性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我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爲我們爲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我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風”跑。對自我的教學,不要思考完美,要思考最有特色。

7、愛在細節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爲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裏”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爲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納百川

無論是此刻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爲我們“通向此刻和未來完美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9、合作同進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

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爲。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必須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爲。

10、海星主角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保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爲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主角──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一路走來,感慨良多。雖然從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將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長的路上,爲自我的生命奠基,爲學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關懷,教育叢書的引領──而這將是我前進的動力。

教育書籍讀後感16

最近讀了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從這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羣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爲,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着降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爲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爲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爲。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又應該是朋友關係,否則,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