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後感3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陶行知》讀後感3篇,歡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讀後感3篇

《陶行知》讀後感3篇1

閒暇之餘,有幸拜讀了《大家心中的陶行知》一書,本書共117位名家分7個不同的行知板塊寫下了自己心中的陶公,讚頌了陶公爲了理想教育的構建和兒童少年健康成長傾其一生心血所做的種種努力,讓我實實在在地感悟到一個靈魂中鐫刻着中華印記的知識分子的情懷和高尚追求及濃濃的大師之愛。這些“大家”心中的陶先生宛如一個慈祥的長者,話語中蘊含的全都是樸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從教的經驗之談。讀來如沐春風,勝於自己苦思數載所得,現就管中窺豹的一點認識,談談自己閱讀後的幾點膚淺感受:

一、“愛滿天下”,用愛撫育學生心靈

陶行知一生提倡“愛滿天下”,這是他人生的信條,也是他畢生生活的寫照,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就是他愛德教育的真實寫照,充分體現了他對平民、對窮人、對鄉村、對農民的博愛,他熱衷於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最崇高的師德境界,樹立了人師楷模的顯著標志,張揚了愛心和人剃精神。在這裏,我所理解的愛應該是大愛而非小愛,大愛應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關愛,即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頗,通過與學生的真誠溝通,讓學生相信你,並給處於迷惑中的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想作爲一名小學教師不正是需要擁有這樣一顆敏感細緻的心去發現和感受每個學生的心靈,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記得班裏有個孩子,家裏的父母經常吵架鬧離婚。有一天早上,我接到該媽媽的電話說孩子怎麼也不願意來讀書了,一直在家裏哭,讓我快去勸勸她。我迅速瞭解該生的家庭情況後,及時與孩子溝通,孩子一邊哭着一邊撲進了我的懷裏,看着孩子哭得紅腫的雙眼,望着她那信任的小眼神,我內心五味雜陳。“孩子!會好起來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坎坷,我們要學會堅強!老師相信你是個堅強的姑娘。接着,我利用休息時間跟她媽媽單獨聊了聊,希望家長之間的感情不要影響孩子的情緒。我們班又利用主題班會寄予孩子無限的關愛,看到有的孩子眼裏閃着淚花,我的眼眶也溼潤了。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的感情也發生着不小的變化。作爲老師,我們就應該儘量撫慰孩子的受傷的心靈,讓孩子心靈少一些傷害!羅曼.羅蘭說:要散播陽光到別人的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用愛心營造陽光,讓我們的學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健康成長。“師愛”如無聲的細雨,在不知不覺中滋潤着學生的心靈。我們教給學生愛的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去愛別人。對學生來說,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一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有可能是造就一個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殺一個人才。

二、“生活教育”,用心開啓學生未來

“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內容就是教育的內容,生活的內容是動態的、變化的、全面的,由此而展開的教育也是博大的,有利於受教育者終身的。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是的,陶先生的這一教學主張,正與當前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不謀而合。“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陶先生說得多好。如今學生的生活圈子比較狹小,但是現在是信息發達的時代,他們對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強的,課外知識非常豐富。由於他們年齡小,還不能把所知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廣泛地在課堂課外開展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正是從“做”入手促進“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把生活與教育緊緊聯繫起來,給了我無限的啓發和思索。我們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更多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的背景是生活化,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新課程惟有反映社會及生活的需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使學校成爲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體現課程的本質功能。對每個學生個體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識世界是從生活世界分化出來的`,是爲生活服務的。作爲教師,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無論是光明的一面還是陰暗的一面,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生活離不開社會,只有將整個社會變成學校,教育的對象才更豐富,教育的意義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傾其畢生的精力從事教育事業,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處處真理洋溢,處處值得細思細品,如人行於百花園中,所過之處皆是芳草蛺蝶、鮮花爭豔,值得我們繼續研讀。他的教育思想滋養了一批批師者,影響了一代代學子,對當今的教育仍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作爲一名教師,不能不讀陶行知,不能不學陶行知,讓我們在陶行知這盞明燈的指引下,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朱慧英)

《陶行知》讀後感3篇2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爲系統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也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啓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爲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國內“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也闡明瞭他的教學主張。這一主張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教與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如果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自覺地學習,主動地探求,教師只管“教”或“教學”,也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再則,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學生不能永遠跟着教師走。“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這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思想。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領導者、組織者,也是知識的傳播者,處於主導地應,理應發揮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爲前提,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發揮。“教學生學”,也體現了這一思想。這就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得到統一,正確地反映了教與學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還有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諸因素,這也要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下統一,所以教師必須瞭解學生,改進教學方法,“一面教,一面學”,深入掌握教材內容,以促進知識的轉化。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陶行知則將“教學相長”作爲他“教學合一”的重要原則之一,貫穿在他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之中。他說:“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裏得到很多的教訓”。從廣義的角度看“六十歲的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他經常將自己的詩交給小朋友改;他辦安徽公學、曉莊師範,育才學校都是貫徹這一原則,主張師生“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傳”等思想,無不與“教學相長”有淵源關係。“因教施教”則是他常常運用的原則。他說:“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們要曉得受教的人在生長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後才曉得要教他什麼和怎樣教他”。他並以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說明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經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據“爲學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爲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於顧此失彼,有利於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鬆,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教師不單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快樂。如果把教師當成職業來做,當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這背後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勞。如果把教師當作快樂的來源,一切都將不一樣。然而如何才能愛上教師,擁有快樂呢?教學合一就是關鍵。總之,教學合一是我們每一位老師迫切要做的,也是促進學生髮展的重要手段。

《陶行知》讀後感3篇3

爲了豐富生活,也給自己充充電,近期閱讀了《大家心中的陶行知》。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啓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爲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爲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過去那種在學校裏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愛”是陶先生一生獻身教育事業的不竭動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教育教學活動。作爲教師,我很自豪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用自己無盡的愛爲孩子們的世界添抹一簇繽紛。

1、播下愛的種子

作爲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滿愛的陽光,把愛的種子播種在泥土裏,就能讓嬌嫩的幼苗在陽光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爲了教好每位學生,讓每位家長放心,我認真完成家長拜託的任何事。有時家長出門在外,託我多多關心他們的孩子,我就會在工作之餘找那些孩子聊天,爲他們分憂解愁,有時還輔導他們的學習,並定期與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長聯繫。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爲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爲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爲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2、澆灌愛的雨露

愛是雨露,她能滋潤人;愛是夏日,她能溫暖人;愛是奉獻,她的無私能讓幼苗茁壯地成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希望得到愛的滋潤,愛的溫暖,更何況那些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學習和行爲上暫時落後的學生。

3、收穫愛的回報

以真誠對待學生,必將收穫豐碩果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成爲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在這裏,我想說的是,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在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真情的付出使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就是王芳和鄒曉靜這兩位學生,在我請產假期間,攜手來看望我,拿着家長給她們準備的雞蛋,帶上自己收集廢品後換錢買來的水果,她們的心是透明的,她們的真誠至今令我深深感動。當我不經意間向學生噓寒問暖時,我已贏得了學生的心,學生的愛。在我生病住院時,學生們來看望我,他們告訴我,我不在時,他們也能得紅旗。有的學生精心製作賀卡,寫上幾句祝福的話語“老師,祝您早日康復!”

“老師,收到我的祝福了嗎?”雖是寥寥數語,卻足以表達他們對老師的愛,那一刻,誰見了都會羨慕地說一聲:“當老師真好!”是的,當老師真好!在我看來,無論是那些憨厚的小助手,還是那個在我喉嚨沙啞時提醒我輕聲教課的有心人;無論是那個花了好長時間編制中國結又將它偷偷塞進我手心的膽怯女孩,還是那幾個在我參加排球比賽前不斷撿球給我練習、又不斷朝我喊加油的調皮蛋,他們的行爲都是愛的表現,這份特殊的愛值得我珍藏一生一世。誰說做老師的只有清貧陪伴,我說,我們教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爲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