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企業家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企業家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企業家讀後感 篇1

創新一直是一個時尚話題,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工作中我們遇到的各種激烈競爭、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讓我們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對我們企業而言,創新是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的源動力。

雖然德魯克寫的是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但作爲公司一份子的我們,也是與這個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的創新組成在一起,會最終成爲公司的創新和未來。

創新是需要理論的。每一個創新背後都是要有強大的理論基礎,是在前人的積累上總結出來的。

創新更是需要實踐的。創新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創造,爲了達成某種目的,最終還是實踐爲目標的。有些創新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這些都會成爲後續不斷改進的基礎;而那些成功的創新,會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

德魯克認爲創新有七個來源,對我們來說,創新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於工作中的不協調事件。我們在工作中會碰到很多困難,很多沒有辦法做下去的事情,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改進和優化,這就會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也是爲企業不斷改進的過程。

給我們印象最深是近一年多采購的變化,我們對採購的認知,對工作方式的變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而源頭就是新領導帶來的新採購思路,新採購方式,也是因爲我們原有的流程,原有的方式是存在問題的,而這些都是我們在不斷改進創新的過程。

以小論大,公司也需要創新,在現在市場環境如此惡劣,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創新是企業活下去的希望。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國六排放升級需要,都是機遇,也是挑戰。但如何在這個時候抓住機遇,是我們整個企業需要討論的。如果還是跟以前一樣,沒有任何改變,終將被時代淘汰。創新將是我們生存壯大的一劑良藥。

就如德魯克所言,我們需要一個企業家社會。作爲企業而言,我們也需要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公司,每個人都把自己作爲公司的主人,主動創新,把自己作爲公司創新實踐的開創者,我們把創新作爲工作中常用的工具,纔會讓公司具備長久的活力和競爭力。

企業家讀後感 篇2

在公司組織的讀書活動中,我拜讀了《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受益匪淺。作者彼得。德魯克,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稱爲“大師中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本書系統的講解了創新與企業以及企業家之間的關係,主要分爲三部分:創新實踐、企業家精神的實踐以及企業家戰略。

印象最爲深刻的一點是,要進行有目的的創新。我一直認爲,創新很難,是那些智商超羣、絕頂聰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創新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在本書中講到,創新是可以學習、可以複製的;有目的的創新,可以減少90%的風險。

創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裝車間總拼工位,我們採用ABB的GateFrame技術在同一工位實現褒迪、歐勝兩大系列產品,地板定位採用電磁鐵和PLP系統適應不同長度、不同底盤狀態的車型需求,能滿足不同軸距、低中高頂100多個車型的混線生產需求。這一創新來源於車型種類多,軸距複雜這一問題,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進行了創新,這就是有目的的創新。

此外,書中也對創新機遇的來源做了系統講解:意外事件、不協調的事件、程序需要、產業和市場結構、人口統計數據、認知的變化、新知識。

創新有了,但是,只有創新不行,必須還要有創新的管理。這就是所謂的孤芳自賞是沒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業,上了三板,可是沒有效益,股票從很高的價格跌到停板,爲什麼,就是由於這些企業,只有科學家技術員,沒有企業家管理。

書中第二部分集中闡述了企業家管理獨特的政策、措施、組織結構、人事安排和財務預算。真正的企業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業精神也能傳承下去,自動持續創新。

我理解爲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傳承,組織機構延續。企業家精神是創新實踐的精神,即作爲一個管理者,無論你管理的是上萬名員工還是幾名員工,要從商業角度出發,從社會問題出發,制定出適合自己部門的制度,形成適合自身團隊的氛圍,並傳承發展下去。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歐勝新車型的調試和國六項目的開發,並通過以下三項措施保障項目順利開展:

1、制定嚴謹的工作計劃,設定明確的工作目標,成果可視化。

2、學習多元化知識,多交流多培訓,有目的的創新應用於現場生產。

3、針對人員年輕有活力的特點,打造一支敢拼、敢闖、有活力的。團隊。

創新的路上,我們要做的努力還有很多,但我們會始終堅持以顧客爲中心,以市場爲導向的原則持續創新,解決現場質量及工藝問題。爲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車企業做出貢獻。

企業家讀後感 篇3

他的傳奇經歷值得我們思考,曾經年輕時的迷茫,出家化緣的年代,在成就光環的照耀下,吸引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企業家精神,“敬天愛人,自利利人”的哲學。尤其“那句要努力奮鬥到老天爺都看不下去出手相助的那一刻”,如此團隊不凝聚都不行,業務不好纔怪。

中國明代民間思想家呂新吾在《呻吟語》中把人的資質劃分爲三種:第一等深沉厚重,第二等磊落豪雄,第三種聰明才辯。稻盛和夫十分贊同這個劃分,認爲“居於人上的領導者需要的不是才能和雄辯,而是以明確哲學爲基礎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謙虛內省之心、克己之心、尊崇正義的勇氣,或者不斷磨礪自己的慈悲之心”。

最近辭職後,一直在走訪企業家朋友們,發現大家的處境都很難,很多人都在尋求轉行,傳統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都在尋找投機快錢的生意,尤其金融業。廣西考察之行,發現很多人開始從事業脫身出來,開始投身金融業了,加盟金融交易所,招兵買馬,儘快開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沉不住氣,想賺快錢,發展會員制的金融交易所,但雖然不太成熟,但全國已經佈局了幾百家交易所了,我很擔心,這樣的交易所,會帶來更大的危機,老百姓的錢拿來投機,最終如稻盛和夫所言,中國的製造業也是剛剛起步,如果現階段就這麼快大規模的轉型到金融業,可時過早。日本的經驗教訓要吸取,否則只會重蹈覆轍,導致更大的泡沫。

談中國的質量問題、質量危機,我想說的是必須建立非常嚴格的法律制度來加強監管,這非常重要,崇高的道德倫理的缺失,不擇手段的去掘金,失去了經營者最起碼必須要有一個道德底線。無論是產品的質量問題,還是企業的經營出現一些醜聞等都成爲必然,最終的根源在於沒有約束爲住自己的心靈。今天在新聞聯播上宣傳,上海有個公司發明了處理飯店倒掉油的設備,說流到地溝的油已經被分解,地溝油無法再被提取了,政府支持,輿論好評,但我覺得這很諷刺,假如通過利益合作,在地溝油排到地溝前就偷偷收集了,然後仍然可以繼續製造了,根源在於人內心的道德底線已經喪失,沒有建立嚴格的法律制度監管。

見多了或經歷了改革開放富裕的事實,很多人將成功定格在追求奢華生活,好車,好房,甚至糜爛的富貴生活,再也無法過那種平淡恬靜的清苦日子,於是浮躁和慾望的膨脹,徹底讓道德淪陷,一切爲了金錢,但失去的是:

一份幸福,快樂,安全,健康和內心的平靜……

“爲人民服務”不是一個口號,應該成爲信仰,堅信,服務中才能體現價值,活的才更有意義。

企業家讀後感 篇4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讀書單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評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認的大事經典之作,尤其是對於創新創業領域的同學說,實乃入門必讀之書。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這本書看完了。

如果讓我評價,僅從第一遍的閱讀感受說,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穫,但談不上過癮。與閱讀《智能時代》、《運營之光》、《把時間當朋友》相比,它給我帶的驚喜並不多,那種我期待的電光火石、茅塞頓開的觀點似乎少了些,而且內容的理解上也比較晦澀。

我想,這可能是自己的現實工作中還未經歷過書裏所說的那些觀點,也或者是大多數經典的書籍僅僅在讀一遍的情況下是很難領會到它的精髓。

但之所以被那麼多人評爲經典,必有其經典之處,所以後續我仍然會多讀多理解幾遍。

就目前讀完的感受說,有幾點對我啓示很大。

其一,《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讓我明白了創新的含義,之前總是聽到各種各樣的創新理論,比如顛覆式創新,微創新等等,但從沒有具體思考過,什麼是創新,我們應該如何去界定創新。

日常生活裏,我們聽到創新的第一反應是高科技,或者是將創新與創意、好點子聯繫在一起,也或者是人們開創了一項新的生意也被稱爲創新,這些觀點是不完整的。

書裏給出的觀點比較全面,一種定義是指,將資從產出和生產力較低的領域轉移到生產力及產出較高領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創新,比如麥當勞並沒有發明任何新東西,任何一家不錯的美國餐廳早就開始生產它所供應的最終產品了。

但是憑藉的應用管理方式的創新,他們將產品標準化,設計製作流程和工具,並基於工作流程設定標準,基於標準培訓人員,麥當勞大幅度的提高了資的產出,這是從供給端定義的創新;

另外一種定義是指,創新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爲客戶創造了新的價值和滿意度,甚至創造了新的客戶,這是從需求端定義的。

基於以上的定義,創新主要分爲三個類別,產品的創新--即產品或服務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及製造產品與服務,並且將他們推向市場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與活動的創新、社會創新---即市場、消費者行爲和價值的創新。

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的定義,創新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無比重要的企業增長、社會進步的動力。

於是,我在想,創新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發現創新的?有了這些我們應該如何將這些創新落地到企業真正增長的業務?

這也是我從本書中得到的第二個啓示。

我們之所以有機會創新,之所以有機會創業,不是憑空捏造無端想出的,其本質是在於變化,是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是國家政策、人口規模、消費趨勢、新技術等等的變化。

正是有了這些變化,纔給了企業創新的機會,讓察覺到變化的企業在巨頭還未察覺或已經察覺但並未行動時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長,成爲下一個巨頭。

所以說,當公司以同樣的產品滿足同樣的客戶羣體,但每年的收益卻每況愈下,不是的產品不夠好,很可能是客戶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

因此我們要有重視變化、擁抱變化的意識,(fsir)這一點我自認爲做的還不錯,這幾年的折騰,也從內心真正意識到擁抱變化的重要,不再視變化爲威脅和恐懼。

那麼關鍵問題了,在擁有重視變化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如發現、尋找變化呢?進而給我們創新提供條,讓公司的業務能彎道超車。

書中給出了部分答案,書裏認爲,創新的一半自於七個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協調事

3、程序需要的創新

4、產業或市場結構的變化

5、人口統計

6、認知的、意義及情緒上的變化

7、新知識

相信作者已經總結的比較完整了,我們從需要關注着七個方面,從他們的的變化中去發現創新的機會,然後重視市場和客戶的需求,以市場爲導向去落地創新的方案。

但我認爲,真正在落地時仍然困難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鑑別這些變化的,什麼樣的差異在你看就是書本里說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還能引起你的重視?

或者說,我們應該重視怎樣的變化,變化到什麼程度?它的標準是什麼?我想,這很難有標準,只能是憑藉個人的經驗和商業感覺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創業也好,管理也好,他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都沒有標準答案,只能邊走邊想,並且實踐尤爲重要。

另外,書裏的另一處觀點對我啓發很深,或者說打開了另外的思考維度。

我一直認爲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領導者,不論是銷售部門、運營部門、技術部門,他們所具備的核心能力是洞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就是說,這名管理者能夠根據當下團隊的現狀、市場現狀、產品現狀、以及短期和長期的目標發現當下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協調資去解決這個問題。

並總能在不同階段發現並解決困擾當下的問題,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審時度勢,找到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它。

但這本書給出的觀點除了發現並解決問題外,還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發現並解決問題上,還需要關注可能存在的機遇,比如書裏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協調事等。

這些機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創新的開始,這就好比是不僅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天空,發現變化並基於此創新,這是不同緯度的觀點,它對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有管理的能力,還需要有創新、戰略的能力。

企業家讀後感 篇5

近期,讀完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

我曾經看過不少有關創新方面的書籍,此書一覽,其它的書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經典的價值就在於此。

此書的邏輯十分清晰。德魯克先詳細介紹了創新機遇的七個來源,包括三個內部來源,四個外部來源;然後,德魯克闡述了在新企業、服務機構及現存企業中,如何實踐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構建良好的創新管理機制;最後,德魯克爲我們指導了實施創新的戰略方法,如孤注一擲,攻其軟肋等。

創新一詞,遍地開花。什麼人都在說,我們要創新,但是,究竟什麼是創新呢?恐怕一時半會多數人無法出口。

創新無疑意味着變化,但又不等同於變化。只有這個變化,在同等資源、同等條件下,產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樣的.投入,更多的產出。唯其如此,變化才能稱爲創新。

對於創新,還有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創新單純理解爲高科技創新。在此書中,德魯克把創新清晰地定義爲七個來源,三個內部來源:意外事件、不協調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個外部來源:產業和市場結構、人口統計數據、認知的變化及新知識(也即高科技)。可見,高科技只是創新中的一種。德魯克的理解,創新是一個經濟或社會名詞,而非科技名詞。內部創新比外部創新風險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創新在所有創新中風險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於高科技的接受時間比較長、需要形成配套產業,當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創新帶來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業也會佔據行業的龍頭地位。

關於此書,總結成幾句話。

其一,擁抱變化。可從二個方面來理解。一、變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就近看,手機行業就如此。10年前,在手機行業興起時,諾基亞成功抓住機遇,風光無限,全球市場份額在50%以上,而近幾年,特別是在iphone出世後,諾基亞敗退,江山不斷被吞噬,如今已被蘋果超越,不得不轉向wp7平臺,以圖東山再起。原因也很明瞭,客戶在得到基本的通訊功能後,更加追求手機的體驗感、個性化和智能化,這就是客戶在使用手機後產生的變化,而諾基亞沒有及時迎接變化,遲遲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導致敗退。二、主動擁抱變化。還是談手機。最近新聞,htc老闆成功登頂臺灣首富,其新增的財富,很大部分在於這幾年htc手機的蓬勃發展。我們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經推出智能手機,吸引了不少愛好者,這二年,在google發佈android平臺後,htc更是及時跟進,快速推出新版手機,成功佔領大陸和歐洲市場。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於主動擁抱變化,而不是靜靜等候,或安於現狀。

其二,形成創新的機制。企業是否鼓勵創新,有利有弊。試想,如果在一個企業內,特別鼓勵創新,那麼所有人都去搞創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沒人幹,企業肯定出現問題;而如果一個企業死守現狀,不作創新,那麼這個企業最終也會被淘汰。如何打破這個悖論?德魯克就三種企業模式:新企業、服務機構及現有企業,分別指導如何建立良好的機制,以保持企業的創新動力。對於現在企業,注意四個領域:

第一,接受創新;

第二,評估創新;

第三,構建組織架構和人員;第四,注意禁忌。

對於新企業,注意四個要求:

第一,關注市場;

第二,關注財務;

第三,建立團隊;

第四,確定創始人的角色。

對於服務機構,創新的難度相對比較大,德魯克建議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界定使命;

第二,合理表達組織目標;

第三,視情形調整目標;

第四,重視機遇。如果企業能按照德魯克的建議去實施創新機制,相信成功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戰略。

創新思路的挖掘和創新機制的形成,是一種戰術,但是要真正把創新搬上市場,企業必須要有戰略。德魯克在書中的第三部分,詳細介紹了企業的創新戰略。比如,孤注一擲,就是將所有資源導向一個方向,全力以赴,以佔據行業領頭羊爲目標;攻其軟肋,就是重視行業領導者忽視的成功或失敗的機遇,在對手麻痹大意的之時大力發展,最終取而代之;生態利基,則適合小企業,目標是在行業領導者不肖一顧或不能兼顧的小衆市場中有所作爲,持續發展;改變價值和特徵,則從價格、客戶現時狀況及客戶價值等方面,由表及裏,滿足客戶深層次的需求。

創新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作爲一個創業者,德魯克的這本書可謂適如其時,如一口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企業家讀後感 篇6

之前瞭解彼得德魯克是從閱讀《跟德魯克學領導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開始的,這本書我反覆閱讀,領會了部分意思,就感覺受益匪淺,運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從去年聽過徐紀罡老師講授的《企業創新管理》課程後,就一直在思考創新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略有收穫,但收效甚微。從拿到《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開始,我就覺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開,學習這本書,一定能讓自己有所收穫,對工作有所促進,果如其然。解決了三個問題:創新到底是什麼?怎麼樣才能創新?爲什麼要創新?

創新到底是什麼?

德魯克認爲,創新是體現企業家精神的手段,企業家從事創新活動。並且創新是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合理的工作,這意味着創新是可以學習的,是可以通過日常訓練加以實踐從而熟練掌握的。創新是企業家的標誌。這句話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創新和企業家之間的關係,我們需要創新,更需要企業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創新,去追求企業家精神。平時我們所理解的創新大多侷限於技術的創新,比如技術革命,然而彼得德魯克告訴我們創新不一定必須與技術有關,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個“實物”,也許僅僅一個創意、一個新的認知、一個獨特的商業模式就可以成爲一個創新,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要爲顧客提供新的價值和滿意度,它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也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並創造了一種新的價值。結合工作實際,我們的創新主要有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大到機制、流程制度創新,引入成熟先進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條建議、一個想法、一個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就是引進先進技術或是自身技術的優化改進,達到提升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潤的目的;產品創新就是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技術創新產品,從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怎麼樣才能創新?

如何尋找創新機遇?將創意發展爲可行的事業有何原則和禁忌?什麼樣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機構成功地孕育出企業家精神?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機構如何組織和配備人員?如何成功地將一項創新引入市場、贏得市場?讀完這本書,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裏以及如何尋找創新機遇,你就能系統化地管理創新;如果你懂得運用創新的原則,你就能使創新發展爲可行的事業。彼得德魯克在書中的創新實踐裏,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創新和創新機遇的七個來源:意外事件、不協調的事件、程序需要、產業與市場結構、人口統計數據、認知的變化和新知識。德魯克認爲,變化爲新穎且與衆不同的事物的產生提供了機會。絕大多數成功的創新都是利用變化達成的。對於認知的變化,這個與個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維習慣有很大的聯繫。德魯克說無論引起認知變化的原因爲何,它都創造了大量的創新機遇。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發現新的創新機遇,就如那句諺語——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然而我們很難確定某個認知變化是一時的流行還是永久性的變化,以及它所帶來的真正後果,因此,以認知爲基礎的創新必須從較小且非常具體的地方做起。德魯克開始時便強調,以上7個創新機會的來源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疊的地方。這種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棟建築物的七個窗戶.每個窗戶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從另一扇窗戶看到。但從窗戶正中得到的景象卻截然不同。這也正是這個篇章所帶給我們的啓示,力圖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世界,以擺脫自己的眼光、知識和理解力的侷限,去識別新的現實、變化、機遇和挑戰。

爲什麼要創新?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創新無疑是爲了應對日益激烈的行業和市場競爭。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爲了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大型企業需要將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作爲日常管理的常態,以應對變革;生活在變革時代的人們是幸運的,因爲這個時代充滿了機遇。德魯克說,應對變革的最好辦法是創造變革。我們應遵循他的教誨,並將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真正貫徹到實踐中去,積極承擔起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義務。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創新既要雷厲風行,也要久久爲功。

企業家讀後感 篇7

翻看本書扉頁的圖文以及腦海中掠過的道聽途說,初步的印象,這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帶着點親切感的農民大伯形象,同時又是一個在商業界創造了兩次巔峯神話、風靡全球、有過牢獄之災史的不平凡的企業家,至於他背後的具體故事不得而知。

細細讀來,發自內心深處的敬佩與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貧苦出生的他對知識的渴望和改變命運的自強不息、與生俱來的商業天分、不向困難低頭追根究底的探索與鑽研精神、非凡的膽識和能力、戰略性的眼光與商業智慧、天生的管理才能和經營藝術、以及他對國家、家鄉、土地和農民的廣博情懷、甚至到了73歲古來稀之年,在墜入人生低谷之時,再次進入全新的領域開啓他的第二次事業,在貧瘠的荒山上興致盎然地規劃他那宏偉的至少需要花費近十年心血纔會有所成果的創業計劃的那種堅持與執着、樂觀與豁達,至今80多歲還在爲如何進一步提高褚橙的品質問題絞盡腦汁,這種窮盡一生去直面和迎接各種問題與挑戰的精神與品質無一不深深地感染並打動着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褚時健爲自己取名的來由,也正是憑着這樣一股自強不息,堅持與執着的精神,褚時健的創業故事成爲一代神話。爲什麼別人看來棘手而他經手的事,都能成功順利的解決呢?他自己也說過,我也不是神。那究竟什麼是他的成功之道呢?而我們年輕一輩更應該從他身上學習哪些閃光的品質呢?

我覺得有兩種精神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在工作中,他有着一種決不向困難低頭,遇到問題潛心鑽研的創新突破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做糖、做煙還是做橙,他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最初在技術上都是門外漢,但是最後的事實證明,不管他做的哪一行,最終他都成爲了技術上的行家,進而成爲管理上的行家,而這背後是因爲他有着一種強烈的順藤摸瓜的問題意識和應然性的思維方式,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艱辛的努力,他所追求的是“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幹好,大事小事都一樣”,所以他遇到問題不是唉聲嘆氣,而是展現出一種自信而沉着的氣質,通過親身體驗和反覆摸索試驗,尋找問題的突破口,最後跨越重重困難和問題,成爲了技術和管理的領先者。而我們在工作中又有多少人還在按部就班、墨守成規,遇到問題退而卻步、甚至埋怨推諉,找出一大堆失敗或不可行的理由,如果我們都有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沉下心來潛心鑽研,不斷突破,像他一樣身體力行的去摸索和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我們的工作局面是否會有更大的改觀,人生價值是否會有更充分地體現呢?

在生活中,面臨挫折他有一種永不言棄、主動尋求機會的堅持與執着,值得我們學習,在他的人生中有過兩次大的低谷,1959年被莫名其妙,下放農場21年之久,但絲毫沒有消沉過他的信念與意志,反而在這裏他個人的能力與才華得到了練就與施展,將糖廠扭虧爲盈提高職工待遇,傳爲一代佳話;1999年,因分配與經濟問題從亞洲煙王神壇跌入低谷,被叛無期徒刑,同年,女兒獄中自殺,承受老年喪女的悲慟;然而種種的不幸並沒有阻止他奮鬥前進的腳步,讓我印象深刻也不得不折服的是,在獄中偶然的一次品嚐冰橙竟能啓發他的二次創業方向,在服刑期間便開始用腳步在無盡的荒山上丈量果樹種植尺寸,身患多種疾病保外就醫的他有着與妻子承包2000畝荒山的雄心壯志,改造荒山野地,開始人生第二次創業,用自己近10年的努力與汗水,讓普通的橙樹在荒山野嶺中脫胎換骨,最終,褚橙風靡全國,成爲“雲南最好吃的橙子”、“中國最勵志的橙子”,他本人一舉成爲億萬富翁。這是一種怎樣的堅持與執着,最終換來的成功?他在面臨巨大挫折時,總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把跌倒當成爬起,面對重重困難,一次次通過自己的努力點燃希望之火,看到一個已然80多歲的老人,還在爲自己的事業興致勃勃的在山野之間奔走,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在經歷生活中的小小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放棄呢?

他說“任何情況下,我都要有所作爲。只要活着,就要幹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價值。”,一位老者尚且能這樣激勵自己不斷有所作爲,更何況是尚處於奮鬥中年輕一代的我們,更應該在自己人生過程中有所追求,用“褚時健”精神去不斷的激勵自己,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企業家讀後感 篇8

創新就是能夠在同行業中“趕”在前面去溝通,在同類技術中總結、對比和分析,讓優秀成果“超”額產出,大力倡導“走出去、請進來”做法。

要想趕在前邊,就要有敢爲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不能靠常規性質的思維進行處理問題,比如能從鋼筋料頭材料的節省想到對於大體量的工程,能否考慮定製專有材料,打破常規的加工尺寸,同時在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有沒有對應這一項內容的專用其他材料也可以進行升級改造,推動相關業務整體的提升,從點到線、面、乃至整個體的變化,不斷創造出優勢的產業和技術。

超額成果的利用,並不是最終的結尾,還要勇於突破,大力倡導走出去,到新的項目中去實踐,並進行評價,開展縱、橫向的應用討論,從而確定該成果的優勢和劣勢,進而突破唯我獨尊的心態,在自我對比中進行優化,不斷超越自己。

作爲企業,對於員工更要進行大力提倡,讓大家都動起來,發散性的進行思維。每位員工所在的崗位不同,思路也不一致,但是創新的思想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有奇思妙想,並且在不斷的嘗試中,讓我們的智慧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嘗試中,讓我們的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