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韓愈賞析

《春雪》,構思新巧,是韓愈小詩中的佼佼者。其中的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爲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一起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原文】:

春雪

作者: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春雪 韓愈注音:

xīn nián dōu wèi yǒu fāng huá ,

èr yuè chū jīng jiàn cǎo yá 。

bái xuě què xián chūn sè wǎn ,

gù chuān tíng shù zuò fēi huā 。

春雪 韓愈翻譯:

新年都已來到,但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到二月,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春雪 韓愈字詞解釋:

1.新年:指農曆正月初一。

2.芳華:泛指芬芳的花朵。

3.初:剛剛。

4.驚:新奇,驚訝。

5.嫌:嫌怨;怨恨。

6.故:故意。

春雪 韓愈背景:

此詩作於元和十年(815),當時作者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對北方人來說,新年無芳華是正常的,但到過嶺南的韓愈卻覺得北方春來晚,直到二月纔有草芽長出來,作者便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創作了此詩。

春雪 韓愈賞析:

首句中“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着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的心情 。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爲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着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美好而有靈性。

此詩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獨具風采。

藝術特色

空幻、浪漫的想象翻新:一是詩人調轉筆鋒,撇置“芳華”,偏寫“白雪”,從春寒飛雪的視角,展現春色來臨的景象,翻春寒飛雪爲春色飛花。二是翻人情爲物意,期盼春意,怨春色來遲,本是人的情感,詩人卻以移情手法將人的情感賦予了無情之物,讓白雪嫌怨春色來的太遲,於是白雪頗解人情,有意地“故穿庭樹”化作飛花裝點春色。三是翻春寒冷落,心情悵惘,爲飛花送春,平添歡鬧,白雪飛花,穿庭綴樹,化春寒料峭爲春意欣然,化情懷冷漠爲意趣歡鬧。

後世評價:

1.清·朱彝尊《批韓詩》:常套語,然調卻流快。

2.清·劉公坡《學詩百法》:作詩實寫則易落板滯,空翻則自見靈動。唐詩中韓愈《春雪》一首,可謂極空翻之能事矣。”

3.近代·朱寶瑩《詩式》:此詩首句、二句從“春”字咀嚼而出,看似與雪無涉,而全爲三句、四句作勢,幾於無處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轉,備具雪意、雪景,不呆寫雪,而雪字自見,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氣相生,以視尋常斧鑿者,徒見雕斫之痕,其相去遠矣。

韓愈主要功績:

政治

在政治上,韓愈反對藩鎮割據。對於韓愈對待藩鎮割據的態度,郭預衡指出:韓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傾向是“反對藩鎮割據,而歌頌平叛的勝利;讚揚主戰派,而批評主和派”,認爲“韓愈反對藩鎮割據的堅定立場,不應因爲碑文少寫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貶低”,而且他“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還不僅表現在平定淮西的一時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裏都貫穿着這個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

文學

韓愈的主要貢獻是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爲“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爲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曆(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獨到的建樹,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學道統自居,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爲論說與記敘兩類。論說文氣勢雄渾,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記敘文則愛憎分明,抒情性強,韓文雄奇奔放,風格鮮明,語言上亦獨具特色,尤善錘鍊詞句,推陳出新,許多精闢詞語已轉爲成語,至今還應用在文學語言和人們的口語中。

教育

韓愈三進國子監做博士,擔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後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爲人師之風,廣招後學。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爲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史學

唐時人稱韓愈有史家的筆力,等到他撰寫《順宗實錄》,由於繁簡不當,敘事取捨也不恰當,深爲時人指責。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時韓愈的女婿李漢、蔣系官居顯位,諸位史臣很覺爲難。而韋處厚則另撰《順宗實錄》三卷。

個人資料: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因諡號“文”,又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中進士,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

韓愈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蘇軾稱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