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永恆——周國平》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與永恆——周國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與永恆——周國平》讀後感

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尚不成熟,也不知在往後歲月裏是否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現在我也不願別人來指指點點的,也不接受批判。

因爲自己生病,還有懶惰慢慢悠悠的纔讀完了周先生的《人與永恆》,生病是真,也是爲自己的懶惰找個心安理得的藉口,來讓自己好不那麼備受內心的煎熬。

孤獨、藝術、哲學、詩、真誠。你看,現在回想又到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麼,讀書,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可笑,看的時候,總在被書中的觀點,說法震撼也好,不同意也好,等合上書本,還是不知道自己讀了些什麼,想安慰自己說雖然現在不記得,但是它已經融在我的觀點了,等需要用的時候,它就會出現的,什麼時候要用,考慮問題還是向別人賣弄自己的時候呢?我也不太清楚了,事實上,連那時候自己能否想起那些所謂融進自己觀點裏的別人的觀點都不太清楚。我實在是看不上那些時時刻刻賣弄自己的人,但我也很難保證自己不是這樣的人,尤其是最近發現,自己所瞧不上別人身上的點,也是自己所或多或少的問題,只是自己從未發現而已,越是這樣,越看不上那些人,越看不上那些人,也就越發現自己的問題,或許一直以來討厭的是那些自己在無意識的時候扮演的“角色”,總歸還是覺得有些可笑。

“老是聽別人發表同樣的見解和感嘆,我會感到乏味。不過我知道,在別人眼裏我也許更乏味,他們從我這裏甚至連見解和感嘆也聽不到,我不願重複,又拿不出新的,於是只把沉默給他們。與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來……”何嘗不是呢?只能聽到別人同樣的“見解”,感到無聊至極,陳芝麻爛穀子拿出來再嚼,實在是讓我聽的難受。不想對着這樣的觀點拍手叫好,告訴對方你真有想法。我知道自己在別人眼裏或許也是這樣,只是他們很友善,沒有如我這般苛刻的對待我,我開始逃離,現在不願再隨意與人談論這些話題,總是會覺得對方太年輕氣盛,就如“談愁的都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郎,而飽經人生滄桑的貝多芬卻唱起了歡樂頌”,剛二十出頭的年紀,也不敢說自己不是那少年郎,所以就更不敢隨意的發表自己的“正解”,好在,我還是一個幸運的人,身邊總歸是有一兩個願意聽我講,我也願意好好聽他們觀點的人。一想到這裏,總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啊。

“真正有獨特個性的人並不竭力顯示自己的獨特,他不怕自己顯得與旁人一樣。那些時時處處想顯示自己與衆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周先生的文筆好生犀利,處處打到人性的弱點,着實給年輕人好好的講了一堂課。只是,這遠遠不夠,人們受到諷刺,會注意到自己的行爲,卻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心態(智)的改變從不在一朝一夕,難免爲了改變而改變,最終落入到“角色”切換的鬧劇中。周先生這話,應是我好好掛在牀頭來警示自己的,若有朝一日能走出虛榮心十足的平庸之輩的困境,這便是少了許多煩惱吧,我也希望這一日能早些到來。

在看到先生關於藝術家的描述部分,實在是很難不想起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思特里克蘭德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角色啊,還記得前些個月和朋友談起,他說很少有人可以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然而我看到的包括我問到其他人,人人都對這個主角讚不絕口,給出的理由也千篇一律,我很好奇,人們對他的讚揚在那千篇一律的背後,有多少是跟隨潮流,好吧,我承認這個問題根本不重要,只是在想安慰自己而已。通過作者的描述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藝術水平高超,但是藝術與生活、與責任是不相容的嗎?只有置身地獄才能覺得自己是以旁觀者來審視這一切,才追求到全面的美?憑藉一個人的才,便可以忽視一個人的德,因爲書中的主角光環,便成了自由的化身,理想的熱愛,成了人人敬仰的追求,放在真實的生活中這樣的行爲還有多少人會吹捧,我真想聽聽那些人在那是的發言會是什麼樣,我實在是很難覺得這不可笑。雖然極度討厭他們聽完我的說法之後一副居高臨下“你不懂”的樣子,但我能理解他們千遍一律的解釋,只是我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他們的角度或說法,在網上衝浪一下就一目瞭然,我承認我是帶有偏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要擺脫從來都是自己那顆遲鈍的心和不夠聰明的大腦,要擺脫環境的限制,你需要更好的方法。或許我並不是那個被極被需要的自由的靈魂。我欣賞藝術家,也欣賞他們的作品,但我絕不會和他們有太多的交集。

“真誠如果不講對象和分寸,就會淪爲可笑。真誠受到玩弄,其狼狽不亞於虛僞受到揭露。”圓滑世故總在被人們所嘲諷,人們嘲諷的對象終究還是他們自己。多有趣呀,也是前段時間發生的故事,現實的事情卻在書本中再現,是我在和一個朋友分享自己的人際交往小技巧,現在卻覺得自己所作的很沒有必要,本來自己知道即可,還多此一舉的分享給別人。但也是證明了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很多場合不是不講真誠,只是展現了另一個真實的自己的角色吧,畢竟人是多面的,在合適的時候展現出來合適的角色即可,但長久相處的.關係卻很難如此,有太多面是自己無意識展現的,久而久之也就展現了所有面,但也不要忘記最親近的人最光彩的那面,因爲那是最容易被生活的茶米油鹽所掩蓋的。

“文人最難戒的毛病是賣弄。說句公道話,文字本身就誘惑他們這樣做。他們慣於用文字表達自己,而文字總是要給人看的,這就很容易使他們的表達變成一種表演,使他們的獨白變成一種演講。他們走近文字如同走近一扇面向公衆的窗口,不由自主地要擺好姿勢。有時候他們拉上窗簾,但故意讓屋裏的燈亮着,以便把他們的孤獨、憂傷、痛苦等等適當地投在窗簾上,形成一幅優美的剪影。即使他們力戒賣弄,決心真實,也不能擔保這訴諸文字的真實不是又一種賣弄。”文人的賣弄也難全怪文人,畢竟寫在作文紙上,或呈現在那一畝三分電子屏上,一篇慵懶的散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兩眼就知道作家水平的,總歸華麗的文字更吸引人的眼球,更諷刺的事情,好的文章從來不是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但是人們總會被華麗的辭藻奪去了目光,從而來判定作者的文學功底。就像短視頻/自媒體時代,視頻市場從幾十分鐘到幾分鐘再到幾秒,人們越來越不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因爲這樣高強度的刺激足夠滿足自己空虛,一眼即可選出高下。時代在進步,但在某些方面我們更喜歡上個世紀,卻也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在上個世紀生存,於是想追求一個自己構想的各個時代的長處相結合而成的完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