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著讀後感(精選1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名著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典名著讀後感(精選12篇)

經典名著讀後感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完這本書,我的心裏如同打翻五味瓶—般,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它主要講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小就看到過許多醜惡和不平。長大後,冒着生命危險救了許多人。投兵後,又不幸受傷,因此回到家鄉。在工作室,保爾舊病復發,不能正常工作,身體一天天的虛弱,並且還雙目失明,幾乎要到了他的大限。可他始終頑強地與病魔做鬥爭,不斷的摔倒,又不斷的站起來。那些難以忘記的經歷、血與生的考驗、永不放棄的夢想,使得他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保爾最終在他的人生扉頁中寫下了光輝。就像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說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終是有限的,但因爲有限的生命留下了無限的愛和美好的憧憬生命的長度繼而被延成無限。”

我藐視那些在剝削人民權貴;但我敬佩保爾一樣的革命者。保爾擁有着鋼鐵般的崇高理想和執着的革命信念,他告訴了我如何去鍛鍊鋼鐵般的意志。

經典名著讀後感2

今天,我讀完了《西遊記》這本書,我很喜歡它,它給了我無限的樂趣。

說到這本書,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孫悟空這個人物,他英勇頑強,作戰勇猛,頑皮可愛,愛憎分明;尤其在“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中,當白骨精第三次變成了一個老公公時,當唐僧猛念緊箍咒時,他忍着劇痛,爲師父打死白骨精,更體現了他對師傅無限的愛。

當然,說到孫悟空,不得不提起他的兄弟—豬八戒。他雖然有些好色,貪吃貪財,卻又無時無刻,不停地照顧師傅,當孫悟空身體不舒服時,他就細心地關照師兄。

師徒四人中,最樸實,最善良,最勤勞的,就誰是沙僧了,他當兩個師兄身體不好時,照顧得也可以算是無微不至。當然,他也是師傅最好的徒弟(其實三個徒弟都是不錯的!

那麼,說起唐僧這個人,他雖然有些固執,好壞不分,但他一心一意取經,不貪財,不貪色,善良體貼。

給我感觸最深的故事,就要數“烏雞國辨妖”了,尤其是後半部分,孫悟空忍痛辨出妖精—當唐僧念過緊箍咒後,他已頭痛不堪,但依然忍着疼痛,幫助兩位師弟除妖。

“大戰紅孩兒”是我最喜歡的故事,當紅孩兒用三昧真火把孫悟空燒得痛苦難堪時,又被龍王的涼雨水激了一下,激得他腰痠背痛,腿軟筋麻,但他在被師弟救回時,仍是想着師傅,絲毫沒有顧慮到自己的身體。

《西遊記》是一部很好的書,推薦大家去看,看我國古典名著,傳揚優秀文化!

經典名著讀後感3

懷着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爲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裏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爲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嫺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爲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爲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着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經典名著讀後感4

這幾天我學了一篇課文,是作家丹尼爾·笛福所著的《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便找來原著讀了讀,令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魯濱遜生在商人之家,熱愛冒險,在一次航海中流落荒島。在如此慘痛的環境下,他不畏艱險、樂觀向上、拯救野人,救出船長,最終離開了生活二十八年的荒島,回到英國。

《魯濱遜漂流記》一經上市,便引起軒然大波,魯濱遜也成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從而成了“冒險家”的代名詞,這本書也展示了魯濱遜鐵骨錚錚的漢子形象。

魯濱遜在無人荒島生活了二十八年,沒有住所,就用木頭和船帆搭一座簡陋的帳篷;沒有食物,就一邊蓄養山羊,一邊打獵,還種麥子;太過恐懼,就在空地上插楊柳樁子,將羊羣圈養;太過寂寞,還有好幫手“星期五”呢!所有問題對魯濱遜來說似乎已不是問題,無論這個問題是多麼遙遠,多麼艱難,魯濱遜都能完成。

看完這本書,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和魯濱遜比起來,我和他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他是翱翔藍天的蒼鷹,我則是溫室裏的花朵,被父母長輩呵護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都沒有體驗過來自“社會”的考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就像個小公主,以爲自己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財富,得到榮譽,事實上我錯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只有自己努力換來的財富纔是最踏實的。

如果我是魯濱遜,我能堅持那長久的二十八年嗎?一年、二年?還是三年?不,恐怕連一年都堅持不了吧!在那裏,我或許早已自暴自棄,無法生存了。

回憶往昔,小時候便總是三分鐘熱度,學習美術、舞蹈,我頂多堅持兩三年,在學習上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甚至一小時都堅持不了。那是從小便有的毛病,就算大一些了也沒改掉,直到我看了《魯濱遜漂流記》,被魯濱遜二十八年的荒島生活所震驚,被他的樂觀所感動,才終於改掉了這個毛病。

看了《魯濱遜漂流記》,我知道了不能被生活打倒,要像魯濱遜流落荒島時那樣樂觀向上、堅持不懈,對生活充滿信心!

經典名著讀後感5

讀了《失落的一角》,我覺得人不需要追求事事完美,只要快樂就行,因爲凡事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的。

《失落的一角》裏的主人公是個不完整的圓,他爲了成爲完整的圓開始了一場旅行!不完整的圓,爲了找到失落的一角,有時被大雨淋溼,有時被大雪覆蓋有時被大風颳走,但他沒有放棄,不完整的圓也很快樂。他有時和一隻動物聊天,有時抓蝴蝶,有時走路哼着歌哦!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那一角。他成爲了一個完整的圓。但由於滾得太快,不能和動物聊天,不能抓蝴蝶,他爲這件事煩惱。

讀完這本書,我想對一些家長說: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要讓你的孩子爲那些培訓班煩惱,讓你的孩子快快樂樂的不行嗎?那個圓沒找到那一角是快樂的.,可找到了那一角變得悲傷,不快樂了。這似乎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寓言:看上去很簡單有缺憾就想更完美,就想努力去追求,可是追求到了又感到了另一種缺憾,有得必有失,還是不完美。人都在追求完美,但真正的完美並不存在,它似乎更像一個夢,存於我們的心際。我們更愜意於追尋的這個過程,品嚐着這個過程中伴隨而來的苦樂酸甜。

人生很像一個圓,我們從起點出發,最終還要回歸那一點。而人就像一個圓規,爲什麼有的人能夠畫得圓,因爲他們心在想,“腳”在動。

經典名著讀後感6

真,生動,美麗如畫令人讀來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節驚險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結局出人意料。所有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恆的魅力。

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性格古怪,但看到朋友死去卻會無聲地落淚;他知識淵博,會收容所有厭惡陸地的人;他會把上百萬黃金送給窮苦的人;他會把整口袋的珍珠送給可憐的採珠人;甚至還爲法國政府償還幾百億國債;他還會逃避人類,對他人施行可怕的報復??尼摩船長對人類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心中充滿無盡的痛苦,卻仍是個善良的人。

我懷着一種崇敬的心情,開始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乘坐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他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鸚鵡螺號從日本海出發,進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後到達印度洋,經過紅海和阿拉伯隧道,來到地中海。潛艇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沿着非洲海岸,徑直奔向南極地區。然後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隨暖流來到北海,最後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渦中。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程中,鸚鵡螺號以平均每小時十二公里的航速,緩緩行駛。

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重視防止被壞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爲;提出要愛護海豹,鯨等海洋生物,譴責濫殺濫捕的觀念。這些至今仍然熱門的環保話題,早已在兩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籲,可見留下有關人類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纔是此書讓讀者感受豐富多采的歷險和涉取傳神知識後,啓發我們以心靈更大的收穫。

並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說都像《海底兩萬裏》一樣富有強烈的可讀性,它作爲一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遠見加博學累積成的小說,不但爲對海底知識瞭解不詳盡的讀者解讀了他們的旅程,更讓後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與文明。

經典名著讀後感7

今天,我無意中在書櫃裏發現了一本舊書,書的名稱《唐吉訶德》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以是我就開始看這本書。

故事中的“唐、吉訶德”住在曼查,雖然是位貴族,可是他卻並不富有,吃飯就用去了四分之三的收入。他沒別的愛好,就愛讀騎士小說。他白天沒黑夜地讀,他甚至想入非非,打鬥,戰爭,挑戰,負傷,愛情,暴風雨等等。一天,他突然產生了一個怪念頭,要是我也能像書上描寫的騎士就好了。於是他拿出了曾祖父留下的盔甲,他又有了一匹馬叫駑西難得,這是他的好夥伴。七月的一天,他踏上了征程,可是,走到一半,他被一位商人打了一頓。老天真有眼,走過一個農夫是他的鄰居,農夫發現了他並帶他回家了。在治療好傷勢後,那天深夜,他又騎上駑西難得去探險了……。。

我們要學習“唐、吉訶德”永不放棄的精神。

經典名著讀後感8

猶記得小說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山水之間亭亭立着一座房屋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多個“一”字的運用,既有落寞孤寂之感,也有恬靜閒適的意味。

就整部作品來看,整個書中世界如一個仙境,古樸實誠的人情風味,字字句句裏都透出一種淡雅、寧靜的香氣。鄉民同甘共苦,樂於分享,互幫互助,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每每讀到這樣和諧的畫面,我都會感慨如今社會的複雜與冷漠,也會幻想着自己也生活在那樣的社會,大家相親相愛,不會爲一己私慾喪盡天良,丟失了最美的人性。這時,我不禁會想: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到底爲人類帶來了益處還是痛楚?我們的地球文明到底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說到小說中的人物,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爺爺。大老要求親,他似是在鼓勵大老時的溫柔和藹,他奔走於市裏與小山城之間的疲憊與勞累,他笑臉相迎問到別人關於大老、二老時的懇切,他收了人家免費送的豬肉卻把錢放進人家竹筒裏的真誠……一幕幕影像,都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多麼善良溫和的老人,爲可愛的小孫女操碎了心。他怕自己一把老骨頭挺不住了,丟下可憐的小姑娘獨自一人沒有人來照顧,又怕她照顧不好自己;他身體開始不適的那次,強忍着苦痛也要給孫女一個笑臉,捨不得她有半點擔心;他戴着一頂草帽,頂着烈日去問大老時,汗珠顆顆分明地掛在他臉上,愁悶的神情散不去,卻仍是那樣溫柔地面對小孫女;他尊重翠翠,不強求她做不喜歡的事;他爽朗的笑如可口多汁的脆梨……這是一份如此純淨的愛!

即使再愛,爺爺終是離開了。順順家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性格、當年女兒的慘死……白塔坍塌,人未還。爺爺走了,翠翠慟哭良久,也明白了爺爺生前沒提到的一切,終日守着渡口等候二老回來。結尾是開放式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爺爺的淳樸、對孫女濃濃的疼愛讓人心疼,令人感動;翠翠的純美、善良、堅強,不僅吸引着大老、二老,更成了人們心目中純潔美好的象徵。這本小說中,每個人、每件事,都那麼打動人心,與當今這嘈雜、慾望化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更是我如此喜歡《邊城》的原因。

經典名著讀後感9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記錄的是海倫。凱勒一生的事。書中感人心腑的故事,總是在我受到困難和挫折是鼓勵我,不要後退。

海倫。凱勒從小就失去了聽覺、視覺和甜美的聲音。她也曾因自己的條件而放棄過,可她又很快振作起來。這位美國女孩,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憑着超人的毅力,不但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五種語言文字!她一生共度過了八十八個春秋,卻熬過了八十七個無聲、無語、無光的孤獨歲月!

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裏有一個疑惑:我們是獨生子女,從小,爸爸媽媽就把我們看成掌上明珠,整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像個“小皇帝”。稍遇困難、挫折就會一蹶不振,而海倫。凱勒所受到的困難與挫折是我們常人無法忍受的!

一個人只要胸懷大志,並不懈向着目標努力奮鬥,就不會被一些客觀條件束縛,你就會擁有無限的力量去實現它!

堅貞不屈、不斷進取的精神是海倫。凱勒所擁有的,我們——祖國的接班人更應該擁有這種美好的精神品質!

經典名著讀後感10

《西遊記》這部經典神話小說,作爲中國人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現如今,拿起這本沉甸甸的《西遊記》,想起扣人心絃的情節真讓我感慨萬分。書中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前往先天求取真經的故事。他們一路顛簸坎坷,力盡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雷因寺取得真經。

《西遊記》是一本神話小說,在作者精妙的筆法下,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是唐僧師徒四人,他們性格各異,個性突出。孫悟空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因爲它擁有七十二般變化,他的變幻莫測令人驚歎,在大鬧天宮的時候就已顯現它的神通廣大。他嫉惡如仇,性格精明而又淘氣,在取經路中他是妖魔鬼怪的剋星,妖怪的騙術瞞不過他的火眼金睛。豬八戒是令人喜歡的二號人物,他的呆頭呆腦,傻里傻氣真叫人笑破肚皮,他在我看來確實傻得可愛,他所具備的“貪、嗔、癡、懼、色、懶”使人物個性更加突出,他與孫悟空常常製造出滑稽搞笑的情節。豬八戒看似無能,實則忠誠老實。師傅唐僧有一顆慈悲之心,他用他的真經來感化世人。

沙僧是從不被師傅操心的徒弟之一,他勤勞、老實,他無怨無悔地挑起行囊重擔跟隨師父取經。師徒四人攀山越嶺,過河渡江,他們不愁路遠,不懼艱險,不畏困苦,只爲求得真經。最終他們也不負衆望,取得真經,功德圓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應竭盡全力去完成,不可半途而廢。這也給予我不少啓發,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要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敢於跟困難作鬥爭的精神。讓我們將這個經典的作品永遠銘記於心吧!

經典名著讀後感11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纔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經典名著讀後感12

《三國志》不像《三國演義》,它只具簡單史實,並無多大筆墨去渲染事件、去讓事件被描述得更加具體和精彩,這就使得讀者有聯想、虛構和批判的空間。對於小說家,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發揮自己的想象,輔以自己的創作才能,著成一部小說,而且讓小說比史書更加能引人入勝。對於普通大衆呢?他們私下裏就會流傳關於事件的始末,或真實或虛妄,對被隱藏的真相可能會不服氣地披露,對崇拜者可能會大肆吹捧,對厭恨者則有可能更加歪曲,或以陰謀論議之。民間的傳說能讓事實本身更加清晰明朗,也能讓事實真相更加撲朔迷離。比如,在《三國演義》裏,關羽的忠義形象通過作者虛構的一些事件,而被強化乃至神化;諸葛亮更是被描述得“多智之近妖”,好像什麼事情他都知道、能預測一樣;不幸的是周瑜被樹立成一個心胸狹隘、英雄氣短的形象;曹操也被怒斥爲“奸雄”。對於這些小說情節或是民間傳說,好言也就罷了(雖然也可能有誤解,但至少沒有污衊),若是被壞言論之,遭後世不斷誹謗,一生真實形象全無,實可悲也,則真乃謂之人言可畏。

另外,陳壽乃晉朝大臣,對於朝中人物的記述多有曲筆。如對於司馬炎篡奪魏國帝位的時候,陳壽評曰:“古者以天下爲公,唯賢是與。後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漢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準也。”還有對魏國時期司馬氏家族的描寫多有隱惡溢美之嫌。這恐怕是在對當朝的避諱吧。亦即是說,基於政治厲害,一般當朝的史學家都不敢直言當朝弊端。敢於批評當朝執政者的所爲、揭露當朝執政者的罪惡的人,不僅文字難以流傳於後世,而且自身連帶家族其他成員的性命也有危險。這種黑暗情況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皆有可悲地發生,而不僅僅是發生在封建時代。

由此論之,即使是從史書裏,我們也無法完全獲知歷史的真相。成王敗寇,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比如你在看宋朝大官寫的史書,那麼這本書關於本朝的記載多是有所迴護的。也就是說,是非功過,真正的歷史只能留予後人說。不知過了若干年,那時候的人們對於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年代的歷史,會是怎樣記載和評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