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高中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背影彷彿在告訴你:不必追。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後感高中,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目送讀後感高中

目送讀後感高中1

幾年前女兒推薦我看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的一本書《目送》,至今爲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過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

記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學的時候,母親不也是目送着我漸行漸遠,就如我現在每次目送着女兒一次一次的別離……

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越來越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更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女兒離開我們,獨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嘗捨得,只願女兒將來終能明白,現在的付出是爲了更美好的未來。因爲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兒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兒女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她學會獨自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學會與人分享努力過後的豁然開朗和欣然喜悅,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我知道女兒轉身離開的時候眼中有不捨,有對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懼,但更多的是喜悅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邁出了第一步,留給父母一個“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荊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體鱗傷,也絕不回頭。

目送讀後感高中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背影彷彿在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目送》裏面的一段話,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思考,從這段話裏,我讀到的不是小女人對離合悲歡的悽悽慘慘慼戚,而是,對人生必經一幕的理性思考。痛楚、無奈、隱忍、不捨……,情到深處,卻分外內斂、平和。上帝在賦予人類感性的同時亦賦予我們理性,理性有時能安撫靈魂的痛苦,有時亦只會平添幾分無奈的悲涼,衆生恐只能在情感的貪嗔癡裏面感受歡樂與無奈。

人說男人三十而立,我早了兩年。那天晚上,和父親從醫院出來,我選了一家飯館,父親給我要了一瓶啤酒,吃完飯,我買單。這些原本該由父親做的事告訴我一個事實——父親老了,而我,就是他生命的延續。這一刻起,我不再是一個懵懂的少年,我的肩上要承擔起家的責任,我而立了。我討厭這種感覺,更令我不爽的是討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沒得選擇。父親的身體越來越差,與此同時,一個新生命正在孕育之中,2012年11月,一聲啼哭,小丫頭來啦,充滿生命力,從此我又多了一重身份——父親。孩子的到來讓家裏多了很多溫馨,我也在不斷地體會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2013年4月,父親再次住院,我知道這一次他恐怕再也沒辦法回來了。老天教給了我好多卻沒教給我這生死大問的一課。

慢慢的,父親開始神志不清,更多的時候說的都是胡話,只有跟他說起寶寶的時候他的表情纔有變化。那天,父親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眼神迷茫而遊離,大口的喘着氣,時間啊!這會你能不能快些,讓我的爸爸少些痛苦。火葬場的爐門前,抽屜緩慢的向前滑行,我深深的凝望着,就這樣目送我的父親離開。而半年前,我也正是用深情的目光迎接寶寶的到來,只是,那時的我,是喜悅的。在這目接的喜悅與目送的悲涼中,在感性的苦樂和理性的思考中我糾結前行。而立之年做父親的幸福與失去父親做兒子的懷念交織在一起,這種感覺,讓我難以遁形。

有時,我會蜷縮在一個角落,咀嚼自己的寂寞。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我第一次感覺到孤獨可以給人力量,前行的力量。

細想來,教師和學生的緣分,何嘗不是目接目送!三年前,我們充滿欣喜,目接着朝氣蓬勃的新生走進校園;三年中,爲了共同的夢想,我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挑戰,一起迎接成功;三年後,當畢業的驪歌響起,師生淚灑校園,戀戀不捨中,我目送他們離開。此時的他們,褪去了當年的青澀,昂揚着迎接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而我,不也在這目接目送中,成長着、成熟着嗎?他們的背影在告訴我,不必追。確實,不必追,共同成長的三年,於我,與我們,就是最好的經歷,這份情,不必說。

我想,人的一生,也應該是在不斷的目接目送中得以延伸。目接的喜悅,目送的失落,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體驗。在我看來,目接和目送就好比起點和終點,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的是目接和目送之間的過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