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2000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圍城讀後感2000

圍城讀後感篇【一】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這是我看錢鍾書先生《圍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前段時間趁着無聊打發時間就把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粗略的拜讀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認真,但是感受挺深的。這幾天因爲要準備讀書交流會,所以又把這本書再次看了一次,兩次真的會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這次我感覺自己從書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書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點。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爲這只是被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後來縱覽全文之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留洋學生,一個孤高清傲的女子,蘇文紈口中說出: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小說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爲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和他有過關係的幾個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對於鮑小姐,他失敗於無力抵抗,對於蘇小姐,他失敗於優柔寡斷,對於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於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雖然說圍城存在,但大多數感情的圍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時,他也是承認自己的失敗的,當他拿到了克萊登大學的假學位,卻不肯以假亂真,實際上就承認自己做了賊,做人還是強勢一點好。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着圍城,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無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說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現如今的社會,競爭激烈,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同學朋友之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各種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我們出生開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能做的不是隨遇而安,我們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與命運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這座圍城纔不至於是困擾我們,說不定可以變成我們的烏托邦呢!

的確,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都有“圍城”,事業,愛情,家庭,學習,生活都與這座圍城密切相關,看你自己如何取捨。人性本惡亦或是人性本善?這都交由我們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點,我覺得我們是不能改變的,就是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險惡,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單純的心。雖然很多事實證明,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自己想,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身處亂世,心亦不變”。我們現在還沒有踏入社會,還沒有真正嚐到社會的滋味。在學校裏我們也不能迷失自己,與人交往我們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誠相待。我自認爲在這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不管是誰,我覺得只要我真心真義對你,時間久了你也會一樣對我。做人這樣,做事情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做事情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去做好,去盡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務。

書中的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過洋,沒什麼理想,不善交際,一介書生,也很單純,這個故事到最後給我們呈現的無疑是個悲劇,起初,我以爲方鴻漸和蘇文紈會是一對,可惜現實很殘酷,方鴻漸不喜歡蘇文紈。這讓我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對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成了一對,他們都是很單純的,他們經常爲很瑣碎的小事爭吵,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人都不願意認輸,小氣,斤斤計較,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大家都向對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氣,一旦在一起,柴米油鹽,朝夕相處,矛盾自然爆發了,圍城心理,是人性吧,這也是這部小說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原因。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現在80後結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願的,很多都有來自親友雙方父母的因素,最後都不得而終。其實我不夠資格在這裏說到感情,畢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邊這樣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發言權,他們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錢弄得不能走到最後。

看完圍城,我總有一種很壓抑的心情,總覺得回味悠長。以後有時間一定再讀一遍,看看是否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是否可以給我其他啓發。我也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這本書,說不定可以讓正困於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圍城讀後感篇【二】

錢鍾書是中國四十年代著名的諷刺小說大家。人們把他稱爲“集作家與學者於一身”。錢鍾書1910年生於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後曾留學英國,獲副博士學位,後又留學法國,1938年歸國任大學教授,他的文學作品包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前幾天我拜讀了他的著作《圍城》。

《圍城》出版於己於1947年,隨即在社會上產生熱烈反響,並曾一度被稱爲“新《儒林外史》”。《圍城》是在一個比較寬闊的抗戰背景下,來對龐大的知識分子羣進行描繪的。小說採用西方流浪漢小說的情節結構方式,以留學歸來的方鴻漸的經歷爲主線,描寫抗戰爆發以後從上海到湖南後方的一些知識分子,並從中央探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價值,人的出路等問題。作品以寫實與象徵相結合,寫出了時代、社會的象徵。“圍城”既是實體的象徵,即抗戰環境下的中國就是一個大圍城,同時又是一個虛體的象徵,即對一類文人心城的映射。

作者“寫現代中國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這裏的“某一部分社會”指舊中國混亂荒謬的病態社會。而“某一類人物”又是指在那個社會中迷惘、落寞、卑瑣的病態知識分子,揭示他們在中西文化碰撞與國難家愁中的動搖和怯懦的基本根性。小說的主題以暴露否定病態社會爲基本前提,但又具有多重意味。“結婚好比被圍困的城堡,城裏的人想衝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作者在審視抗戰時期中國社會現實悲劇的衆生相時,也揭示了現代人所處的多層次的人生困境。小說的男主人公方鴻漸所經歷之處,無不是“圍城”——上海灘各式知識界分子的社交圈子,內地小鎮和鄉村的醜惡閉塞,三閭大學的勾心鬥角的灰色生活……都構成了一座座圍城,不僅國家、社會是如此,家庭也是一樣:方鴻漸父親處處制約兒子的行動,方老太太經常疑心別人誘騙他的兒子;後來成爲妻子的孫柔嘉柔順之下的深藏心計……家庭社會的環境使方鴻漸感到處處有圍城。方鴻漸的自身精神領域也妨礙和束縛了他衝出圍城的信心和勇氣。方鴻漸自身性格和順,看出惡劣環境而不能自拔,嘴上聰明而內心懦弱。

他與四個女性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都有瓜葛,但在愛情面前卻節節敗退。以至落入孫柔嘉的網裏,又由合到分,他一生並沒有衝出圍城,始終是一個失敗者。作者揭示了抗戰環境下的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在祖國危難之際,欲持超脫的人生態度,但卻空虛難耐,又加深了人們困於圍城之中這一人生含義。他們被困於生活的城裏,日趨腐化,不斷下沉,以至不能自拔,這就是錢鍾書寫這書的基本主題。

作者在書中的諷刺藝術相當傑出,因此被稱爲“新《儒林外史》”。他對人物隱蔽心理的發掘,對人情世態的精緻入微的觀察和表現是相當突出的。加上作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幽默技能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性格特點鮮明的知識分子形象。不學無術的褚慎明,走私發國難財的李梅亭,老奸巨滑的高鬆年,說謊到底的.韓學部委員愈……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態度是尖刻諷刺的。作者又藉助自己的深厚文學功底,編制出衆多比喻和警句,對人物進行嘲弄淋漓盡致。

《圍城》是一部以諷刺知識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爲主題的小說, 目的是力求刻畫出當時某一空間某一羣體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圍城"這兩個字, 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詞, 在某種層面上, 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採取的一些象徵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 無奈的自我欺騙, 這都是這部小說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圍城, 婚姻是圍城, 衝進去了, 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 述說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 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 由於夏志清的推崇, 不少人以錢鍾書爲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法國的西蒙·萊斯曾說:"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予中國作家的話, 只有錢鍾書才能當之無愧。"

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 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 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 這樣的性格, 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 在買假文憑之前, 他也問問良心, 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 要看‘報條’, 丈人是商人, 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 就是"說了謊話, 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 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 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 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 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 我想沒有人會反對, 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 圈"圍城"建立時, 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 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 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 買文憑時, 希望自己能夠

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 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 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 有那麼一點的良心, 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 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 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 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 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 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 真實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