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讀後感

收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讀書推薦,剛開始還不以爲然,內心暗自發問“能是什麼寶典?”。於是,在家躺平後翻閱了起來。粗略閱讀後,只有一個感覺:震撼!爲何震撼呢?因爲心虛。當你閱讀此書時,渾然感覺自身像是正對着一面鏡子,更像是置身於X光下,它會把你的缺點暴露地光澈透明,絲毫不留情面。沒有任何人能在這種赤裸裸的缺點暴露之下還能心如止水,內心不翻滾幾下纔怪呢。

全文以斯芬克斯島的石像之謎作爲開篇,戲劇性地描述了三類人的三類處事風格,並生動的呈現了與之對應的三類結果。後面的四章以這個故事爲核心進行了系統剖析。剖析過程多結合實際案例,並配以嚴謹的邏輯推理與哲學辯證,一反簡單教唆的老調,頗具說服力與震撼力。

閱讀此書,不禁向自己發問:“我到底屬於哪一類人呢?”。抱着一種“我的缺點儘可能少的”僥倖心理,再次返回開篇部分,開始精準的“對號入座”。反覆幾次,結果讓人細思極恐:這三類人的優點我好像都不具備,確是集成了他們的缺點於一身啊?頓時,臉紅了,心虛了,驚恐不安。

做對即“滿足要求”。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情,即使重複開展多次,仍未能得到對的結果。難道真的是事情本身太難嗎?原因恐怕還是沒有堅定“零缺陷”的工作信念,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接下來,以當前極度不讓人滿意的工作結果來反推下自己的工作態度、工作方式吧:

從態度上,自己對工作任務是否有足夠的思想重視,下定決心要高質量完成?

從規劃上,自己對於既定的任務或項目,是否有足夠的論證、方案規劃、節點控制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的對應措施?

從執行上,自己是否能否嚴格按照規劃及節點要求,做每一件事做得“既標準又完美”?

從反饋上,自己對於階段進展、新問題、新發現等動態現象與結果,是否能否及時總結、反饋並作充分的溝通?

從協作上,自己遇到一件難度稍大的事,是否過於自我,不借外力,不整合資源,以至於走了彎路、廢了精力?

從心態上,自己遇到困難時是否習慣性的給目標打折扣,以降低執行方面的難度?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告訴我們:做一項具體的工作不僅要講究邏輯順序,更得建立起過程結構。這個過程結構可形象的描述爲一個錐形隧道,我們的工作要從寬口進、窄口出。寬口進是因爲,在前期,我們有目標但可能不會特別清晰,需要逐步聚焦;在前期,我們的執行方案可能不止一種,需要在前進中優化篩選;在前期,我們需要對多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並制定不同的方案,在前進中逐個消滅出現的`問題;在前期,我們需要整合儘可能多的資源,在過程中使得力量越來越集中。在整個過程中,隨着我們不斷優化方案,目標越來越清晰,發力點越來越集中,可避免的低級錯誤越來越少,最終直奔窄口處,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對。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也告訴我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一件事情,第一次就把它做對,既是結果要求,也是過程要求。要想獲得一次就做對的結果,我們務必在前期進行充分的論證、充分的準備,還要系統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制定應對措施。在這個方面我們往往不夠重視,最終可能導致勞而無功。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還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務必要堅定信念,下定決心一干到底,不達目標不罷休。要讓自己沉浸式的開展所有的工作,正如稻盛和夫所講的“成功的人士都是自燃型的”。

最後,作爲理工科出身的研發人員,如果一定要本能地對文學作品的精彩內容進行量化的話。對於《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這本書,那麼下面這個勵志公式最合適不過了。

指數365我們可以抽象成365個工作步驟,如果執行第一個步驟或者做第一件事情,我們主動提高標準、提高要求,努力實現,把事情做對,我們就多得了1%的進步。相反,每做一件事情都給自己打個折扣,那麼每一步都將造成1%的差距。久而久之,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且一直以這種高標準要求自己的,其最終收穫會遠大於預期;每做一件事情都喜歡打折扣的,最終不會得到一個對的結果。

實際上,當我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後,這個公式就已經演變爲如下形式:

不要找藉口,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