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800字-讀後感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取材廣泛,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你知道寫散文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800字-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800字-讀後感

如果不是學校的推薦,還真難遇上張曉風這樣的奇女子,讀到她這樣有才情的文章。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聞了。作爲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名聲絕不侷限於島內。張曉風的散文,實在值得我細細品味。

這本集子令我心有觸動的,如《平視,也有美景》、《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許士林的對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悵惘的,卻是那篇:《不識》。

文中寫道:兩個人坐着談話,其中一個是高僧,另一個是皇帝,皇帝說,你認得我是誰嗎?……

不,不識。在高僧看來,人與人其實都是不識的。誰又曾真正認識過一個人呢?

張曉風繼而想到,就連我們自己,也未必識得自己吧!

幾年前,一位長着曾對我說:“夫與妻之間,朝夕相處,日夜相伴。在離婚那一天,才發現,許久以來,他們並不認識對方,所謂的結婚、生子,原來也是一場錯誤。”

一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經歷曲折、起伏、歡笑和淚水。多少年後驀然回首,那個不諳世事鑄下錯事的少年是我嗎,那個在池塘邊凝視水面的孩子是我嗎,那個追逐媽媽直到將鞋子跑掉的人是我嗎?

是你,不是你;你知道,你不知道。

人生的河流,就這樣流淌,順勢而下,激起水花時,被石塊絆住腳步的`我們會思考:我認識我嗎?將這樣的困惑拿來糾纏自己,真是幸也不幸。

張曉風這樣思考:從宗教意義言,肉體只是暫時居住的房子,屋主終有搬遷之日。回族有這樣的生死觀: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

蘇軾說,人生如夢。

討論“識”與“不識”,想想“死生一矣”,的確有些宗教哲學的意味。

閱讀使人思考,思考促人蔘悟。如果悟不透,那也是參悟的前兆,抱着這樣的信念,自然更有興致將這本書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