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隨筆》讀後感600字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緣緣堂隨筆》讀後感6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緣緣堂隨筆》讀後感600字

最近品讀了豐子愷關於父母與兒女的幾篇小文章,深深覺得讀這些文字就如同在與朋友閒話家常,親切自然,不拘形跡,平淡而又深刻。

在《兒女》一篇中,豐子愷從父親的角度,講述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後獨居時的內心感受。“就在送走孩子的當晚,他把剩在竈間裏的很多東西都送給了別人,唯獨留下了四雙小鞋子。”留下小鞋子這一舉動,豐子愷對兒女感情的殷切和內隱,不禁使我感同身受。

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我離家之後會以怎樣的形式想念我,但我卻訝異自己也會像豐先生一樣,通過留念一些小物品去留念家人。在很多個外地求學和工作的日子裏,我都會將家中的一些小物件留在身邊,有時是和父母的合影,有時是屋子裏的一個小擺件,更多的時候只是錢包中夾着的一塊糖果,一粒瓜子,彷彿思念也要有“抓手”。

不管多大,我們都是父母臉前的小孩子。

姥姥在七十有餘的時候還會經常塞錢給媽媽,媽媽寧願將就自己也不願委屈我們,她們都是將自己最深沉的愛奉獻給了下一代,也將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承給了下一代。

天下的父母恐怕都是這樣子。

但觀察過諸多家庭的相處模式,我發現人在成年組建家庭後,給自己孩子的愛會有一大股,給父母的愛卻只有一小縷,縱使只有這一小縷,很多時候還摻雜了埋怨和不耐煩,彷彿一代一代都是這樣過來的,覺得正常的同時又有點惋惜。

什麼時候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沒有兒時那樣親密了?最後一次抱着媽媽的脖子睡,最後一次在趕集的時候拽着媽媽的衣服......都已經記不清了。什麼時候父母會見我們的臉色行事了,什麼時候我們會在離別的時候才驀然發現光陰偷走了過往的種種。

思考這其中的`原因,不過是我們身邊有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人罷了……

今天我從豐子愷筆下解讀了父母深沉的愛,但父母那深沉的愛又何必從別人那裏獲知呢?他們對你所有社交媒體賬號的關注,不過是想在你不理他們的時候悄悄看一下你在忙什麼;他們發現你居家辦公很忙很焦躁時,用手勢、表情和極低的聲音交流,不過是爲每一個突如其來的工作電話創造安靜的環境;他們向你隨時分享的家裏的花開、貓的長大、新買的衣服,也不過是想多多參與被越來越多家庭以外的事情所侵佔的時光。

我們深諳越長大,離曾經不斷環繞的家庭大樹越來越遠,遠到最終我們也成爲一棵最終被環繞的大樹。

當我們靜心思考這一切,定會是無奈的,但我們是可以做些什麼的。在工作沒那麼緊急的時候,不要把火無緣無故發到父母身上,也不要擱置每一條留言和問候,他們知道你很忙,聊天也不過幾十秒;就像父母曾經對我們的那樣,不定時的零食“投喂”一下,他們會覺得你三天前就在想他們了。

讀書有時不是要獲取什麼吧,也許是讓我們對一段關係進行反思

今晚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