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百年孤獨》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優秀《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優秀《百年孤獨》讀後感

優秀《百年孤獨》讀後感1

學期本着練習英語的目的艱難地讀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來因爲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來讀,這樣一本書,讀起來感覺沒有什麼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敘述這個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異的想象,總是很有畫面感,腦中不停地閃過一幅幅插圖。在這樣的想象裏,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繪了太多的東西,比如數次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馬貢多的變化,帶給人們的變化。異常是讀到火車來到馬貢多,帶來的各種近現代工業禮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奧運會開幕式時的那些表演,那種文字描述的忙亂和新興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轍。

全書的資料真的很豐富,雖然我一向不喜歡一本小說帶有太多的東西,但《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在說:“嘿,我也不想寫這麼多,所以我們還是一筆帶過吧”,作者平靜地在講故事,卻已讓人浮想聯翩,這些東西不是作者強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來就有的,異常是在這樣一個世界裏的故事。

因爲前面讀了兩次,這樣關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經過研究發現地球是圓的,他的冒險精神和專研精神讓人記憶深刻。在不明白整個故事的脈絡的時候,我以爲他會被隔離在禮貌的邊緣,我就對旁的人講,這樣一個人若是在適當的環境裏(和科技發展接軌的環境裏),必定是科學研究之奇才。之後慢慢讀下去,百味陳雜,對他最好的評價就是他死的時候有人說的那句:“我來參加國王的葬禮!”,他的確是這個孤獨家族的國王。

說到孤獨,叔本華說:”人生的空虛不在於人的孤獨,而在於心的寂寞“,這個家族裏的人似乎都是這樣,輾轉反側,都沒有一個人得到內心的充實(可能第四代裏的蕾梅黛絲是個例外,那裏我沒看懂)

讀這本書,我感覺不用帶着主觀的色彩去讀,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有發光的地方,但同樣又沒有人是完人,可憐、可悲、可敬、可嘆,可是你又沒有時間去感嘆,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於是你看他們的.故事,時光在字間穿梭,這樣一個人的形象會在你的心理不斷地完善起來,但同時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這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的原因吧,所以說:似懂非懂,還得交給時間來琢磨。

優秀《百年孤獨》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是《百年孤獨》。

我對所有事情都有興趣,所以我經常上當,在一個冷漠的社會裏,你的熱情在他們眼睛裏就是不成熟。他們爲面子活,你爲興趣活,你覺得你這樣很開心,他們覺得你很無聊;你覺得你很真誠,他們覺得你在標榜自己。所以,我現在即使有興趣也會裝做“平常心”的樣子,只是爲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因爲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我這個人比較可靠。激情永遠不能放在口頭上,放在口頭上就是悶騷——馬上就給你扣帽子。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一樣了,接下去纔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領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難怪當我讀過《百年孤獨》這樣的小說之後,竟會流淚。我的生命接下去的一切似乎只剩下白描了。我不會縫殮衣,也不會做小金魚,更不會升天。殺掉三千多人對我來說也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我是多麼渴望生活呀,但生活卻連看也不看我一眼,我被禁錮在羊皮紙裏,因爲我很孤獨;因爲我很孤獨,所以我只能去那個地方……

這本書有些章節很變態。比如豬尾巴、便盆房、“失眠熱”等等,但語言卻很質樸,而且直接涉及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纔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人,這種卑劣的東西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這樣的。他們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甚至連哭泣的時候,也沒有眼淚。心裏想的還是最實際、最可靠、也最無聊的雞零狗碎。能在馬爾克斯字裏行間中讀到乖戾、憤怒(而不是魔幻)的人才是真正讀懂了這本小說。然而讀懂之後又能怎樣呢?什麼也做不了,一切都是註定的悲劇,再往後人們會稱呼這樣作品叫“偉大”——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