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新《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1

通過上一季《活法》讀書活動,我領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人不斷成長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斷修煉、提升心智的過程。在《人爲什麼活着》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爲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爲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企業來說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爲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宏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宏觀環境。

“並非只有失敗纔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直只認爲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保持着緊迫感,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於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激情。在逆境中我們可以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激情,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應該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應該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

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悅。支撐我到今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希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棄則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己積極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通過奮鬥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並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情況勉強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爲怕失敗,於是先給自己找一個後退的臺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達到勝利彼岸後的愉悅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說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爲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迴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並不意味希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失敗,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銳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於人類的想法和行爲,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並行,並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2

遭受苦難時,不要憎恨,不要側身躲避。要從正面接受苦難,努力克服它,這一點非常重要。——稻盛和夫

每個人對於活着的目的也許都不一樣,至少我不會想的太過複雜,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爲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不論艱辛,不論成敗,我都會堅持。當然成就夢想過程是苦澀的,我願意去舔嘗。

個人認爲,本書的適讀人羣爲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適合於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閱讀,去學習,然後總結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對於成功者是一種思想上的昇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戰略;對於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後繼者,是一種警戒,一種正確的引導。

稻盛和夫是少有的能夠把生存主題深化的商業領袖。很多的成功人士在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之後,心靈覺得空失,他們一直再去努力地尋找可以彌補這種空失的物質,他們通過慈善事業,各種娛樂活動,試圖去尋找,可最終依然覺得缺失。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可謂種種,但我認爲有一種原因是造成他們缺失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的的單一低俗貪婪化和過程的急功近利,而這個原因卻是即使後來意識到了,也無法再去彌補回來的東西。也許是被金錢與現實的誘惑和驅使下過分地追求利益化,他們從一開始目的中只注重了現實和物質的追求,而缺失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因而他們費盡心機手段,甚至昧着良心做着危害社會的事情,最終即使得到了,卻感覺不到成功升級的持續快感,因爲他們的精神世界沒有得到提升。因此稻盛和夫值得中國企業家借鑑和學習的不僅是經營企業的戰略,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性的修爲和心智的提升,這也許正可堪稱爲書中所多次提到的"超脫"。成功的最高境界也許不外乎於一種境界,那就是稻盛和夫書中所提到的"利用造物主給予的機會,磨練出純淨美麗的心靈"。"並非只有失敗纔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有人成功了,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態度變得傲慢無禮,這就表示其人性墮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時領悟到單憑自己無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稻盛和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覺得經典。

人爲什麼而活着,是一個深邃的命題。或許我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尋找這個答案。《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本書,留下的是一個智者的教誨,他不只跟我們闡述了怎麼去成功,怎麼去經營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他教誨我們爲了什麼而生存。這或許只能是一個境界,我們去慢慢品嚐,或許不能馬上得其精華,最起碼樹起了一隻黑暗中的明燈。

《人爲什麼活着》讀後感3

說實話,我對日本的東西不太感興趣,前一段時間讀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1Q84》,費時不少,收穫卻不多,我在心裏發誓:“以後堅決抵制日貨,包括日本作家寫的書!”於是,稻盛和夫的這本《人爲什麼活着》一直襬在我的案頭未曾翻看,如果不是領導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本週必須讀完這本書,恐怕我不會對它產生興趣。可是,剛讀完序言,我就被稻盛和夫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再讀下去,就是不斷地產生若干的情感共鳴,所以,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也算是如獲至寶,手不釋卷了!

人爲什麼活着?

稻盛和夫給我們的回答是: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爲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肉體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說,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着就是爲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對於稻盛和夫的這種宗教觀,我雖然不能全盤接受,但我一點兒也不排斥,因爲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脫、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說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可不可以這樣認爲:人是爲了一種信仰而活着!

爲了一種信仰而活着!這是我從書中找到的第一個答案,此外,我還找到了第二個答案——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去做事,稻盛和夫堅持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所謂“愛人”,就是“利他”,就是爲了幫助別人可以犧牲自己,秉持利他之心而活。稻盛和夫認爲,獲取更高的利潤,對於經營者而言,對於企業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讓自己周圍的厲害關係也獲得幸福,也就是說,商人做生意自己要賺錢,同時買賣對方也要高興,而且與生意有關的周圍所有的人都要高興,這種所謂“三方皆好”的“利他經營”模式,表達了作爲日本企業界“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行商的極致,這也是他的企業獲得永續的繁榮和持久的成功祕密所在。

由此,我想到了蒙牛總裁牛根生,雖然在這本書中,稻盛和夫把牛根生當做了反面的教材,但是,不管他如何在成功中折戟沉沙,我本人十分佩服他創業之初看人看事的視野,十分佩服他的廣泛佈施的交際之道。牛根生在伊利期間,因爲工作業績突出,上級獎勵牛根生一筆錢,讓他買一輛好車。牛根生卻買了4輛麪包車,分給有貢獻的部下一人一輛。牛根生年薪百萬元,大部分都散發給有困難的員工。員工逢病遭災了,牛根生帶頭捐款,出手就是1萬元。牛根生的品格、風範使部下感到,他辦企業不是爲了個人當官享樂,也不是爲了自己發家致富,而是爲了企業的發展和員工共同富裕。,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爲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乳製品企業。按照《福布斯》的排名,牛根生身價1。35億美元,居中國富豪排行榜107位。正當外界對牛根生的財富議論紛紛的時候,牛根生出人意料地宣佈將個人股份所得股息的51%捐給“老牛基金會”,49%做爲個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後,將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會”,家人不能繼承其股權,每人只可領到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牛根生之所以有此驚人之舉,是因爲他深諳“財散人聚”之道,牛根生認爲,人生最快樂的時候是散財的時候,因爲你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得到了精神享受。牛根生感慨的說:“一個人只做一些讓父母兒女或親朋好友感覺有價值的事情,遠遠不夠,一定要做一些能使更多人生計有保障、生活有變化的事,那纔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爲周圍的人盡一己之力,甚至爲人類盡一份心,釋迦牟尼把這種精神叫做“佈施”,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最後,問自己一個問題吧——我爲什麼活着?

身爲女兒,我爲父母活着。

身爲媽媽,我爲兒子活着。

身爲妻子,我爲丈夫活着。

身爲老師,我爲學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