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樣教數學》讀後感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可以這樣教數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可以這樣教數學》讀後感

一直以爲數學課堂是理性的,缺少那份感性;數學課堂是淡味的,少了幾份詩意;數學課堂只是枯燥的做題,沒有那份情趣。當我讀完《可以這樣教數學》時,不禁想:原來我們的數學課堂也能歡聲笑語,也能如此靈動,如水一般的自然清柔,又如山一樣的偉岸巍峨,是那麼得好玩,又是那麼得智慧……

讓數學在動手中好玩。吳正憲老師的讓孩子們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適合孩子們的品味,讓孩子愛學數學、樂學數學、能學數學,她的“搭配的課堂教學實錄”讓自己耳目一新,讓孩子清晰地領悟到,如何搭配就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讓教師深刻地感受到在課堂中如何滲透數學符號化思想。

整節課,孩子在動手連一連中,體會搭配,用各種不同的記錄方法顯示搭配,讓孩子感受到數學的好玩,數學的好吃,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水到渠成,這不由想起自己教這一內容時,不就是簡單地讓孩子動手畫一畫,發現規律,總結搭配方法,最後歸納出幾種情況,是那樣的枯燥啊!

讓數學在錯誤中好玩。華應龍老師的“解決連乘問題”的融錯教育,讓我體會到了如他所說的:師者若水。由鋪墊問題到順水推舟找準條件,自解自述例題思路到創設情境傳播美好大愛種子,最後回馬一槍,點破問題解決的關鍵,讓孩子們在解決問題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情趣,在錯誤中不斷地成長,直至真正地感悟到連乘問題的`關鍵之處。

然而我們的課堂呢?這節課我們曾經集體備課過,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會任意地相乘,雖然結果正確,但孩子不一定會理解每步算式的含義,我們習慣性地讀題,分析題意,解決問題,顯得有點呆板,久而久之,學數學的興趣將越來越淡。華老師的幾個環節不僅讓孩子理解,更是讓孩子在一個個情境中有趣地學習,即使孩子犯了不該犯的錯,老師依然讓錯誤成爲資源,讓錯誤成爲孩子不知不覺的學習,頓時讓錯誤美麗起來。

讓數學在想象中好玩。孩子是鮮活的,給數學插上想象的翅膀,讓數學在孩子的眼裏是一個美麗而又有魅力的世界,豐富的想象力會使孩子對一切新鮮的東西抱有極大的興趣。

周智雄老師的“讓數學不再冰冷”,他嘗試將數學知識融於故事中,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同樣是做題,可練習的形式不一樣,孩子都成了神話世界裏的英雄,新鮮又刺激,讓班級也掀起了故事熱,如此的數學孩子又怎能不愛呢?

“因數教學實錄”,周老師通過《“100”不敵“60”》這個故事讓孩子明白,60同100相比,雖小但完全不必自卑,60也有自己的優勢,(60擁有的因數較多),從而聯想到生活,揚長避短,才能成功。

可以這樣教數學,一個個教學智慧,在自己的頭腦中迴盪,在心中回味,是那麼得好玩,又是那很麼得魅力,讓我看到了數學課堂別樣的風采!數學課堂,我們該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孩子?數學,我們該給孩子們留下什麼?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數學課堂?書讀完了,而我在細細地回想着、回味着、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