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範文3篇

【導語】錢鍾書的《圍城》不僅爲我們塑造了李梅亭、高鬆年、周經理、范小姐等聊聊勾勒幾筆卻深入人心的漫畫式人物,更有方鴻漸和孫嘉柔那樣別具一格的主人公。以下是小編爲你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閱讀。

《圍城》讀後感範文3篇

《圍城》讀後感(一)

看完了《圍城》,感受頗深。曾經看到過某本書上將《圍城》列爲中學生必讀的課外書。我認爲不太合適,並不是圍城有多麼高深難解,而是書裏某些內容閱讀時需要社會閱歷,人生歷程。高中生能讀懂裏面詼諧的語句,巧妙的比喻,辛辣的諷刺。但不一定能讀懂裏面的人,人的心以及人的心裏感受。

《圍城》並不深奧,是的,它的情節並不複雜,人物也不多,篇幅在長篇小說中也不算太長。但是那數十個人物的性格卻在寸土寸金的字裏行間裏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例如寫小人,小人物的表現無不是無恥,奸詐,虛僞,氣量狹小。錢鍾書筆下的小人,各自有各自的小人法。李梅亭的小人,就跟高年鬆的小人不一樣。

初讀《圍城》的那一次的心裏感受也是這篇小說跟我以前讀過的小說相異。它並沒有去塑造一個正面的形象或者是去讚美它。裏面絕大大多數人物,尤其是首要人物錢老都不遺餘力的去譏諷,嘲諷,奚落。以至於有部分人看完《圍城》後會說寫方鴻漸那樣一個人有什麼好處。或者它的好處就在於那些奚落,嘲諷,它就像一把冰冷的手術刀剖析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階層。將他們的冷漠,自私,狹隘,封閉,軟弱等等劣根性瞭解透徹展現時讀者面前。《圍城》它或許沒有我們閱讀傳統小說是對書中偉大人物,崇高情感的崇拜和感動。但是我們對書中人物的性格,命運無相異情,嘆息,鄙視,尤甚對當時國內那個時代的命運都佈滿了一種悲切和憂心,這裏的情感也是複雜和真摯的。《圍城》是一部批判的小說。錢老以他獨有的幽默和諷刺手法來寫《圍城》並沒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和嚴厲;反而能直指那個時代國內社會的病根,能夠想象《圍城》初版發行之時定讓讀者有心頭棒喝的心裏感受。

錢老學識淵博,筆力高深毋庸置疑。出色之處書中俯拾皆是。裏面引經據典之貼切,簡直妙到豪顛。古今中外之經典,全部信手拈來,卻又揮灑自如。非凡難能可貴的是錢老寫婆媳之中,妯娌之中的猜忌,彼此的鄙薄,貌合神離,搬弄是非等等這些女生作家所擅長的題材也描寫得無不入木三分那些嬉笑怒罵場合,那些拌嘴弄舌的眉眼,那些惺惺作態的情致簡直讓人心裏感受歷歷在目。這兩年有作家長篇大論的專門出書寫婆媳那些事,我隨便草草看過甚覺的那些婆媳矛盾大有拼湊和製造之感,其寫作功力和創作境地與錢老那確實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可惜現時像那樣的好作家太少。現時是個文化快餐,情感速食的年代,書中情節大起大落,情感大悲大喜,經不起咀嚼。我希望我四周的朋友或者同齡人能夠看些書,能夠看些像《圍城》那樣有部分深度和好處的好書。當你鍾情於韓劇給你帶來的眼淚或者港臺劇製造的那些爆笑,提示大家花些時間精力在某些關於嚴厲題材,站在理性角度寫出來的有深刻好處的書,那樣你的眼淚或者歡笑會顯得有價值得多。

《圍城》讀後感(二)

《圍城》是我認爲我有史以來度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它的人物性格和很鮮明,它的內容很和我的胃口(可能含有貶義,不知是否有人會罵我早熟之類的),甚至主人公方鴻漸的一些經歷和我頗有相似之處(關於這一點,我會在文章中向大家慢慢道來)。

我一開始,只是把這書當作一本普通的小說來看的,只是爲了圖個樂子,也並沒想寫什麼讀後感。於是,我迷迷糊糊地,一口氣地讀到了本書的200多頁(全書共有335頁)。這時,我十分納悶_我一般讀小說,200多頁會讀上近半個月。於是,我詫異地頓了頓,把書合了起來。

這時,我看到了本書的題目_《圍城》。我驚呆了。當時,我憑題目感覺《圍城》這本書應是寫一些抗戰時期的事情_"圍城"嗎!即八路軍把日本鬼子圍在一座孤城裏無路可逃,被迫投降一類的事。但是,內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對不上號。它倒是講了一個上海的青年,出國留學後騙來了個博士學位,回國時候和回國後發生的事情。

我不由得再次不信任地看了看書,並懷疑這書是否印錯了,是不是誤打誤撞地把一個別的作家的什麼別的著作給印過來了。但事實證明,書是對的,我是錯的!

我無奈,小憩後,繼續看下去。

我這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書看到一半,就總想知道結尾。一番內心中的激戰後,良心逐漸敗下陣來,好奇心漸漸佔了上風。以是餘便翻經至其末,以觀其後果。但,此"後果"使餘大失所望_這書的末尾不是結尾,而是什麼錢夫人寫的"附錄_記錢鍾書與《圍城》!"

我看了下去,還沒看到一半,便猛地把書合上,萬千的思緒戛然而止,學着趙辛楣罵孫柔嘉的架勢嗔道:"楊絳這個傢伙,沒事寫這個幹甚!這下可好,文章不用讀了,內容不用捉摸了,我成受害者,冤大頭了!"

但是,冤大頭還是幾乎一口氣地把這本書讀完了_它的內容太精彩了!

從那次經歷後,我終於明白了這大學生的平常生活和豔遇等事件與"圍城"二字有什麼關係。不過,在說"圍城"二字之前,還是先來說說這本書,這對理解有好處。

作者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這書寫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許正是這樣,作者才寫出了本書。

其實,"圍城"所講述的正是主人公方鴻漸(即作者本人)身陷"圍城"的情況。楊絳在寫"錢鍾書與《圍城》"時,曾提到了"方鴻漸結婚後處境如身陷圍城"。

的確,方鴻漸在訂婚前,甚至是婚前,和孫柔嘉的關係還算比較好(不能說是十分親密_也許柔嘉說的沒錯,鴻漸根本就沒真正愛過她)。但婚後二人動不動就吵嘴,甚至大打出手,柔嘉也開始吃了她以前說過不會吃的"陳醋"(即蘇文紈與唐曉芙)。而且,用人李媽,柔嘉的阿姨,鴻漸家的兩個弟媳和一些其他的人也唯恐天下不亂,幫他們添油加醋。但在最後的爭吵後,二人都以深刻反省,他們雖不可能永遠不吵嘴,但我衷心希望他們能夠有所收斂,使身陷得狀況好轉一些。

但我認爲,主人公身陷圍城的狀態並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了的,也不光單是這一點就造就得了的。

例如,在衆人初到三閭大學時,才知道自己受到了校長高鬆年的"欺騙",也許這個騙局不是高鬆年刻意設下的,但這也是身不由己。但,鴻漸認爲,這是。而且,孫柔嘉也受到了那些"狗男生"的欺負。

於是,我運用我超常的聯想能力後,便想到了我自己。我小學時,我因學習成績頗受大家的好評。但,升入初中後,這一切只是"父母在誇孩子的假博士學位"罷了。

於是,我整天擔驚受怕,怕被別人恥笑。但,我的老師,家長對待我就像當時蘇文紈對方鴻漸一樣。不過,我的心裏想着玩就像方鴻漸在想唐曉芙。

我於是暗下決心:無論做每件事,都要像鴻漸最初對待唐曉芙一樣對待它們。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決心,就盡力來將它實現吧。

我也知道,任何一件事中,都有一個"孫柔嘉",不管"她"是好是壞,我們都要接受"她"。千萬不要與"她"合不來,過不去,否則,下場是會很慘的。

另外,我身邊還有一點像小說裏面的,就是緋聞鬧得很厲害。這一點是我要"批鬥"的。

《圍城》讀後感(三)

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諷刺小說,在《圍城》中可謂是無處不有諷刺意味。《圍城》的文化反省層面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批判,但它不是“通過舊式知識分子形象去完成這種反省、批判,而是從‘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過對一批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實現這種反省與批判”。

一、對宗教思想的嘲諷

(一)對基督教的諷刺

基督教是世界上、傳播範圍最廣的宗教,它倡導宗教的獻身精神。“十誡”中就有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貪戀他人財物等倫理準則。在文中,鮑小姐信基督教,但她明明犯了“十誡”中之“不可姦淫”之誡。鮑小姐已訂婚,卻在船上勾引方鴻漸,併發生了性關係。作者通過方鴻漸的心理道出了“信教在鮑小姐的行爲上全沒影響。”作爲基督教徒的鮑小姐“行動不檢”,無疑是對基督教的無情諷刺。還通過方鴻漸闡述學醫者“救人的肉體”,而宗教“救人的靈魂,要人不怕死”,病人們卻怕死,逃不過一死,還找牧師和神父來送終。諷刺學醫兼信教是“藥房掌櫃帶開棺材鋪子”。“太便宜了”這四個字更爲作者對基督教的諷刺劃上着重諷刺的符號。

(二)對佛教的諷刺

作者對佛教也取幽默調侃的態度。方鴻漸等人前往三閭大學途中路過金華時,借宿在“滿是蚤蝨的歐亞大旅社”。晚上週身發癢,無法入睡。“到後來,……學我佛如來捨身喂虎的榜樣,盡那些蚤蝨去受用。……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沒給蚤蝨吃個精光,收拾殘骸剩肉還夠成個人,可是並沒有成佛”。雖是寥寥數語,卻揭示出佛教像其他宗教一樣,是睽離常識的,壓抑人性的。像太太那樣崇洋的人,起洋名字,說洋話,“享受了最新的西洋科學設備”,卻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不免滑稽可笑。

二、對傳統道德觀念的諷刺

儒家思想確實存在至今仍閃光的智慧,但也應看到它的落後、消極的.一面。《圍城》中方豚翁與方鴻漸談起婚娶之事時說:“女人唸了幾句書最難駕馭。男人非比她高一層,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方鴻漸也說過:“說女人有才學,就彷彿讚美一朵花,說它在天平上稱起來有白菜番薯的斤兩。真聰明的女人決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懶——”。通過方鴻漸的這句話點出了“女人有才便無德”、“無才便有德”。這無疑亦是傳統道德中無法產生積極作用的腐朽觀念。

三閭大學在商討制訂導師制時,李梅亭說:“中西文明國家都嚴於男女之防,師生戀愛是傷師道尊嚴的,萬萬要不得,爲防患未然起見,未結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學生的導師。”在寫汪太太拒絕高鬆年聘請她到三閭大學做事時寫了兩點理由,其一是:“她知道這是男人的世界,女權那樣發達的國家像英美,還只請男人去當上帝,只說He,不說She”。這些話指出在當時依舊風靡的“男女授受不親”、“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

方鴻漸、孫柔嘉二人婚後回家,“行禮的時候,……柔嘉直挺挺踏上毯子,毫無下拜的趨勢,鴻漸跟她並肩三鞠躬完事”。方家老太太“嫌她衣服不夠紅,不像個新娘,尤其不贊成她腳上顏色不吉利的白皮鞋”,通過這一系列的鴻漸夫婦與方家上代在文化觀念上的錯位和衝突對傳統的儒家禮制觀念進行抨擊與批判。

三、作者對傳統哲學觀念的抨擊

方鴻漸打算弄張假的文憑回去哄父親和丈人,但轉念一想“自己買張假的文憑回去哄人,豈非也成了騙子?”作者寫到這裏,筆鋒一轉:“可是——記着,方鴻漸是進過哲學系的——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柏拉圖《理想國》裏就說兵士對敵人,醫生對病人,官吏對民衆都應該哄騙。聖如孔子,還假裝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對齊宣王也撒謊裝病”。這席話,皮相地看。是針對方鴻漸的,事實上,也是對柏拉圖、孔孟這些哲學聖人的嘲諷。作者還通過了趙辛楣的嘴說出了普通人對哲學的蔑視,“從我們幹實際工作的人的眼光看來,學哲學跟什麼都不學全沒兩樣”。作者對哲學的諷刺還通過所謂的哲學家楮慎明來進行。褚慎明通過給外國哲學家寫信恭維他們,獲得了三四十封回信,並因此得以讓一位愛才的闊官僚出資出洋“深造”。歸國後得到了“哲學家”的頭銜,“但有人說他是神經病”。“哲學家”與“神經病”在此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巧妙的諷刺。作者的諷刺矛頭還指向哲學的基本觀念——真理觀。鮑小姐很放蕩,只穿抹胸和貼肉短褲,於是“有人叫她‘真理’,因爲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非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爲‘局部的真理”’。在南城,李梅亭和阿福對罵,作者以畫龍點睛之筆寫道:“反正誰的嗓子高,誰的話就是真理。”這兩處的“真理”概念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但也反映出作者對中外傳統的哲學真理觀的懷疑和批判意識。

四、對傳統學術的批判

作者在文中寫方鴻漸在國外“由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時,又進一步寫道,“學國文的人出洋‘深造’,聽來有些滑稽。事實上,惟有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外國留學不可。因爲一切其他科目像數學、物理、哲學、心理、經濟、法律等等都是從外國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把國文比作“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這便是對傳統文學的的諷刺。豚翁讓兒子方鴻漸看一些《問字堂集》、《癸巳類稿》、《七經樓集》、《談瀛錄》之類的書,蒐集演講材料。“鴻漸一下午看得津津有味,識見大長,明白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中國人的心位置正中,西洋人的心位置偏左通過方鴻漸大長的見識的荒謬,指出了傳統學術中的荒誕。

作者還通過方鴻漸、蘇文紈、董斜川談詩的方式,批判了舊詩和近體詩。趙辛楣在給方鴻漸的信上落上董斜川想出來的“鴻漸同情兄”,方鴻漸看後“疑團百出”,與趙辛楣見面後方知是“同跟一個先生唸書的叫‘同師兄弟’,同一個學校叫‘同學’,同有一個情人的該叫‘同情”’。董斜川的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又爲文中對傳統文化的諷刺施了一臂之力。

錢鍾書作爲一個對西方文學傳統和現代文化思潮有很深把握的現代作家,他對中國文學傳統給予客觀的觀照。前面所述的《圍城》中對傳統文化的種種諷刺,寫盡了20世紀30年代末的中國在文化、價值方面的斷裂、錯位、顛倒與衝突。小說展示了傳統對於現代中國自我圍困的主題,辛辣地述說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對傳統文化的諷刺中,《圍城》所着重揭示的是中國傳統的保守、頑固、強大,以及它如何浸透了社會心理的一切方面,使歷史停步不前。在《圍城》中錢鍾書把封建主義文化思想對知識者的精神腐蝕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