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陶行知》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走近陶行知》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走近陶行知》讀後感

《走近陶行知》讀後感1

走進陶行知是一篇比較知名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紹了陶行知的所作所爲及人品方面的事情。這讓我們多少也瞭解了一些有關他的事情。

最近,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走近陶行知》這本書。在陶行知爺爺光輝的一生中,有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使我啓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動了我,還有的讓我懂得了人世間的各種道理。雖然陶行知爺爺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體會到陶行知爺爺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和治學的艱辛。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的楷模。而最打動我的,是陶行知爺爺那勤儉節約的美德。

陶行知小時候很懂事,爲了給家裏省錢,就算母親剃的頭再不好,他還是順從地讓母親給他剃。這把剃頭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頭,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遺剃刀》這首詩中說道:“這把刀,曾剃三代頭。細數省下錢,換得兩擔油。”讀到這時,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費的行爲。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認爲家裏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麼事情都得聽我的。看到路邊攤上有好吃的,就認了命要買,說什麼也不聽,但買回家以後,又覺得不好吃,怕爸爸媽媽批評,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時候,看到一些漂亮的東西就要買,但買回來後用也不用;還有的時候,看到超市裏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媽媽買,不給買就撒嬌,甚至哭鬧,買了之後,一瓶沒喝完就不想喝了,覺得不好喝,就一直擱在那兒,直到快要過期了,爸爸媽媽才趕緊喝,以免浪費。一次,我去鞋服店裏買鞋子,家裏已經有合腳的球鞋五六雙,靴子也有兩雙,但我就是要買。看着這些琳琅滿目、款式多樣的鞋子,我恨不得全買下來,最後,我幾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試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歡的。我趕緊叫爸爸來買,他不肯,還說這個價格太貴,而且家裏已經有幾雙了,再買是浪費。“我不要,我今天就買定它了!”我肯定地說。經過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買下了這雙鞋子。買完鞋我還不罷休,又要買衣服、褲子,而且一買就是兩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買的,以前舊的都不理不睬。長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時媽媽就心疼地說:“唉!買這麼多鞋也不穿,還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當時聽了沒什麼感覺的,但讀了這本書後,心裏覺得很愧疚,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用汗水換來的呀!他們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爺爺從小就很懂事,很勤儉節約,而我就這樣浪費父母的勞動成果,真是不應該啊!

陶行知爺爺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話都激勵着我們。我不僅要學習陶行知爺爺勤儉節約的美德,還要學習他其他優秀的美德,爭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讀後感2

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時間,每天回到家臨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書。一開始,我只是想借它來催催眠,到後來,到了睡覺時間了還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來了。書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陳舊,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鮮活的好例子,是時髦的教學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紀的今天,仍然適用。

80多年前,陶校長說要“教學做合一”。他說:“在做上學:學的纔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詳盡。”比如我們教學生學習生字的書寫,必得結合具體的生字,和學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書寫的具體筆劃、書寫的過程中,在這過程裏做具體的指導,才能得出正確的方法,才能寫出正確、美觀的字來。閱讀教學時我們要走進文章的精神世界,我們也必得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細緻的感知、解讀,走進文字的深處,融入文字營造的濃濃情境中去,感動的同時也才能獲得心靈的重生。在那時,學校就有“活的生物課”。姚文采老師的生物課,既豐富又有趣。他把挖草藥的請來,教學生認識各種中草藥;他把種花木的請來,教學生在中各種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學社專家請來,教學生辨認各種生物科別……學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園,這多麼令人羨慕啊!如果,我們現在的學生少一些重複的練習題,多一些親近生活,親近自然的實踐活動該多好啊!畢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學生更感興趣的,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嗎?如果,我們學校也有一塊地,上面允許我們的學生種種菜,養養雞啊什麼的,一定很受學生歡迎。

在80多年前,陶校長就提出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沒有在扼殺兒童的創造力呢?有一天自習課,我讓孩子們在教室裏看課外書,畫畫,孩子們在教室裏安安靜靜地,突然我發現我們班上的調皮大王楊博他的課桌椅周圍有一些白色的紙片,我走過去,大聲呵斥:“看看你的課桌周圍,你在做什麼?弄得這樣髒?你這個個不爭氣的!”過了一會兒,耳邊才傳來很低的聲音:“老師,我在做雪花。”孩子可能被嚇着了,也知道錯了吧,趕緊拿掃把來掃乾淨。現在,回想回想,作爲老師的我,除了疾風驟雨,就不能春風化雨了嗎?想想自己小時候,學習畫畫時,當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帶回家時,雖然畫得不好,但我的父親母親卻很默契地什麼也沒說,把我的作品掛在了我的房間,那一年父親與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滿了整間屋子,從地平開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將家中四壁裝飾得挺美。我的父親學歷不高,母親更是幾乎不認識字,但是他們對我的教育,比起讀了十多年書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們的寬容,用他們的智慧,既保護了我的童心,又讓我自覺改正了錯誤,陽光而健康地長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長也是用他的寬容,保護了孩子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創造力,遇事多一點冷靜的分析,多一點理解和寬容,那麼,保護的不僅是一顆天真的童心,有時甚至是在保護着中國的“愛迪生”。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極爲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一方面從理論上提升自己,多積累知識,另一方面從實踐中充實自己,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走近陶行知》讀後感3

陶行知爺爺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讀了《走進陶行知》這本書,它使我對陶行知爺爺的認識又更進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個像他一樣的人。他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時時回想在我耳邊。讀完全書,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張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兩隻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講陶行知爺爺的衣服有兩個口袋,一隻口袋裝公款,一隻口袋裝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車回家,可他沒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裏想:“決不挪用公家一分錢”。於是他就從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爺爺這件小小的事讓我深有感觸,我覺得自己要向陶爺爺學習這種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說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學校生活中,我們也要向陶爺爺學習,不破壞學校的一草一木,保護校園的自然環境,使大家在一個充滿生機、充滿綠意、充滿活力的校園中快樂地學習;其次不拿班集體的一針一線,對班集體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東西一樣愛護,真正做到物歸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爺爺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愛滿天下”。他愛國家、愛民族、愛他人、孝敬長輩……說到這兒,我又想起書中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四塊糖果》。陶爺爺把四塊糖果獎給了犯錯誤的學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動了,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從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爺爺以獎勵的獨特方式來教育學生,使人知錯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這樣的讓我有感觸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當我讀到“誠實無欺”的內容時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師、家長對我們講過無數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誡自己:要做一個誠實的人。陶爺爺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以後,我要努力,爭做新時代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讀後感4

當我在讀《走近陶行知》這本書之前,對陶行知先生的認識是隻知陶公其名,不識陶公其人而已。但是當我認真地讀完這本書之後,真是受益匪淺,走近陶行知,進而走進陶行知,讓我能夠更好地看世界,看社會,看教育,看學生,看生活,看人生。讀完此書後,我的收穫頗豐,它不僅讓我詳細地瞭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爲自己的教育教學添加了更爲豐富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更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偉大教育家高尚靈魂所帶來的強烈衝擊。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畢生教育實踐的寫照。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對體罰、諷刺學生,他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爲當代教師,我意識到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醜俊,都應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殉私情。而且我認爲,現在的孩子個性強,在教學中,要尊重他們,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對他們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真心理解、尊重學生,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這份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做教師要有一顆善待每個孩子的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有時我們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想一想,以本着愛學生的心態來看待學生,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就像我們學校的座右銘“愛可以創造一切”,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纔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學生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