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故事手抄報資料:音樂家的故事

手抄報,是指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以紙爲載體、以手抄形式發佈新聞信息的報紙,是報紙的原形,又稱手抄新聞。小編帶來的音樂家故事手抄報資料:音樂家的故事。

音樂家故事手抄報資料:音樂家的故事

音樂家的故事

在肖邦4歲那年,家裏添置了一臺鋼琴,母親常常帶着肖邦邊彈,邊唱波蘭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鋼琴上,去尋找媽媽平時給他彈奏的旋律,而母親和父親正在隔壁房間裏商店給肖邦找一位鋼琴老師呢,當他們聽到鋼琴房間裏斷斷續續傳來的琴聲,他們驚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彈琴?”肖邦的父親非常驚訝的問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們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頭找琴鍵呢,就連父親和母親進來都沒有聽見,他彈的非常專心,知道父母在一旁聽見肖邦把曲子彈完。

“孩子你真聰明”父親一把抱住了肖邦。父親在看到孩子的音樂才華以後,毫不遲疑的給他請了個鋼琴老師,對他進行了嚴格正規的演奏訓練。

老師不僅教他彈琴,還給肖邦講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家的成才故事,這樣以來,肖邦在練習上更加刻苦了。不久以後,7歲的肖邦就學會了自己作曲。

8歲的時候肖邦便登臺演出了,流水般的樂曲從一個8歲的孩子手中流淌出來,人們都驚訝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帶着他到鄉下去度假,在那裏他聽到了好多好聽的波蘭民歌,14歲那年,肖邦對波蘭民歌已經到了迷戀的狀態,他經常去鄉間收集民歌,到農田幹活聽農民們唱歌,然後把這些歌曲記錄下來。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裏。

19歲那年,肖邦以優異的成績從音樂學院畢業了,第二年,他決定到法國去尋找藝術前程,從此,他開始了大量音樂創作,這些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波蘭民族色彩。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儘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侷限於鋼琴創作。創作範圍的侷限絲毫不影響尚邦作爲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寫下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啓發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繫,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造性。

音樂家的故事

莫扎特被人們稱爲“音樂神童”。3歲起顯露音樂才能,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作曲,6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第1部歌劇。他僅僅活了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音樂作品成爲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

他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他的父親就是宮廷樂團裏的小提琴手,也就是一名作曲家。由於父親就是佚名音樂家,家裏的孩子都受到父親的培養和薰陶,在莫扎特3歲的時候,有一天,爸爸正在琴房教姐姐彈鋼琴,莫扎特搬來一個小凳子在一邊觀看,他開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以後,每當爸爸教姐姐彈琴的時候,他都在一邊聽,莫扎特的記憶力個性好,只要就是他聽過的曲子,他都記得,每當姐姐彈錯音樂的時候他都能準確的指出來。

在莫扎特的指指點點中,父親發現了兒子的天才,於就是當莫扎特4歲的時候,父親便開始教他彈琴了,莫扎特年級雖小,許多技巧複雜難度大的協奏曲他都背誦下來,還彈的很好。

4歲的小莫扎便常常向家人展示他的音樂才華,每當家人吃晚飯的時候,他都要獻上一曲給大家消遣消遣。個性就是家裏有客人來的時候,他更就是喜歡變現自我,他常常不管你允許不允許,便跑到鋼琴邊上彈了起來,凡就是聽他彈過的客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

5歲的時候,剛上一年級的小摸着特便會自我創作各種曲子了,這個城市裏的人們都明白他們家出了一個音樂小天才。

在家裏,經常有爸爸的2位朋友來練小提琴,這2個朋友就是和爸爸一齊同臺演出的小提琴手,有一天,莫扎特在聽見爸爸和朋友們在客廳裏演奏3重奏的小提琴曲,於就是他自我也拿着小提琴來到客廳,平時摸着特主要就是跟爸爸學鋼琴,爸爸教他小提琴純粹就是爲了調節。

“爸爸,我來擔任你們的第2小提琴手,行嗎?”

“不行,這個曲子你還沒有練習過”

“我能夠看着譜”

“行行,就讓我們的小天才試試吧”,在一旁的第二小提琴手發言了。

就這樣,莫扎特跟着爸爸和另一位叔叔一塊演奏了小提琴3重奏,演奏結束了,三個大人站在那裏一動不動了,大家都看着小莫扎特,爲他的才華目瞪口呆。

“天啊,你這小傢伙真就是一個天才”

莫扎特的父親發現自我的兒子的確在音樂方面具有才華,爲了讓孩子們開闊眼界,父親便帶着孩子們到外地去演出,6歲的莫扎特和姐姐一齊到維也納、荷蘭、慕尼黑等各地演奏,他們的表演獲得了觀衆熱烈的掌聲,尤其就是莫扎特的表演,聽衆經常要莫扎特加演好多曲子。

在莫扎特14歲那年,他遇到了音樂大師巴赫,巴赫十分喜歡這位音樂天才,於就是親自指導他的演奏和作曲。莫扎特一聲創作的音樂領域有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莫扎特還寫了超多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繫。

總的說來,莫扎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完美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

“音樂之父”巴赫

巴赫(1685~1750),出生於一個德國的音樂世家。不到10歲,父母雙亡,他跟長兄生活在一起。由於他從小受到濃厚的音樂薰陶,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立下誓言一定要學好音樂,要取得比前人更輝煌的成就。

他哥哥是一位宮廷樂師,但他卻堅決反對弟弟學習音樂。因爲他知道自己身在宮廷任職,也不過是一個“高級僕人”罷了,不能讓弟弟再步他的後塵。可是,早已下定決心學好音樂的弟弟卻絲毫沒有改變初衷。但是,樂譜資料從哪裏來呢?巴赫明明知道向哥借是借不到的,最終想出了一個“高招”:趁哥哥不在家裏,趕快從書櫃中“偷”出樂譜,靠着暗淡的月光抄寫下來。估計哥哥快要回來時,再放回原處。他就是這樣天天“偷”着學。

有一次,他快要抄完的時候,哥哥突然回家,他的舉動一下子被發現了。哥哥非常惱火,當即就把弟弟精心抄寫的樂譜撕個粉碎,並氣憤地重重打了他一巴掌,勒令弟弟從此不準再學音樂。巴赫並未因哥哥的再三阻撓而灰心。抄譜不成,他又想出一個妙計來。每當哥哥排練或演出時,他總是躲在角落裏偷偷看排練,回來後把排練的節目再進行模仿鑽研。

就這樣年復一年,經過努力奮鬥,巴赫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爲世界有名的偉大作曲家。他給後人留下的作品有:《勃蘭頓堡協奏曲》《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咖啡清唱劇》等等。尤其是《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世界音樂寶庫中最有價值的經典作品。

爲此,巴赫一直在音樂史上享有“音樂之父”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