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智慧》讀後感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的智慧》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的智慧》讀後感

早先,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中酷品三國,妙語連珠地塑造出了許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評說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精練生動,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國智慧》,文字輕鬆活潑,諧趣橫生,依然是易中天貫有的風格。

此書分爲六章節:周易的啓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辦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初看標題,中規中矩,古韻十足,讓人難以理解其中個味。繼而仔細讀來,頓然大笑。

“周易認爲任何事物都有陰陽,我國北方人相對陽剛一些,南方人相對陰柔一些,比如蘇州人,他們連吵架都很溫柔。”像這樣平實易懂的句子,書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別神祕深奧的古書,一般的人很難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講的“周易的啓示”卻非常簡單明瞭。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說:“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則,書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處。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修養,質樸和文雅各佔一半,即爲中庸之道。

六章節中,我甚是喜歡“禪宗的境界”這一章。禪宗佛道,歷經幾千年,一直備受追捧。現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曉禪理,但是關於禪宗的境界,卻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來更寥寥無幾。書中首先講到“立地成佛”,就得說禪宗的境界在瞬間,靠覺悟,不是修行。整個中國智慧的體系中,禪宗不同其他,是一個新的階段、新的層次。

“禪本身的意思是靜慮,原本是佛教的一種修行的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打坐,盤腿坐下,安安靜靜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後進入一種什麼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話來表述坐禪,就是發呆。”開篇這句詼諧的調侃,使我不覺莞爾一笑。禪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說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一個接一個的小故事,把禪宗的由來、傳承及覺悟緩緩道來,像沏一杯清茶,經過放葉、衝醒、翻滾、葉沉、茶靜,最後萬物皆空。“該放下就放下,該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簡意賅地道出了禪宗的境界。

《中國智慧》,語言幽默生動,哲思處處開花。可快閱也可慢讀,能粗看亦能細品。睿智博學的易中天在《中國智慧》中,精闢地剖析了中華幾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諄諄地警世,爲讀者洗滌心靈。比起某些晦澀難懂的古書,《中國智慧》是一本讓人看得明白、讀得懂的好書。

《中國智慧》雖是易中天對於中國智慧的縮略講述,但與我而言也是發現了許多,懂得了許多。改變了我對佛教看法的便是這本書的第六部分,禪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的。在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衝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講君臣父子,佛家講衆生平等。出家人見了皇帝不磕頭,僅僅是雙手合十,道聲“阿彌陀佛”。出家後父親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釋。這在儒家看來簡直就是“無君無父”,更何況出家人不結婚生子。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傳統社會的中國人,有兩條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兒子,二是見了皇帝不磕頭。僅憑這兩點,佛教就無法在中國立足。因此,佛教人間化了。

佛教人間化、簡易化,禪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塗觀念給“拆遷”了,具體地說就是向信衆講清:淨土無理,佛也是人,讀經無用,坐禪無功。淨土無理即否定了“天國”,天國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這也是改變了我對佛的看法的一點,中國人的宗教世界有四個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後就是鬼,活着的時候有巨大貢獻的人死後就會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則不同,仙是肉體的飛昇,佛是思想的覺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紀也會死。這一點打破了佛教的神祕感,使之回到人世間。讀經無用,坐禪無功則是將佛教簡易,講究頓悟,佛教要中國化就必須簡易化才能符合中國人不耐煩的特點。

這就是禪宗的革命。宣佈淨土無理,佛也是人,創立“人間佛法”。主張讀經無用,坐禪無功,創立“簡易佛法”。前者去神祕化,後者去繁瑣化,人間佛法解決了理論問題,簡易佛法解決了操作問題,因此,佛教解決了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的問題,在中國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來,佛教也是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覺悟,佛,就是覺悟者,佛教,就是覺悟的宗教。覺悟是成佛的關鍵,因此佛性也可認爲是覺悟的可能性。佛教認爲,佛性是衆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衆生。而衆生之所以還未能成佛是因爲衆生迷。迷,就是衆生,悟,就是佛。我們之所以迷是因爲我們執,執,就是一根經,認死理,因此就要“破執”。

迷與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時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處處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時時可以成佛。這就是禪宗爲衆生開闢的成佛之路,是一條自由之路。

覺悟是關鍵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難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則雞同鴨講。在禪宗看來,成佛正是爲了每個人自己。所謂“普渡衆生”,無非是爲了讓每個人都脫離苦海,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於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開竅,佛也沒辦法。由此可見,禪宗所謂的“開悟”其實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須“破除自我”。因爲一個人最容易執著、最難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執,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禪宗不僅是人間的佛法,簡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禪宗否定的是執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執著,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能有。但智慧的獲得卻只能是靠每個人自己。於是,禪宗就從佛法變成了一種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會去參禪。比如韓愈是反佛的,因爲反對皇帝迎佛骨,被貶到潮州。但是韓愈到了潮州卻跟禪師來往。也就是說,他反佛不反禪。事實上,知識界不但不反禪,還以參禪爲時尚。

因此,通過讀易中天的《中國智慧》,我發現了佛學是個懂得與實際相結合的屬於中國多年以來的一種智慧的結晶,並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樣那麼的迷信,單純的只講講神魔鬼怪、因果報應,相反佛學有些思想還是很講道理,很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兩面性一樣,佛學也是具有它的兩面性的,它曾經改變了自己去適應中國,如今的我們也不能過於片面的去看待佛學,再怎麼說它也是中國傳承積澱下來的文化,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