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晏幾道

說起晏殊大家可能都不陌,他是北宋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官職做到了北宋當朝宰相。但是大家是否認識與他關係密切的晏幾道呢?

【晏殊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晏殊生平】

991年,晏殊出生在江西臨川,兒時就是附近有名的神童。晏殊不僅天資聰穎,異於常人,讀書還什麼的用功刻苦。1004年,江西的巡撫爲14歲的晏殊舉薦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晏殊不負衆人期望,竟中了進士。

在殿試中,晏殊的真誠與才華讓宋真宗十分讚賞,就安排了密閣深造的事情。1008年,晏殊的父親去世,回鄉守喪三年。期滿後,又被召回朝廷任職,被任命爲同判太常禮院。同年,晏殊的母親去世,晏殊請辭不成,只好繼續在朝中任職。

1027年,晏殊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還邀請了范仲淹前來教學。在教員合力之下,交到了一批有志之士。1032年,晏殊擔任參知政事,位同副宰相,因諫阻太后,被貶。在陳州、毫州當知州時,爲了對抗西夏的入侵,晏殊制定了一系列的軍政條例。上行下效之下,很快就將西夏之亂平定下來。

1042年,晏殊擔任同平章事(宋朝的宰相),後因撰修李宸妃墓誌之事,遭人彈劾,被貶知州。1055年,晏殊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51歲,諡號元獻。

【晏殊是什麼派】

晏殊字同叔,他是著名的詞人、詩人和散文家, 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進賢縣文港鎮人,官職做到了當時的宰相。晏殊與他的第七個兒子晏幾道,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爲“大晏”和“小晏”。當然晏殊最大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他的詞作上,他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那麼晏殊到底是什麼派別的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晏殊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爲進士。之後到祕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晏殊詩詞富閒雅而有情思,他的詞句主要有這幾個特點:一,感時傷別,春秋各異 。晏殊詞就題材內容來說, 未脫傳統婉約詞樊籬,即傷春悲秋、相思別離。但相同的題材,晏殊 表現出了對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其次,晏殊詞 具有文士氣。三,晏殊詞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四,內向的獨省與外向的同樂 。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詞人自己爲主人公的詞作,和詞中的主人公身上明顯寄託了詞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由此可見,晏殊的詞更多的是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並且委婉含蓄。多表達傷春悲秋,相思別離的`感慨,所以晏殊以他詞作的風格論是屬於婉約派的。值得注意的的是在晏殊的詞中沒有遊山玩水或羈旅愁苦,也沒有柳永式的純粹個人的兒女情感的情感的抒發,而是在一定範圍內隱約地表達,適可而止。晏殊也被奉爲北宋婉約詞宗師。

【晏幾道簡介】

晏幾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漢族,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晏殊和晏幾道是什麼關係】

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晏殊是晏幾道的父親,晏幾道是晏殊第七個兒子。晏幾道可以說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幾道的父親晏殊過世後,晏家的政敵方纔出來打壓。

晏幾道的生活越來越糟糕,知道不出人頭地就沒有出路後。晏幾道發奮圖強,潛心六藝,不僅學術百家,而且文才出衆。雖然晏幾道晚年過的很淒涼,但他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無不是文學史上的瑰寶。

【晏殊的故事】

晏殊字同叔,他是著名的詞人、詩人和散文家, 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是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爲“大晏”和“小晏”。他從小就是一個“神童”14歲就參加了朝廷的科舉考試,並且中了進士了。那麼關於晏殊的故事大家是否也熟知呢?

從小就是一個“神童”14歲就參加了朝廷的科舉考試,並且中了進士了。那麼關於晏殊的故事大家是否也熟知呢?

其中一個故事也就是他14隨時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14歲的晏殊被地方官以“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不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就可以做官的。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決然的參加了考試。事情也十分湊巧,科考題目居然是他以前做過的。這樣他就順利高中了,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在複試的時候,把情況如實告訴了皇帝,並且要求皇帝重新出題目。皇帝與大臣商議後,出了一道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答卷非常優秀,又得到了皇帝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