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歡迎參考!

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

從本書的背景去看,又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孤獨,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當時恰逢哥倫比亞內戰,數十萬人喪生,主人公佈恩迪亞上校也是在這個時代造就的英雄。戰亂必將使人流離失所,孤獨隨之而生。

那個時代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在作者的刻畫中以另一種形式,無形地抗議着這一切,然而最終無法擺脫的還是孤獨。在那個時代,儘管有人掙扎着去打破這份孤獨,但終因無法凝聚成一股力量而告終,走向失敗。誠然,孤獨是導致一切惡果的導火索。作者希望廣大拉美人民可以團結起來,戰勝這份孤獨,讓團結的力量促使拉美地區也投入現代文明的順流之中,順流而上,並非逆流而下。不被世界所孤立,傲立於文明發展的大潮之中,打破封閉,展開新生活。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唯有孤獨永恆。作者所說的這句話並非絕對,放眼未來是正確的,而孤獨並非永恆。竭盡所能,擺脫孤獨,縱使一個人的力量再強大也難敵全軍萬馬。在整體的推動下促使個人的前進,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一部分,也正有了整體,個體纔不至於太孤獨無助。這也正是中國不斷向前邁進的原因之一。

有人問作者馬爾克斯,在你這本書裏,狂熱昏憒的總是男子(他們熱衷於發明、鍊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是否是你對兩性的看法?而馬爾克斯則回答,我認爲,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到頭來,人們是會明白究竟哪種做法不夠明智的。

我想,不是因爲革命起義的危險,馬孔多四年多連綿不絕的大雨,還是男男女女的畸形愛戀,而是害怕自己無法忍受像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的那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2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裏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爲在這裏他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爲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裏卻吸引了衆人的眼球。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裏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裏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裏,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爲人知的祕密。那些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裏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纔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着,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3

大一時,閒來無事,發現舍友書櫃上擺着一本《百年孤獨》,便借來讀讀。我陸陸續續地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纔讀完,讀完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解脫,我解脫了,布恩迪亞家族也解脫了。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說實話,這本書的確難懂,光是書中理不清的人物關係以及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夠讓人頭疼的。但是,好書就是有讓你硬着 頭皮讀下去並且自虐式的想去讀第二遍的衝動。當你真正走進布恩迪亞家族中去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想擺脫孤獨但卻死也離不開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

我認爲大多數中國讀者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先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馬爾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標籤,但是魔幻是表,現實才是裏,這種表 裏如一的結合使得《百年孤獨》從小說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着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讀者陷入了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中。從主題內容上來說,由小及大,《百年孤 獨》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奮鬥歷史的完結。《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 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很多人對於《百年孤獨》都只是望而卻步,很想去讀,卻無法深入到作者描繪的那個觸手可及但又不敢觸摸的世界。

《百年孤獨》讀後感4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後感都是圍繞着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裏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後,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 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裏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過於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裏,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籤,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麼,而身後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裏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迴,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裏的盲目,嚮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於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 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