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永恆讀後感-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育與永恆讀後感-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與永恆讀後感-讀後感

小時候,經常聽到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一直不太懂。後來漸漸明白,這句話就是把書當成一塊敲門磚,通過讀書去獲得金錢和美女。

上初中時,有一篇課文選的是趙麗宏的一篇文章《爲你打開一扇門》,文章開篇的一段我最喜歡:世界上有無數關閉着的門,每一扇門裏,都有一個你不瞭解的世界。求知和閱讀的過程,就是打開這些門的過程。打開這些門,走進去,瀏覽新鮮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這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也是一個樂趣無窮的過程。一個不想打開門探尋的人,只能是一個精神上貧困衰弱的人,只能在門外無聊地徘徊。當別人爲大自然和人世間奇妙的景象驚奇迷醉時,他卻在沉睡。

上大學時,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給我們知識,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遙遠的世界,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一直在想,書中到底有什麼?每天看書,彷彿只是習慣,只爲心安。有些書,看的時候心潮澎湃,看過之後卻淡如白水。有些書,看的時候平淡無奇,卻常常無意中給我生活中的啓示。

其實,書中沒有金錢和美女,有的只是令人驚奇的新鮮世界和通向智慧清明之境的道路。

在人生走過的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想不明白的事情,都會有糾結難過不知所措的時候。此時,只要選擇一本好書,靜下來閱讀,就彷彿一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路,又彷彿在雜草叢生的荒原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燈塔。

李政濤教授的《教育與永恆》就是這樣一本可以作爲教育生涯燈塔的枕邊書。

第一次見李政濤教授是在一次教師培訓上,他講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從宏大的社會變革到教育本質,再到教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衝擊,最後到面對海量信息的三重境界。我被他深深地吸引着,他身上閃耀的是智慧的光芒,他帶給我的是一種新奇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

這次他的新書發佈,學校給老師們每人發了一本,看着深藍色的封面,就有一種深邃、悠遠而寧謐的感覺。

裏面的文字,每一句都值得深思,每一句都帶給我新的思考。

“覆蓋,是我們時代的特質。所有制作或創造出來的東西,無論技術、器物,無論思想、觀點和方法,無論名人、明星,都隨時可能被一波波的後來者覆蓋,一層層地被後繼者覆蓋,被塗抹,直至湮滅消亡。”如此深切的領悟,透徹的剖析,是我們都感覺到卻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講出來的。

關於教育與培訓。

期末考試結束之後,跟一位孩子的家長聊到他的成績,聊到某數學培訓機構開辦的學校,提到那所學校的孩子被訓練得很好。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教育與培訓有什麼區別?學校教育與培訓機構的培訓又有什麼區別?他們各自的價值在哪裏?爲什麼這位家長一直說培訓機構很好,卻不會讓孩子離開學校只在培訓機構學習?

“教育常常被縮減爲培訓。培訓無非是爲了掌握某種技能(如使用電腦、開車等)而進行的訓練。教育離不開‘訓練’,但不止於、更不等於訓練。教育需要再往前走一步,還要啓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人格。培訓可以速成,且必須速效,‘馬上就要用’的召喚如擂鼓般在培訓者的耳朵旁反覆迴響。這種召喚具有‘魔力’,湮沒了對人的智慧與人格的呼喚。結果,技能有了,智慧沒了,人格丟了。”

也許所有讓孩子報培訓班的家長都能隱約感覺到教育與培訓的區別,而作爲老師,我們要更加清楚,自己所做的不是培訓,而是教育,是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完整人格的培養,更是價值觀的.培養。

空間中的教育。

空間與能力有關。校長的“空間領導力”,教師的“空間設計力”,學生的“空間領導力和空間設計力”。教師設計教室空間的能力必須在乾淨、整潔的底色之下,否則,所有的設計都會啞然失色。而教室裏,需要師生共同設計和完成空間的裝飾,每一處空間,都蘊含着師生的努力,同時也蘊含着感恩與責任。

對終身教育,我們認爲理所當然,卻不知其背後深層的哲學思考。人生有涯,重在過程,每一次的學習與探索都是擴展個人生命深度與廣度的過程。而做到終身教育其實不易,如何把終身教育的可能性變爲現實?作者說“終身教育,是以保持原有的活動空間,甚至打開新的生活空間爲前提的。”曾經的我對自己窩在房間、被窩的行爲不以爲意,覺得自己還在看書、看視頻,也是在學習和進步。可是,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對自己的行爲有了更多的反思。躺在牀上看書究竟是不是完全的、自足的終身學習?沒有保障自己柔軟膝蓋、健壯體魄的終身學習又能堅持多久?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本可以作爲教育人枕邊書的著作,值得反覆閱讀咀嚼,書裏有一道通往澄澈明淨之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