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有感作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有感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有感作文

暑假裏我閱讀了李偉平校長主編的《閱讀教學問題與對策》這本書,感受頗多。文章中有許多關於閱讀教學的問題值得我們青年教師值得深思和學習的地方。

閱讀就是思考,思考需要時間。我們呼喚閱讀教學給學生更多靜心思考的時間,也因此需要教者在教學時要“學會等待”。在教學中常發現有這樣的情況,老師的提問下去了,學生的回答也出來了,但他們的回答常常未經深思熟慮,並不真正明白問題隱含的深意。此時,教師不應急於否定他們的答案,要找到學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理解,引導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使老師的提問有個“二次反饋”的時間,促使問題的深入理解。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師生共同交往的互動過程,而老師的“動”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老師的“導”上。現在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不敢講,怕被批評爲牽着學生走,這其實是對教師角色的誤解。關鍵處點撥,疑難處引導,知識空白處講解應是老師的職責。

語文教學中的“等待”絕不是教師可以小憩的悠閒時光,我們需要等待的時機恰恰是學生思維容量最廣,難度最大的所在,如果我們能加以巧妙的引導和指點迷津,學生頓時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思考就會更加方向明確,少走彎路。

課堂閱讀教學中的兩種閱讀主體:教師個體和學生羣體,都是文學作品的讀者。在課堂閱讀中教師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閱讀引導上,即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己去探尋、研究、思考,發揮每一個閱讀主體的創造精神,而不是將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教師可創設各種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進行積極的文學接受活動。我們可以利用聲、圖、像的多方位刺激,喚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審美情感,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

作爲閱讀主體的學生,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解讀時,其審美感受、體驗、理解是不同的。接受美學認爲讀者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千差萬別的。而且,每個讀者在接受活動中,總是從自己生活和文學的“期待視野”出發去看待作品。審美主體在作品中所體驗到的只是他那顆靈魂才能體驗到的,他在作品中尋找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找到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通過作品與作者的“對話”是富於個性化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應“一刀切”,把教師的或教參上的理解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將學生的不同意見一棍子打死。而應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學生品出自己的那份感覺,說出自己的那份見解,讀出自己的個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