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書籍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教育書籍讀後感1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爲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作爲一名教師,如何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事業中追求幸福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直到讀了鄭傑校長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纔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鄭傑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第一句話,就從一種別樣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聖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鄭傑校長一百條建議的四個部分正能給我們這樣的啓示。

一、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

教育不是讓學生將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概念簡單的複製到學生的大腦中。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爲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在進行每一節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做到既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難懂的知識,又能夠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進而激發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們所教的學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五分鐘裏榨出油來”,提高教學效率,那是在爲學生節約生命……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纔是優秀的教師,他纔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

三、繼續學習,多帶點東西進課堂。

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理由很多,教師要繼續學習,不但是爲了使自己的個人素養進一步發展,更是爲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而言,從爲了學生髮展的角度我認爲繼續學習可以達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學會新的教育教學手段並應用到教學中去。

只有教師自身教育素養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識積澱,在課堂上的教學纔不會照本宣科、索然無味。對於知識的理解和駕馭,才能遊刃有餘、融會貫通。所有這些皆來源於教師平日裏的學習與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閃耀出魅人的光彩來。

四、學會讚揚。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有天才的一面。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反之,你只會看到無數的缺點。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必對他們進行嚴加管教,他們也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學困生時,一旦出了點問題,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教育指導。其實一味的處罰和說理未必能觸及後進生的心靈,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了類似的說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們預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訴我們每一位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爲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

作爲教師,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實踐告訴我們,後進生的心靈創傷只能用心靈的溫暖來醫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來洗滌。把那些我們已經用了好多年的訓詞換成讚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多給後進生一點關愛,他們就會感到教師真正地關心他,愛護他,就會接受教師的教誨和勸告,產生追求進步的動機和行動。那麼教育的效果也就會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作爲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所以作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時代的要求。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教育書籍讀後感2

作爲一線教師,就得刻苦專研教育教學,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遊刃有餘。所以在暑假裏學習了《有效教育教學理論》。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課堂質量,解決負擔輕質量低、負擔重質量低、負擔重質量高的問題,通過教師水平達到負擔輕質量高的教育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

有效教學,通俗地說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穫、提高和進步。具體表現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從厭學到樂學。

那麼,如何才能使學生樂學且有收穫呢?以下幾點體會作拋磚引玉之用:

一、教師要“活用”材教。

我們在解讀教材時要有課程意識和教材意識,撰寫時要有目標意識和年段意識,上課時要有生本意識和訓練意識。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可以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如此“活用”教材還會怕學生不樂學嗎?

二、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

衆所周知,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活動,要進行有效的教學,在思考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要的還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掌握、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需要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有足夠的瞭解的基礎上,採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慮到課堂上學生可能的發言,可能遇到的困難,對課堂有足夠的預測。有備而來,有備無患,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師在課堂上爲了實現教學預設而越俎代皰。

三、教師要”打動“學生。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積極的態度傳達給學生,進而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時又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

教育書籍讀後感3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發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一個“愛教育者”的真摯情懷。書中說“正是憑着我們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渴望和對人的完善的關照,我們纔會對現實的教育、現實中的人的命運心懷依戀,對紛繁複雜的教育現象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細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種深切的人文幽思,對我們的點滴思考堅持一種溫暖的人間情懷,同時也對現實中的各種教育問題給以理性的批判與必要的反思,”作者對教育熱情、思考深深地打動了我。

劉教授在《守望教育》這本書中用教育隨筆的形式傳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他從生活中從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發,洋洋灑灑,別開生面的微言大義展現在我們眼前,比如,他對教師生命權的注重,對孩童世界的尋找他用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爲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爲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並且不斷擴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爲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通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

這也讓我們對於現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係。畢竟“教”是爲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並不是爲了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學術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造,視野開闊,並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注之中。

作爲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爲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溫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因此也是我們今後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教育書籍讀後感4

最近閱讀了《不教的教育》一書,通過閱讀學習,我深有感觸,原來真正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這本書運用了心理學知識,通俗易懂的讓家長明白了怎樣做到不教的教育,從中國傳統教育入手,用易、儒、道三家思想去印證無爲和不教的教育。以下是我的幾點感悟。

愛,不僅要用心,還要會愛,首先要尊重孩子。書中有句話這樣寫的:“讓孩子成爲他自己”,有多少家長做到了呢?家長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氣和孩子說話,總是希望孩子們做一個有着自己的思想但是做起事情確和家長思想一樣的人,可能嗎?孩子是孩子,請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去扮演自己的角色。書中的經典語錄:“不要以爲你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他是神奇的自然之子,有着強大的能量。他們甚至是我們的老師,而我們,要學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讓閱讀陪伴孩子的一生。閱讀,就有改善智力、改變命運的功能。讓孩子愛上書,就是愛上思考,就是愛上快樂。

家長的作用陪伴者支持者和玩伴。現代社會父母生活工作壓力增加,一方面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應酬上,一方面爲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讓孩子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並額外的學習很多才藝等,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夠的時間經常陪伴孩子玩耍,雖然我們物質水平提高了,可是再多的玩具,再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滿足不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再說學習≠智力開發,不要因爲錯誤的拔苗助長而錯過陪伴孩子的最佳時間。

家庭系統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是一個系統,爲了保持平衡,孩子作爲家庭系統的薄弱環節,總是最容易受傷害的。書中講到孩子性格形成主要是因爲孩子站在弱勢父母一方,孩子出現的心身疾病多是孩子爲了糾正家庭系統錯誤而引起的。認識自己的家庭,注意父母的溝通方式,如何平衡這個系統,纔不會傷害孩子,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不教的教育》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

教育書籍讀後感5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缺少的不是知識,也不是責任心、愛心等,而是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這些都是消極的、無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性是一種壓抑,一種挫傷。

現在,很多老師都知道這樣不好,但又苦於無處借力,爲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們學習了《有效教學》一書。《有效教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像一般理論書籍那樣深不可測,而是植根於現實教育,用質樸生動的語言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教學實踐一個重要問題:有效教學。

什麼是有效教學呢?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爲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着,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通過學習《有效教學》使我認識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應該是學校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其次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的還比較少。

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爲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提到:“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啓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可以說提問貫穿在每天的教學中,貫穿在整個課堂中,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體”發展爲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着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迴應或回答,且這種迴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

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繫,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關於有效講授,書中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保持輕鬆活潑的心情。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一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老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

究其原因是教師的任務導向不明確。教師應該爲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學習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要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我們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