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那麼,《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的教案應該怎樣設計?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教學目標:

1、讀通詩句,理解詩句意思, 能形象感受語中描繪的景色之美。

2、熟讀成誦,感悟詩句意境,理解詩人對友人含蓄的眷戀之情。

3、感受詩句的語言美,初步學習吟誦。

教學重難點:

1、用語言形象描述詩句內容。

2、感受詩句中作者隱含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揭題解題

1、出示詩題。請看詩題,來,讀一讀。曉出 / 淨慈寺 / 送 / 林子方

2、讀了這個詩題,你從中瞭解了什麼?

(時間:曉,早上。地點:淨慈寺,在西湖邊上,是西湖歷史上四大名剎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連起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3、說詩人:好像缺了個主語,誰在送林子方?學過楊萬里的詩嗎?誰來背兩句。發現這些詩都是寫什麼的?(板書:景)

楊萬里的詩寫得好,尤其擅長寫景。因爲啊,他常常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善於從中發現別人不易察覺的美(板書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風、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寫成詩,以至於他的朋友跟他說了這樣一句玩笑話:處處山川怕見君。你看,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寫到詩裏,連它們都怕了。

過渡:現在,我們來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寫的是什麼?

二、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多人讀,(適當評價語速,節奏,押韻、音樂的美感)。

3、a.下面,請你們來讀前四個字,我來讀後三個字,一起找一找詩歌特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b.調換,我來讀前四個字,你們來讀後三個字。

c.我來讀題,你們讀詩句。

4、整體感知:剛纔,同學們反覆讀了好幾遍詩,讀得很美。

5、你讀懂了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嗎?(整理歸納爲:西湖的荷葉與荷花)

6、瞭解西湖:是啊,如果說杭州是人間天堂,那麼西湖就是天堂裏最美的一顆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師細數)。能看出這首詩寫的是哪一景嗎?(麴院風荷)

此時,詩人來到西湖,爲何不寫蘇堤春曉、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那爲何也不寫雷峯夕照、南屏晚鐘、三潭印月?

(此時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還無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開得正盛。)

7、師:詩人的視角是多麼獨特的啊!寫景,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別之處。請同學們再默默地讀一讀這首詩,你也來關注一下這些景物的特點。說說看,詩人見到的是怎樣特別的蓮葉,又是怎樣特別的荷花呢?

詩人見到的是(接天,無窮碧)的蓮葉。詩人見到的是(映日,別樣紅)的荷花。

理解詞義,別樣紅,紅得怎麼樣?(鮮豔,通透)指導朗讀,特別是“無窮”、“別樣”。指名先讀詞,再齊讀。

8、這兩句詩,是千古名句,你覺得寫得美不美?美在哪裏?

a、詩的對仗美。評價:你關注到了詩句的結構,是的,對仗使得詩歌更有節奏感。

b、詩的色彩美、視覺美(醒目,亮麗)。評價: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詞造句。c、詩的場面美(大氣磅礴的美、壯美)。評價:你很有想像力。

9、指導朗讀

10、同學們,面對這六月西湖的美景,八百多年前的楊萬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八百多年後的你想怎麼來描繪它?你又彷彿看到了什麼?

語言訓練:你看……(可以觀察圖中荷葉的顏色、形態、整體到局部、修辭運用、優美詞語、引用學過的課文語句等)

11、正是這綠葉紅花,讓詩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發出這樣的讚歎:出示前句。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飽含着作者的讚歎?是啊,遍覽山川的楊萬里只到過西湖嗎?但“畢竟”是西湖的風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蓮葉荷花嗎?但“畢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來,讀好它。

12、能背了嗎?一起來背誦這首古詩吧!

三、探究問題,體會詩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學們,當我們從這一池荷葉荷花中擡起頭來,再來讀題時,你有沒有發現新的什麼問題?(這是一首什麼詩?有送別之意嗎?有林子方嗎?)全寫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對題啊。

2、想解開這個疑問嗎?聽老師來讀讀這段文字,你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

師讀詩人與林子方的背景資料

林子方曾擔任皇帝的祕書。楊萬里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也曾一同切磋詩詞文藝,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爲知己。

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爲是仕途升遷。楊萬里雖然不這麼想,但還是尊重林子方,並寫詩相送。

此時,你能說說,詩人爲何要寫這西湖的美景來送別友人嗎?指名交流。

3、讓我們再往這首詩裏面走走。荷,被國人付予了多種的意義。(相機出示荷的含義)你認爲詩人寫荷相送,可能還想表達什麼?

荷,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語是:清白、堅貞和純潔。是佛教中神聖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

總結:是啊,西湖的這片美景在詩人的眼中,而與林子方的這份深情,在詩人的筆下。(板書:心中有情,筆下有神。)

4、來,讀好這首詩。

四、積累送別詩

送別是古詩中一種常見的題材,因爲古人交通和通訊不發達,一旦別離,再見面就很困難,有時甚至成爲永別,於是,詩人就把這種離別的情感化成了詩文,回憶一下,你能背上兩句送別詩嗎?

1、交流,評價。

2、比如現在這個環境,你覺得用哪一句詩待會兒送送老師比較合適?

五、學習吟誦

同學們讀得越來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讀得更好聽?古人吟詩搖頭晃腦、抑

揚頓挫,簡直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吟誦,古人都是先吟後寫。今天老師也簡單

地教一下大家吟誦的方法。吟誦,我們一般遵循這樣的規律:平長仄短韻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師根據這一規律,爲這首詩標好了符號,我們一起來加上手勢試着吟誦一下。

帶領吟誦多遍。

六、練習書寫(相機作爲作業)

一首好詩,不僅要理解,要會吟誦,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寫在我們的筆端。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認認真真默寫這首千古名詩。

七、作業

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比較閱讀兩首詩的異同。

板書設計:

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 筆下有神

教學反思:執教這節《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時,我遵從了從整體感知到品讀悟情,再到感情誦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教學從學生出發,在讀詩題(淨慈寺、林子方)、明題意、明詩意、品詩境、悟詩情等教學環節上都一一落實。上完這節課,我也知道了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1、課堂上教學以學生爲主體,及時調整教案,真正做到學定教。

在教學“接天蓮葉無窮碧”這句時,當我提問“蓮葉怎麼就接到天了呢?”學生都說蓮葉很多,這時我反問他們“難道是蓮葉長得很高,一直長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時,我能及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他們說蓮葉多時順勢引導他們向遠處看,你們看到了什麼?再向遠處看,看到了什麼?學生可能就會頓悟不僅蓮葉多,而且面積廣,給人一碧萬頃的感覺!

2、課堂上“寫”的落實。

整節課教學下來,學生讀了,誦了,背了,但學生卻沒能拿起筆寫一寫。語文教學要紮實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書寫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內化都離不開寫!如果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安排3---5分鐘的時間,學生或寫古詩,或將自己從這首詩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景象動筆寫下來,這樣學生的能力又會有一個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