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歡迎大家分享。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

我在假期裏讀了《三字經》,雖然字數不過上千字,其內容卻博大精深,有些句子我能明白,有些道理我卻一知半解。

其中有兩句“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深深地打動了我。東漢時間的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順自己的父親,天冷的時候用身體幫父親暖輩子;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把大的梨給自己的哥哥,而自己挑最小的梨。

這兩個故事教育我們要孝順長輩、要懂得謙讓。想想我以前,都是衣來張口,飯來張口的小王子,所有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幫我安排好。我知道了這兩個故事後,覺得非常慚愧,決定要向他們學習,不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家務,並要孝順父母。在和同學們一起時,要懂得禮讓,互相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2

這個寒假的徵文主題是“誦讀經典傳承國粹”,我選了《三字經》,認認真真讀了幾遍。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的形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育我們好好學習的,等等。

其中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一句話是“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要常常引以爲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可虛度光陰。愛玩是我們小學生的天性,但我們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就說我吧,寒暑假的作業,每次都要等到快開學的前幾天才急急忙忙地去做完;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要改掉懶惰的毛病,要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並且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懶惰是我們學習中最大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戰勝它,並要持之以恆,不斷超越自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字經》裏面還有許多精彩的詞句,值得我們深思。每天讀一讀,讓我們受益無窮,讓我們離成功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3

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好多書,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其中有一本帶釋義的《三字經》,這是一部國家啓蒙讀物,內容豐富,含義無窮,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我認真地讀了一遍,真的不大懂。我去請教媽媽,媽媽說那是文言文,你看不懂沒關係,你可以一邊看釋義,一邊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幾遍,慢慢就理解了。

我又重新讀起來。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步,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說東漢的黃香,九歲的時候能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給哥哥吃,而自己拿最小的那一個。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他人。

想想自己經常對父母發脾氣,和弟妹爭寵,都覺得臉紅。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做一個好孩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和弟妹分享家庭中的天倫之樂。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4

我相信大家都讀過《三字經》吧!《三字經》裏有兩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意思是:孟子的母親曾爲了他有一個學習的好環境而搬了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割斷子織的布來教育他。就因爲這樣,孟子才明白什麼是半途而廢,纔可以成爲歷史上有名的學家。

像孟子一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說詩仙李白,他小時候很聰明,而父親卻一天到晚讓他讀書。有一次,李白看見父親不在就偷偷溜出去玩了。他走着走着,看見一個年邁的老奶奶拿着一根又粗又大的鐵杵,在河邊的石頭上使勁地磨着,李白便覺得十分奇怪,好奇地問:“老奶奶,您在幹什麼?”“我把它磨成繡花針”。老奶奶邊磨邊說。“這麼粗的鐵杵,什麼時候才能磨成呀!”李白驚訝萬分。“只要不停地磨,總有一天會磨成的。你們讀書也不是一樣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李白聽了,心裏不由一動,馬上回到書房,專心地讀書來。最後,李白終於成了歷史有名的詩人。

還有很多名人因爲小時候貪玩,而領會到一個一個的道理。雖然我們不會像孟子和李白一樣逃學,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5

我家有五本《三字經》。有爸爸從書店和從網上買的,有叔叔送的。我最喜歡“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三字經》。

這本書是從亞馬遜網店購買的。《三字經》是元朝初年教育家王應麟編寫的,主要是教小朋友們讀書。書的內容包括教育、天文、地理、民間故事、傳說等。三個字一句,有378個句子、1134個字,很好讀的。《三字經》到今天有700多年了,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讀,都在老師、爸爸、媽媽的帶領下讀了。

我喜歡的這本書,有簡單的說明文字,有63個有趣的小故事,還有漂亮的圖畫,特別是書裏的文字都有拼音,我自己都能閱讀,不用問爸爸、媽媽。

放假以來,我把《三字經》原文都讀了十多遍了,有一小部分我都能揹着了。但是,爸爸媽媽要求背下來,我還要加倍努力。《三字經》的內容好多不知道說什麼,爸爸媽媽說不用着急。這一段時間,通過讀裏面的小故事也知道了一些內容。如,我讀“曹操之子”小故事,知道了三國時期的大英雄曹操,有曹植、曹丕、曹彰、曹衝四個兒子,都是他的親兒子,但是他們的愛好相差很大。曹植很有才氣,曹丕喜歡劍術,曹彰很喜歡跟猛獸打打仗,曹衝非常聰明,爸爸說這就是“性相近,習相遠”,哦,原來是這樣的。

寒假裏,我還讀了《祕密花園》,還讀了《聲律啓蒙》,還讀了《小學生校園詩朗誦》等書籍,通過讀書,複習了拼音,認識了很多文字,知道了一些知識。我要長期堅持下去,養成好的習慣,爲成功努力。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6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於後天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麼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着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恆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闢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更加透徹地瞭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7

花開花謝,此消彼長,雲捲雲舒,又是一年。曾幾何時,我與經典悄悄相約,它——《三字經》永遠的篆刻在了我的生命中,照亮了我生命的歷程,指引了我前進的方向。

聽媽媽講,我小的時候,好哭鬧,媽媽哄我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說來也怪,一聽故事,不聽話的我就會安靜下來,專注的聽着,媽媽的故事也由《小紅帽》、《灰姑娘》到《孟母三遷》,曾記得,在我七歲時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三字經》,這是一本集繪圖、文言、譯文於一體的畫本,從此,兒童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客廳裏多了一份難得的清靜,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明白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的真理,在學習時不敢偷懶,更怕自己是“不知義”之人。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懂得了“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的孝敬,要做一個聽話,不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就是這本《三字經》,讓我知道了……

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爲友。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就是這本《三字經》,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8

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聽到哥哥姐姐們的讀書聲,聽起來琅琅上口,問了媽媽,才知道他們讀的是《三字經》。

剛進入一年級,就趕上了學校開展“讀經典、頌經典”的活動,要求人人都要參與到活動中來,於是從媽媽的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彩色插圖帶文字,的《三字經》,藉着拼音和註釋我也讀了起來,誰知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的.書告訴了我很多感人的故事。

書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說: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可對於家中“小公主”的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還不嫌夠,還想把所自己喜歡的東西佔爲己爲有,我和四歲的孔融相比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知道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爲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裏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也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9

《古人讀書的方法》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人人可以讀書,但讀書要得法,應該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歐陽修根據自己的需要,選了十部書,總字數爲455865個字,自己規定每天讀300個字。讀完後,又規定每天背誦150個字。這樣,他總共用了十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每日定量計字,同樣能學到知識。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知道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呂老師嚴格要求我們背課文、三字經、古詩文以及成語接龍等,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讓我們能出口成章。古人說的好:“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這學期,爸爸給我做了一個新的作息時間表:早上,洗漱完畢後,我大聲朗讀課文、三字經等;晚上,認真完成家庭作業後,我要複習今天所做的練習、預習明天所講的內容。背誦三字經和古詩詞時,對於不懂的字詞句子,通過查找資料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些好的學習方法,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後的學習中,我還要進一步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0

在我呀呀學語的時候,我的媽媽就經常背誦《三字經》給我聽,它是我接觸我最早的經典誦讀書。

一開始,我的媽媽只要有空就在我身邊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並沒要求我也跟着學,後來聽的多了,我也就慢慢會背了,從一開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揚”,再到“弟於長,宜先知。”。再後來我就經常和我的媽媽一起配合背,有時候是一起背,有時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我的媽媽就對後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來越喜歡背《三字經》了。

我的媽媽看我背得越來越多,就開始給我講《三字經》的故事,像《孟母三遷》呀,《孔融讓梨》呀,我都特別感興趣,聽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聽聽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決心要做個尊老愛幼,對社會有用的人。

現在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能自己藉助拼音讀《三字經》、看《三字經》故事了。一有空閒我就把《三字經》從頭來一遍,那些經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夥伴之間炫耀的資本。課間的我,身邊總有很多“崇拜者”圍在身邊,那是我的同學在用羨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經》、聽我講《三字經》的故事。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1

我看過很多很多書,一半左右的書都是我從圖書館裏借來的,偶爾幾次還會借幾本三字經的書。一本三字經的書叫《財智三字經》,它的三字經跟我們學的三字經不一樣,這本書還有第一單元到第五單元,在看過幾頁三字經的時候,也會偶爾相伴幾個故事,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都有兩個故事,第五單元有八個故事。三字經下面還有圖,圖下面還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一頁是這樣的:人民幣和美元國與國幣流轉元角分十百千可積累能換算。

圖上畫的是:有三個小朋友想交換錢,第一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100日元。第二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一美元。第三個小朋友說:我希望換6元人民幣。第一個小朋友拿着6元人民幣,第二個小朋友拿着100日元,第三個小朋友拿着1美元,他們三個都能交換。很多故事告訴我很多道理,有的故事告訴我有錢要慢慢用,要不富翁也會變成窮人;也有的告訴我,錢是一分一分的掙來的;還有的故事告訴我,富人教窮人,窮人也能成爲富人;還有個故事告訴我,我們不應該買不該買的東西,如果你買了,也許最後就是痛苦。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說:玉石不經過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爲有用或有價值的器具。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句話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同《論語》、《道德經》一樣,都是中華國學啓蒙教育叢書,它是我的良書益友。裏面有“孟母三遷”,有“孔融讓梨”,有“女媧補天”,有“開天闢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對我教育意義最大的是“孟母三遷”和“孔融讓梨”這兩個故事。“孟母三遷”這個典故說的是孟母爲了讓孟子專心致致的學習,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學習,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這個故事不但讓我懂得了學習環境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還讓我懂得了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就知道了把大梨送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讓我懂得了尊敬長輩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句句押韻,讀來琅琅上口,便於我們記誦。從問世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爲我們中國人爭了光,我們爲中國驕傲,爲《三字經》驕傲。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3

在生活中我用過的《三字經》有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在學校裏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向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愛護小同學,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東西,我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嘗後我在吃。

我知道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友愛弟妹,因爲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學習看到的和聽到的知識,學習數學語文等各種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學的基礎。

而“讀史者,考實錄; 通古今,若親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聰明加勤奮才能成爲有學問的人。媽媽告訴我,聰明是天生的,是自己所無法改變的,但是勤奮是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創造的。所謂勤奮,就是要不怕困難,不怕吃苦,按老師和父母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我平時做得還很不夠,今後我要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學習,成爲一個好學生、好乾部。

讀完《三字經》的變化:

語言上,表達事情不羅嗦了,語言簡練了。表達能力強了。與人交往上:和小朋友一起玩兒時。知道謙讓。

總而言之:淺意識的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4

我讀完《三字經》這本書後,我知道了我們小學生要多讀課外書,這樣我們懂得的知識就更多了。

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後,我受到的啓發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美好的。做人要勤學苦練,腳踏實地,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的人。

書中有一段對我的教育很大:“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勤學鑽研的人,學問嬉戲,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後學者應該謹慎又謹慎啊!努力學習,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讀完這段話後,我懂得了,不能天天遊山玩水,這樣就會害了自己的前途,只有好好學習、努力學習才能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

還有一段,對我的教育很深:“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意思是:蠶能吐絲結繭,織成絲帛;蜂能釀蜜供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學習,荒廢了功課,那麼連小小的昆蟲也不如啊!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勤學苦練,像蠶和蜜蜂那樣做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二年級寫話15

我相信《三字經》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們又真正瞭解這裏面的含義了嗎?如果沒懂,那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吧!

你們知道《孟母擇鄰》的故事嗎?”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看到了禮儀和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不經過雕琢,怎麼能成大器呢?我們應該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他一定會帶給你無窮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