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大學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大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大學讀後感

百年孤獨大學讀後感1

作爲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百年孤獨》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鶴立於拉美文學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遙遠的馬貢多小鎮上發生着離奇的事情: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裹屍布;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磁鐵癡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女嬰,卻被螞蟻咬爛後拖進蟻穴;隨後一場颶風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縹緲如此不真切的感覺。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所謂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有多離奇古怪和撲朔迷離,都是取材於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

百年孤獨大學讀後感2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讀過他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極善用絢麗而無羈的想象構造出一個彷彿神話中的世界。

馬爾克斯幼年生活於哥倫比亞沿海小鎮。外祖母在夜間經常爲他講敘民間傳說和印第安人的神話。反映於創作之中,就是他那種“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風格。

《百年孤獨》還是馬爾克斯採用外祖母那種“不動聲色的講着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第一例。爲了這個漫長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後因爲目睹一個老頭帶着一個小男孩去見識冰塊(那時候,馬戲團把冰塊當做稀罕寶貝來展覽)的場景而開始動筆,《百年孤獨》使他真正享受到寫作的快樂。而他往往十分重視小說的第一句話,因爲他認爲這決定着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獨》開頭的這第一句話也同樣含有這種神祕的信息:“多年之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人們爲此發明了一個新時態名詞“將來過去式”來爲之命名。馬爾克斯真正動筆寫作《百年孤獨》僅花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然而這之後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現實主義的“蘑菇雲”讓全世界的讀者爲之震撼不已,癡迷而吃驚。

《百年孤獨》中講敘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傳統信念和意識,比如認爲人的死亡是因爲河水或石頭在召喚人的靈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話。在小說中,萬物有靈,人鬼共世,時空上則迂迴,迷離以表現人生的輪迴,他還相信預感和預示的作用,以此爲以後的故事發展埋下種種神祕的伏筆。

《百年孤獨》被評論界贊爲“二十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其作者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拉美小說界的“”。

《百年孤獨》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的代表作。

百年孤獨大學讀後感3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麼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裏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着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裏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爲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着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着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爲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裏,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後,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後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於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麼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麼一羣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