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讀後感

《等待》讀後感1

心理學中有將一個人比喻成一個能量球的概念,當一個人心智健全,敢於表達自我,對生命充滿激情時,他的能量球是飽滿的。從西方心理學的概念來說,大部分國人的能量球都是乾癟,沒有活力的。

《等待》讀後感

書中的人物就有這樣一種特徵,沒有活力,沒有自我,他們隨着時代浮沉,逆來順受,在傳統與現代中糾纏。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特殊的年代,但就像讀嚴歌苓的《芳華》,總能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和無力。

一直在思考時代與個人之間的關係,環境塑造(shape)人,人改變環境?其實關鍵看時代的容忍性,個人的發展需要通過不斷地試錯來達到,試錯的成本有大有小,甚至會失去生命。當一個社會能夠坦然接受失敗,一個人能在失敗後繼續崛起,這就是時代的幸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的精神面貌必然是飽滿而富有激情的。

就像前幾天看《貧窮陷阱》這本書,很多的人貧窮就是因爲沒有條件試錯。試錯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有的時候會將一個家庭徹底打入深淵。很多家庭爲了追求安全感,日復一日繼續熟悉的生活,不敢改變,通過多生子女來保證未來的養老(總有一個會成才,總有一個會孝順),這種模式註定了父母會選擇將孩子“綁在”自己身邊。

等待,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但其實,美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和爭取過來的。

《等待》讀後感2

無盡地等待一個未知。在其過程中,做着毫無意義的事情,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證各種各樣的變故,欺凌壓迫,溜鬚拍馬,模仿扮演,爭吵辯解,愛慕崇拜,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這便是人生。

他們說,等待戈多寫的是戰爭時期人們的心境。哪裏。戰不戰爭,人心都是亂的。有了慾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麼,也會執着地等待。

劇中人物的思想始終混沌着,不知道時間,不知道彼此。我們呢?我們做計劃寫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細到秒,但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時間到底意味着什麼。我們又知道別人是誰嗎?根本不。以爲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過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錯了。

他們所言所行荒誕不經。事實上,你我又何嘗不是?我們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確的行爲與生活,置於廣袤的宇宙中,同樣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嘲笑他們的時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爲一部文學作品,我認爲這部劇的重點並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這部劇的每行臺詞和每個動作都是精心設計的,這些都需要更細緻的閱讀和思考。之所以說臺詞不是重點,也只是從一個宏觀理解的角度看——本來就只是兩個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說的一些茫然的話。比起臺詞來說,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營造的那種氛圍,和其展現的生活狀態——一直在等待,然而卻不知道到底在等什麼。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狀態,每個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來能帶來一個戈多。至於戈多是什麼,連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謂成功,所謂幸福,所謂夢想,所謂完滿,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義小到晚飯菜單,你說戈多是什麼,戈多就是什麼。

等等等,到底等來了什麼呢?不過一片荒蕪,而已。

《等待》讀後感3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啓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麼戈多是誰?爲什麼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並不被人所接受。但後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着戈多究竟是誰…爲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爲耽於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着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衆所周知,毛遂不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勇於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積極地推薦自己,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爲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並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裏,如果你正爲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爲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爲自己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因爲年輕經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歎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讀後感4

今天看了一篇很短的小言,《十五年等待候鳥》,似乎是不太出名的一篇小說,甚至文筆稍顯稚嫩,結構有些破碎。也許它只是作者一時心血來潮之作,但是小說往往就是這樣,或者閱讀就是這樣,你真正喜歡的,終究是與你有些共鳴,霎時間彷彿靈魂被擊中,舊事浮上心頭,彷彿那些青春年華里一起唱過的歌,那些珍愛過的舊物。

這樣的一本書,黎璃,裴尚軒,很普通的同桌相愛,他們都相識於鮮衣怒馬的少年時光,彼時,他們是優生對差生的憐憫,他們因此在自己生活的陰影下以友情的名義心安理得地糾纏十五年。

黎璃對裴尚軒的情感固然讓我動容。

那十五本帶鎖的hellokitty的日記本上唯一的一句“今年我不要喜歡裴尚軒了”,多麼傻,像曾經那個喜歡在滿滿一張稿紙上寫下他的名字,卻怕被媽媽發現,放學時悄悄銷燬的時光;像曾經那個下過很多次決心要和summer劃清界限既然他不仁我便不義最終卻還是遍體鱗傷。自己喜歡的男生對你說:“你是我的朋友,我喜歡的人你也要喜歡。”彷彿是那個夜晚,是那個聊着聊着就哭了的夜晚,你告訴我,你喜歡一個人,潛臺詞讓我不要再等你,你問我還好嗎,是的,我在qq的這頭,好不好都會強撐着。那些回憶,真叫人心酸。是不是曾經有一句話叫做,我們曾相愛,想到就心傷。那麼,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縱然離別是不可饒恕的最終結果,可是你們曾相愛,曾經那麼心安理得地說,“這是我對象!”你們會霸佔着對方那些回不去的時光。這世間最心傷的怕是單戀吧,若是表錯情,其間苦酒唯有一人嘗。

若說這部小說的結局,的的確確落了俗套,是的,它畢竟只是一部十萬字的小作品。看完之後讓我感觸良多的卻是這位讓人又愛又恨的男二,柳千仁。

他是愛慘了黎璃的呀!

第一次相見的恨,不經意間的愛,少年蠢蠢欲動的慾望,不可饒恕的罪孽,他揹負終身的十字架,不只是他曾經那樣的傷害,更是愛與逃避呵。

我猜作者是偏愛柳千仁的,他賦予了他一個完整的成長,也讓我明白,爲什麼愛。素來最不喜小說中男女彷彿命中註定般在一起,我喜歡柳千仁,就像當年喜歡《步步驚心》中的十四一樣。在重組的家庭中,明明有恨,明明是愛,卻總是逃避,又總是被吸引。這樣複雜的心情終於在一次獨處中徹底宣泄,也爲它畫上苦澀的註腳。

“爲什麼愛他?”

“因爲我只看到了他給我的溫暖”

我們曾經以爲,自己一定會遇到這世間的最好的兒郎。

卻不曾料到,也許自己只是那場相逢中的路人甲。

不是你不夠好,只是,那一刻,因緣際會,他的目光只注意了她。

《等待》讀後感5

沒有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着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人們自己親身經歷着的生活狀態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着,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着,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卻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麼,戈多真的會來麼?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麼?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着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着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

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複着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着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麼。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後感

《等待》讀後感6

我剛邁入初中,進入快節奏的生涯,時間匆匆,讓我不知所措,是的,我在等待,等待初二,初三中考。這些徘徊,使我厭倦,想淋漓盡致的狂放,想自由的休息一會兒。

我真感到有些疲憊,每天學習到晚上九點半多,每天六點半起早“值班”,這樣的起早貪黑猶如地獄般黑暗,有時一段話半小時都無法完成,我感到自己是那樣的無力。我真的害怕自己會喪失最後的一絲勇氣和信心。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幫可以結束?

我一次次看到作者對大學的渴望,一遍遍聽到作者對這“苦海”無力的呻吟,似乎也體會到自己的無知,但我肯吃苦,肯用功,知道黑暗過後,會有一片明亮,知道期待與彷徨的心情過後,就能抵達我所要去的地方。

有人說等待是辛酸的,但我會坦然地面對,會努力的學習,“學海無涯苦作舟”。或許天上能掉餡餅,或許不可能如願以償,但我依然堅信:只要着眼於最初的一小步,化整爲零,就能如願以償,我等待着這個結果的到來,爲了這個理想,我一直在努力着,等待着——

《等待》讀後感7

重讀《等待戈多》,一部不長的荒誕戲劇,卻很費腦筋。這部戲劇的魅力在於,本身就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在問,戈多是誰?他代表什麼?象徵什麼?有人求疑於作者貝克特,他很高明地繼續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戲裏說出來了。”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搜腸刮肚爲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僕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於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用這幾個人爲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着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閒、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塘、蘭桂坊、seven(怎麼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隻哈根達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着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着一隻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隻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打開折凳,波卓坐下,打開籃子,取出一隻筍雞、一塊麪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在陽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曬太陽,幸運兒在勞作。他是幸運的,因爲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頭。當流浪漢戈戈向波卓討要骨頭時,波卓說這通常是屬於幸運兒的。得到骨頭的代價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揮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運兒發表了長篇演說。很佩服作者的獨到之處,這篇上千字的演說沒有一個詞是連着的,沒有一句話是完整的。那個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邊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種拯救力量,那麼小孩無疑也是個幸運兒,但是從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夠“幸運”。在陽光下忙碌的人,即便獲得命運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現代版是,很多人爲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也非常體面,曾經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託於戈多,他們不認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麼,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爲自己找到蘿蔔。而戈戈已經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捱打,但是抱怨保護他的人;他搞不到蘿蔔,還嫌蘿蔔不好吃;他厚着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爲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夢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當耀眼的太陽照射在頭頂,都想觸手而及,讓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讓精神的勝利愉悅生命。可是,我們並不能主宰靈魂,並不能左右命運。當夢想無情破滅,我們是選擇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抑鬱寡歡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愁腸百結的經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見,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漢。他們看似是精神的獨立者,其實也會爲了一根剩骨頭低下高昂的頭。有雄心追逐夢想,就要有勇氣接受失敗。第一種人未必高貴,第二種人未必低賤,第三種人未必超脫。存在主義認爲,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不必爲了所謂的價值、意義而背上枷鎖。

戈多沒有等來,波卓瞎了眼睛,幸運兒成了啞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們找不到繩子……這就是生活!

《等待》讀後感8

前些天在報紙上讀到一篇很有哲思的好文章,我把它小心翼翼地剪下來,放在抽屜裏,實有愛不釋手讀之不厭的感覺,又怕時間久了想看時再找不到它,想來想去還是把它抄下來放到自己的裏,可隨時拜讀它,等待。

人生,充滿了等待,小時候,等待長大;長大後等待一份浪漫的愛;有了愛以後等待一個溫馨的家-----等待,給人以憧憬,給人以希望,給人以慰藉。等待,宛如一個無瑕的夢。短暫的等待,是一種焦灼;漫長的等待,是一種折磨;落空了的等待,是一種哀傷,等待,可說是一份美好的無奈。有時,我們明明是在等待什麼,卻又說不清在等待什麼。說不清的等待,往往是一種最有誘惑力的等待。

等待,可以在充實中度過,也可以在寂寞中度過,還可以在空虛中度過。等待,可以使人成爲乾涸的小溪,可以使人成爲無垠的大海。如果你是男人,但願你給與你所等待的女人是博大的浩瀚;如果你是女人,但願你給予你所等待的男人是美麗的蔚藍,等待。不要總指望在等待中發生奇蹟,這樣的等待幾近守株待兔。你若是個好兒子,就別忘了父母的等待;你若是個好丈夫,就別忘了妻子的等待;你若是個好父親就別忘了孩子的等待。只爲了這些心靈的等待,你也應該使自己成爲合格的男人。

等待,有時就像岩石,是一種頑強;有時像勁竹,是一種堅定;有時像古藤,是一種柔韌;但更像的是孕育了萬物的土地,是一種成熟。也只有真正成熟的人,才善於等待。春風,是冰河的等待;收穫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陽光,是大海的等待。你的愛情,是我的等待。讀完了這篇短文,自己很受啓發,作者的文筆立意是告誡我們,人生在等待之中而前行,我同時感到等待的本意是要去不斷地追求,如今我已走完了人生大半輩子,真的要好好給自己的心靈進行一次大掃除,由小到大,由大到老,爲已擁有的一切要加倍珍惜,爲沒做到的要去不懈努力,將來纔會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等待》讀後感9

這兩天看到報紙上說一本小冊子在被推崇——《孝心不能等待》,這天網上找來看了看,沒有太多的感動——因爲父親母親此刻正坐在客廳裏,姐姐姐夫正陪他們看電視呢,討論劇情等笑語隨時送入我的耳邊。對於我們尋常人家,孝心不能體此刻重病的時候請到最好的醫生,也不能動用很多的關係來給予他們最好的治療,當然,也不會有很多人關心我的父母,只有幾個知心朋友經常會有問候的話語。但年邁的父母,在你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向在你們旁邊,不離不棄!——的確,孝心不能等待!

注:如果我能找到自己的伴侶,一般來說我還是會選取與父母分開生活的好,但我們肯定會盡力住近一些,以便能夠盡最大可能給予父母照顧,畢竟他們年齡已經較大了(父親80,母親76,現生活都能自理)。當然,如果伴侶家中也有老人,我會同樣對待的,畢竟都是養育我們的父母。

《等待》讀後感10

自從賽繆爾,貝克特寫下《等待戈多》後,我就降臨到這個人間了。

我?問我是誰?我是戈多,沒有一個人見過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我是什麼。

我坐在街頭,看着來來往往的人,他們都在討論,討論我是什麼。是金錢?是誘惑?是名利?人們擺出一幅準備彔彔無爲的樣子。我閉上眼,爲無知的人類流淚。

十年,五十年,或許一百年。人類的未來到底是怎樣的?荒無人煙,大地是黑色的,不覺讓人感到恐怖。街頭,依舊沒變吧!只是已沒有一個人走過了,人們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現,然後給予他們東西。工作沒了,經濟站不住腳,身子瘦到如柴,也不願起身去奮鬥,去尋找真正的未來!

“不是的!你們都錯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聲的呵斥到。我驚愕的睜開眼,止住淚,飛向女孩,想告訴她些什麼。人們驚愕一會後低下頭走了。我立即停了下來,原來,人類是這般喜歡不勞而獲,我再次閉上眼,漫想這個可怕的未來。

睜開眼時也已經三天了,我驚奇的看到,人們在奮鬥了!在爲自己的人生謀幸福了!

我繼續漫想未來,城市繁華,秩序井然有序,街頭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個人的心裏,是一種信念,一個目標,是一份堅強!

未來,人類的夢想飛揚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來,我不會再聽到“戈多”這兩個字了,因爲我已經出現了。未來,在事業失色的時候,人類會自我振奮,樂觀的去面對一切。未來,在迎起大風大浪時,人類會鼓起勇氣,以捨我其誰的意氣,自創輝煌。未來,在到達山峯之極時,人類會大聲告訴任何人“事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來會是一種人倫之美,處處顯現的是積極向上的話題。

我漫想於茫茫大海,未來是份吉祥。曾經,我也只是個幻想,曾經,我也只是個虛構。如今,看驚濤拍岸,卷千層雪。歷史的漫想見證未來的憧憬。

我漫想,未來,是靠奮鬥與不認輸的精神而走過來的!是靠堅不可摧的信念挺過來的!未來,是和諧與竟爭共同牽手的協議書!

我睜開雙眼,笑意茲生。漸漸消失在空氣中,散下漫想於未來的信念,存儲於每個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