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的讀後感3篇

《資治通鑑》主要講敘了三強分晉到五代十國的滄桑歷史,那麼你們看完以後是怎麼寫讀後感的呢?下面是小編爲你介紹的資治通鑑讀後感,希望幫助到你。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3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1

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後感2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見一本好書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爲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鉅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爲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鑑”。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天下,結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爲成就霸業而打算,卻爲爭奪王位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於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展;

2、他們人心不齊,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力共同謀發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隋和秦是兩個短命的王朝。它們在建國之初都很強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麼讓如此強盛的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就是它們的帝王實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後,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並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於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爲什麼所統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鑑讀後感3

“《資治通鑑》精采篇章頂醍醐。謀身良師處世友,知古論今人生福”

逝者如斯而不捨晝夜,這是歷史。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歷史中總是喜憂參半,而中華文明又是唯一一個歷史上未曾中斷的世界文明,足夠我們去學習。

北宋涑水先生司馬光我最敬愛的一位史學家。他的代表作《資治通鑑》是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寫這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光陰。這本書主要通過介紹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地告訴清廉,正直,剛強的入仕品質。我的體會,在當今仍然不失爲一本爲人處世的指導準則。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才人輩出,叱吒風雲人物何其多。然而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的還是這個時代慣用的反間計。的確,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便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在戰國中,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視諸侯,若能留住孫臏這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慘重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國成爲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導致四十萬大軍被秦坑殺。《資治通鑑》中記載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間計有關。畢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遠是人類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當今仍然挑戰者我們,試問我們非聖人,若處在其中一位,誰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資治通鑑》中不得不提的是謀臣志士。手搖蒲扇的諸葛孔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鍥而不捨,多次上疏的賈誼,料事如神之張良,歷史是棋局,他們便是旗手,各顯身手,上馬博弈,移兵退卒。這便是司馬光的主題思想之一;英雄讚歌,忠君護主。

書中記載,周顯王四十八年,錄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懷私念而進諫,孟嘗君不計較他的私念卻採用他的諫言。“又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這是司馬光肯定孟嘗君能夠諫言的原因。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安,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擊斬匈奴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