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讀後感範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雨巷》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雨巷》讀後感範文

《雨巷》讀後感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喜歡上了那種帶着朦朧感的《雨巷》,是被它那動人的字眼,還是喜歡那種撐着油紙傘漫步在江南小巷的感覺,一切都是那麼醉人 。

直到現在, 每次讀這首詩,心中都有種莫名的感覺,喜歡雨,喜歡雨天獨自一個人撐着傘靜靜的走着,喜歡江南小巷的那種幽靜恬淡,喜歡小巷石板路上的清幽與古樸,喜歡小巷的朦朧,喜歡那個叫做丁香的姑娘。

多少次看着眼前濛濛細雨,幻想着自己就是那個叫丁香的姑娘,撐着一把傘,走在青石板上,任風吹着頭髮,我只是靜靜的走着,遇見那個浪漫的詩人,傾聽他內心的失望與希望,聽他訴說他的幻滅與追求,向他訴說我的愁怨,彷徨,訴說我的惆悵,迷茫。

當然這隻能使幻想,只是我在生活中被壓抑的想要找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去釋放自己,想到一個就像是《雨巷》中的悠長的小巷中去漫步,想到那裏栽下屬於自己的桃花,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

曾經吟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曾經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花園,曾經聽着《藍色的愛》,在心裏勾畫那片屬於自己的溫柔的海灘,曾經,曾經,曾經……

曾經的幻想很美麗,當然現實依舊很激烈,也許你說得對,面對困難的時候,樂觀一點,笑着對自己說我可以,事情就沒有想象的那麼複雜了……

到現在,我的腦海裏,還彷彿出現着那小巷裏的場景,還在吟誦着“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結着秋怨的姑娘。它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雨巷》讀後感2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爲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外;直到最近,人們纔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葉聖陶先生底獎掖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葉聖陶先生代理編輯的《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聖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遠。……聖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薦,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 序》)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點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沒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到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時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醜惡的“真實”和“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皁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對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裏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述和自裏,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詩句裏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着“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回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一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詩李金髮。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手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裏那撐着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着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地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裏,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有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餘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大幽微精妙大去處。

《雨巷》讀後感3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是有多麼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麼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願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悽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瞭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後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纔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纔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有位署名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麼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後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着。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臺,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臺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臺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爲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爲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衆,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並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

《雨巷》讀後感4

一條老巷,悠長而淒涼。細雨,自空中落下,搖曳了行路人的傘,固實了老石橋的磚,濺醒一汪波瀾,觸動了巷的深處,更驚駭了癡情人的心,淅瀝、淅瀝……

一個少年,帶着憂愁,獨自走在巷頭徘徊、張望。撐着一把油紙傘在纏綿的雨中期盼、等待。年輕的心,迸發着無盡的柔情,充溢着飄渺的思緒。風拂起他額前的頭髮,雨濺溼了他的衣肩。他獨自在這寂寥無人的雨巷,憂傷又彷徨,只希望遇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幻想,這個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撐着油紙傘,和他一樣,在這寂寥的雨巷,彷徨。

巷的深處一把油紙傘漸漸靠近,傘下嬌匿着一個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她便是少年心中思慕的人。她默默地走近!少年佇立在原地,歡喜卻又膽怯,欣喜卻不知所措。他的眸子深情如一潭秋水,凝視着靠近的姑娘,希望遇上姑娘的目光,傳達他的心中所想。

“她默默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悽婉、迷茫。”

少年的心暗淡了,望着遠去的背影,在雨中,模糊,少年不禁又獨自彷徨,彷徨在這雨巷,希望逢上一個丁香一樣的,就像這愁怨的姑娘。

雨巷,悠長悠長,走不到盡頭,分不清方向。細雨,更加模糊了視線,伴着淚,飄落。

這綿長淒涼的雨巷,是戴望舒無盡的思和無限的情。或許戴望舒對生活有着無限的期望,但生活並不如自己的意願。他無法將自己的情感徹底釋放,只能訴諸筆端。

少年的期望是戴望舒的期望,丁香一樣的姑娘,則蘊示着戴望舒心中的美好生活。

儘管姑娘只留下太息般的眼光,撐着油紙傘,徑自走去,留少年在細雨中獨自惆悵,彷徨。但那少年,並不願澆滅自己心中的那縷火光,他相信,細雨朦朧中還會出現丁香一般的姑娘。戴望舒的生活儘管有着不如意,但藉着《雨巷》,他相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定能遇着一個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

一條雨巷,戴望舒的身影在雨巷中,並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