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詩及解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詩及解釋

 王維

  獨在異鄉爲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1:

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着,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譯文2:

獨自一個人流落在外地,

每到節日的時候就十分的想念親人,

雖然很遠,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經常爬的山了,

他們身帶茱萸,就是少了我。

【詞語解釋】

茱萸:香味植物。古風俗重陽節插茱萸避災疫。

⑴ 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⑵ 憶:想念。

⑶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作者的家鄉山西祁縣就在這一帶。

⑷ 異鄉:他鄉、外鄉。

⑸ 爲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⑹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⑺ 茱萸(zhū 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8)山東兄弟: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而王維當時在華山西面的長安,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爲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熱氣而御初寒。”

【詩文賞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爲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這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一首詩。當時他的父母兄弟都在華山以東的家鄉,他獨自一人住在京都長安,常常感到孤獨和寂寞。特別是到了像中秋、重陽這樣的家家團聚的佳節,更是加倍地思念親人。這首詩就是詩人在九月九日這個重陽佳節寫的。在唐代,重陽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種叫做茱萸的香草,還要喝菊花酒,吃重陽糕。詩人遠離家鄉,舉目無親,當然沒有興致登高,他只能獨坐窗下,暗自思念:今天,家中的弟兄們都在山上登高遊樂,當他們每個人頭上都插上茱萸的時候,一定會因爲少了我這個遠在他鄉的兄弟而掛念、談論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