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清明節吃什麼

踏着春天的節奏,4月5日(三月初三)我國又將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清明節氣,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時,氣候溫暖、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正是祭祖掃墓的日子。除此之外,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也是一個重要的養生節氣。

2015年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明稞的。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裏的棉菜(又稱鼠麴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着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羣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裏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着濃濃的親情,帶着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裏涌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里鄉親親親熱熱在一起製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暱是那麼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裏,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迴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爲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爲有名。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山東清明節吃什麼

山東清明節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清明節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清明節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山東清明節吃什麼總和一些“有趣說法”相關。

北京清明節吃什麼

北京清明節時在古時吃麥糕、環餅、冷粥等,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饊子麻花、驢打滾和麪茶等,而如今則更注重“應令嘗新”--應時應景、新鮮而有季節特色的食物。看來北京清明節吃什麼是是隨着時代季節略有變化的。

山西清明節吃什麼

寒食節,是山西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爲他充飢。後來晉文公到綿山命手下放火焚山,本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母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爲了紀念他,後人在介子推死難之日吃冷食,稱爲寒食節。漢時要禁火一個月表示紀念。三國歸晉後,寒食習俗時間爲三天。同時,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擴展到了全國各地,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共同風俗習慣。

據說山西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爲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爲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麪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看來山西清明節吃什麼是很有講究的。

浙江清明節吃什麼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餡兒有豆腐乾和着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爲主,素以豆腐青菜爲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爲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裏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裏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

四川清明節吃什麼

四川清明節吃歡喜團。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兩湖、四川盆地的部分居民清明節有吃糉子的習俗,既可以用於上墳祭祖,也可以在出遊時自己食用。

福建清明節吃什麼

閩東閩南,家家戶戶則要煮烏稔飯——將糯米用洗淨煮熟的烏稔樹葉浸泡後蒸煮而成,顏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別有一番風味。此外,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吃芥菜飯,據說可以終年不長疥瘡。這也是廣東清明節必吃的食物。 在泉州及閩南一帶清明姐還常吃潤餅菜——用麪粉等擦制烘成薄皮,再捲入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餚,葷素搭配,美味可口。溫州和潮汕人清明節還吃清明餅。

上海清明節吃什麼

上海清明節吃什麼呢?上海清明節吃什麼和江浙一帶清明節飲食差別不大。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上海清明節有吃青團、吃藕的習俗。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江南清明節吃什麼

三月江南好風光。江南清明節吃什麼呢?江南一帶清明節吃青糰子——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製成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南方、北方清明節其它飲食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還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爲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爲有名。有些地區在清明佳節還有食蛋糕、夾心餅、清明糉、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食品的習俗。

清明節吃什麼呢?筆者看來清明節吃什麼是很有講究的,而各地也略有不同。其實對於清明節吃什麼而言,更重要的是遙祭古人思來者及對健康幸福生活的祈福。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糉、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