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1

讀了葉老的《如果我當老師》,讓我感受頗深。看了他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詮釋,對培養學生的看法,使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讓我明白瞭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師,爲我的教師之路指明瞭方向。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我的感想。

首先,小學教師怎麼做?葉老認爲應該真心認學生作朋友。是的,真正的朋友是無話不說,肆無忌憚的。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園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站着給孩子上課和蹲下來給孩子上課效果是不一樣的,蹲下來和跪着又是截然不同的。”其實這句話就是在說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你的課堂會更精彩。所以,老師和學生之間只有建立了朋友關係,才能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放下架子,蹲下身來,真正做到民主和尊重,爲與學生成爲真正的朋友而努力!

二、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平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的培養,從點滴小事做起。這與我們學校推行的“行爲習慣養成”活動恰好符合。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對孩子們以後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還要特別注意養成孩子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發展他們的意識,培養他們的情緒。

三、把時間留給孩子。葉老說:“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課堂上與他們共同探討,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更多的問題。

四、杜絕體罰。葉老說:“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或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永遠不會磨滅。”對於特殊的孩子,切記不能衝動,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用心去和他們交流。在孩子們的眼裏,老師就是愛的化身,孩子們需要愛的陽光普照,沒有愛心就沒有教育。

五、經常與家長溝通,待其如友。孩子們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做好家長工作,及時溝通,做到教育上的一致,有助於孩子們好習慣的養成。與他們做朋友,,就像葉老說的:從行爲、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

葉老所處的時代逐漸遠去,但他的.教育思想永遠新潮,永遠適用,作爲一名新教師,我還要虛心學習,不驕不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向着合格教師的方向前行!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2

葉聖陶先生《如果我當老師》一文寫於1941年,時隔七十年,今天讀來仍是振聾發聵、引人思考。

葉先生此文從“我如果當小學老師”“我如果當中學老師”“我如果當大學老師”三個方面對如何當老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不難領悟葉先生“爲人生”的教育本質觀,也就是“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

小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認爲要與小學生成爲朋友,而不應該把他們稱爲討厭的小傢伙和惹人心煩的小魔王:“而是出於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是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就是朋友之間的關係,因爲只有朋友間的關係,纔有可能無話不說,朋友之間的關係,是最有利於溝通和交流的。現在我們很多老師與學生之間之所以存在着“代溝”,其實就是沒有把學生當成朋友的緣故。

葉先生認爲,做一個小學老師要“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關門、開門這樣的小小的細節,“對於開門關窗那樣細微的事,尚且不願意擾動人家的心思,還肯作奸犯科,幹那些擾動社會安寧的事嗎?”對於這樣的小小細節,我們的小學老師有多少在關注呢?好的習慣還反映在教小朋友識字讀書上,“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葉先生感覺到“教識字教讀書只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纔是終極的目的”。

對於頑皮的小孩子,葉先生不主張“體罰”的,因爲“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和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們身邊的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我想,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打罵、與老師對孩子的打罵分不開的,打罵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當回事了,也就“後進”了。面對調皮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心平氣和。

葉先生還談到,作爲小學老師,還要“作小朋友家屬的朋友,對他們的親切和忠誠和對小朋友一般無二”,葉先生覺得“做家屬的親切忠誠的朋友,我想並不難;拿出真心來,從行爲、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如何與家長處理好關係?一句話,就是要與家長成爲朋友。

中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闡述:

一是“決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入學校的事情叫做‘讀書’一個樣”。葉先生認爲,說成“教書”,把當教師的意義抹殺了;說成“讀書”,就把古人今人的經驗消化成自身的經驗抹殺了。怎麼做?就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二是“我不想‘忠’、‘孝’、‘仁’、‘愛’等等抽象德目向學生的頭腦裏死灌”,實在的做法是“爲了使學生存心和表現切合着某種德目,而且切合得純任自然,毫不勉強,我的辦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也就是從小事做起。葉先生還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怎麼做,教師首先要做到:“我認爲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簡單的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喊在嘴上的口號,而體現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強求學生去做的而教師可以違背的事情,德育必須得有教師的榜樣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學生有名無實的事情”,做事情,必須得名副其實,設立的自治組織、圖書館、種植園等一定要有名有實,不然就不足以養成學生的好習慣。放眼我們的旁邊,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開頭,也再也見不到下文的書寫了。

四是“我不會忘記各種功課有個總目標,那麼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在我們的課堂上有多少老師在真正踐行“態度和價值觀”?爲了考試,我們大多數老師看重的或者說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個高分數的解題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無論擔任哪一門功課,決不專做講解工作”。葉先生反對“滿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們自己嘗試之後,領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或綜合,替他們分析和綜合。”否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不好,因爲“被動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罰似的感覺”。葉先生說:“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我只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和綜合”。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成爲課堂流程的必須,可是至今仍有老師持懷疑態度,認爲離開了老師的講,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就足矣:作爲老師,你會隨着學生一輩子麼?我們總得要學生自主去學習的,總得要學生自主地與他人合作的,總得要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主去探索解決的。老師們,課堂上還是少講一點爲好。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這是一件多麼功德無量的事。

大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還是強調“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要“幫助學生爲學”,也就是重在引導。要傾其所有,向學生傳授知識,決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學生的思想和閱讀:“學生在研究之中鍛鍊他們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從而得到結論,凡真是要不得的,他們必將會直指爲要不得。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來得切實。”葉先生主張“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與學生“稱心非而談,絕無矜飾”。教學中,不忘教育的總目標,要以身作則,獲得學生的敬重。

葉先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說:“我現在不是教師。如果我當教師的話,在‘教師節’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話告訴自己,策勵自己,這無非‘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意思。”葉先生關於中小學、大學教師的種種,不只是在策勵他自己,更是在策勵着今天仍在教育戰線上前行的我們以及後來人。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3

鄰居對我說當教師真好,特別是幼兒園老師整天和孩子打交道,無憂無慮的。一年兩個假,是啊!在一年最寒冷與最炎熱的日子裏,可以悠然地享受生活的閒適與自在,是愜意!又被譽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高尚。近日讀葉聖陶先生的《如果我當老師》後愜意少了,慚愧多了。我覺着離先生要求的老師差之甚遠。

當教師首先是要博愛和耐心,葉先生在文中說,如果當老師,絕不將投到學校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都要稱他們爲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於忠誠,真心認他們做朋友。這篇文章寫於20世紀四十年代,與今天的社會環境不同,在今天特別是小學以上的高等學府以分數衡量學生老師的背景下,老師往往爲學生幾本作業大動肝火,甚至爲零點幾分焦急萬分,愛聰明的成績好的學生很容易,成績差的邋遢學生可就沒人愛了,所以當老師必須懂得愛所有的學生,寬容羸弱拙鈍的學生,以情感動人,讓學生知錯、改過進步。

其實幼兒園也是如此,老師往往特別喜歡那些聰明、能幹、乖巧的小朋友,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小朋友往往很頭疼,各方面的壓力迫使他們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每一位幼兒。

其次,教師必須嚴於律已,時時做學生的表率。葉先生說做教師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簡單一句話,所耗費的心血是無窮的。怎樣才能養成習慣?老師要身體力行,一進入學校,教師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受學生關注、給學生以影響,學生不僅聽你說教,更在看你的行爲。言傳不如身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學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特別是對於幼教來說更要身體力行,嚴於律己。因爲小朋友不能理解老師純語言的說教,模仿又是幼兒的一大特點,不誇張的說,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爲習慣。就如葉聖陶所描述的那樣:“要從最細微最貼近的事物做起,絕不馬虎了事,例如門的開關,我要叫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知道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總是輕輕的,才認爲一種好習慣養成”。“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我希望從小就給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質,從小事細微之處,慢慢培養他們各方面好的品質。

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智慧去對待每一個小朋友,時刻謹記葉老的教導,時刻謹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