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陶淵明古墓之謎

【人物簡介】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探索陶淵明古墓之謎

  探索陶淵明古墓之謎

陶淵明是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名著《桃花源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以及許多噲炙人口的詩詞都是千古絕唱,深深影響着後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關於陶令公的出生地和墓藏地多有爭論,11月29日,記者驚聞德安縣陶氏族羣聚居地,吳山鄉蔡河村林居社區,發現了陶淵明的墓碑,並發現了陶淵明母親孟氏的墓地、陶淵明後裔的墓羣,記者當即冒雨隨同特邀前往當地進行史料研究的九江學院全國陶淵明研究中心的專家趕到當地,進行實地考察。

近年來,關於陶淵明的出生地、墓葬地,省內外爭論頗多,但無論從歷代史書和字、詞典中,都明確指明陶淵明爲江西九江人,我市各地相繼開發出“陶淵明紀念館”、“淵明酒店”、“陶令酒”……等文化產品和旅遊項目,但星子縣和九江縣都說各自是陶淵明的故鄉,筆墨官司曠日持久,各說各有理,是非難定論。最近,在德安縣又發現了陶淵明的墓地,這消息在陶學研究界一石激起千層浪,使陶淵明故里研究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一路上,九江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九江學院陶淵明研究中心主任吳國富說:德安發現陶淵明古墓也不是沒有可能,在宋王質《慄裏譜》中記載:“君(陶淵明)生於潯陽柴桑,今德安縣楚城市是。”劉曉祥《柴桑考古辨》中介紹:古代楚城鄉,在馬回嶺東南方,和星子、德安接壤,方圓約20餘里。明代荊林裏,請荊林街,屬楚城鄉。”1938年,楚城鄉改荊林鄉,馬頭村委會駐地,距九江市約八十華里,與“九十里”大致相當。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中記載“柴桑山,在德化縣西南九十里。”《江西通志》中也考:“九江府城南九十里,有王弘岡(即王弘爲陶淵明送酒處)”。各代著書中表明陶淵明和德安之間存在聯繫,而在這之前,距離九江西南90裏範圍內尚沒有其他關於陶淵明史料研究有關的發現。

臨近吳山鄉蔡河村村口,記者看到當地人已經在村口樹起了“陶淵明故居”的牌坊,每家的大門口都懸掛着“五柳世家”或“五柳遺風”的大紅門頭。專家一行人還未下車,村民便燃起了鞭炮,敲鑼打鼓地歡迎專家們的到來。

陶輝是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陶氏宗族第58代孫,盛廣炎是德安縣科技局退休幹部、縣老科協會員,周迪人是德安縣博物館的原館長,自從當地發現了陶淵明的墓碑後,他們帶領並幫助族民進行了艱苦的數典尋根之路:上山尋墓葬,出外查家譜,上省查證據,歷時三年,行程千里,探尋陶淵明古墓之迷,發現了大量與陶淵明生平有關的證據。

故陶公潛公之墓 墓碑

發現陶淵明的墓碑純屬偶然。村民帶着專家和記者一行到了村落附近的白鶴山腳,說,2004年八月的一天,蔡河村林居社區村民陶昭岸,在他的屋後背的白鶴山上放牛,在山腳下發現一個土墩,墩的周圍,茅草叢生,但土墩上卻寸草不生。他好生奇怪,便扒開茅草尋覓,突然發現土墩前面一塊裸露地面約五寸高的`碑石。他拂去塵土,碑上立即現出“故陶公潛公之墓”的字樣。回村後,他告訴族人,大家都大喜過望,奔走相告,並立即將情況上報縣博物館,館領導當即趕到現場考察,並指出儘可能多蒐集點歷史資料。

陶輝說,陶淵明的墓碑被發現後,陶氏家族視爲珍寶,將墓碑埋在了村角的一塊荒地裏。29日,村民們將墓碑從地裏挖掘出來了,記者看到,菸灰色的墓碑居中部仍依稀可見“故陶公潛公之墓”七個大字,墓碑高65公分,寬45公分,厚10公分,石質爲花崗岩。由於年代久遠,保護不善,墓碑周圍的小字已經模糊,但仍可見文中隱含了兩個“陶”字,其中“故陶公潛之墓,十五吉時”字樣依稀可辨。

陶輝說,爲了追根溯源,他到省博物館複印了陶家宗族清光緒家譜,家譜中記載:“晉文帝元加四年公元428年淵明63歲病重,九月自作祭文,十一月病卒,十五日吉時下葬。”現在所發現的墓碑雖歷經風霜雨雪,從依稀可見的碑文中,可見家譜記載與墓碑銘文有相吻合之處。

陶學研究中心的專家羅龍炎教授說:“從墓碑上的字跡可以看清是陶公的墓碑,但由於墓碑上字跡不詳,它是陶潛公死時所立,還是後人爲紀念陶淵明而立,或其他原因而設,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陶母孟氏夫人墓地

陶輝說: 淵明母親孟氏夫人墓地也曾在陶裏衝被發現,與淵明墓僅距百米之遙。傳說淵明辭官歸故里,一直與母相依爲命,當第一故居牛眠地毀於一場大火之後,淵明便隨母遷往陶裏衝,作爲第二故居。三年後母親病逝,便葬在衝前的婆婆地。據村民回憶,1958年,所發現的陶母墓上有三棵四人合抱的大樟樹,大樹被公社賣給螢石礦,可惜陶母墓碑當時被工人鏟移,至今未找到。

陶學專家、九江學院教授羅龍炎說:墓上有大樟樹是可能的,古墓年代久遠,墓上的樹苗長大後極可能將墓包住,埋在根下。吳國富教授也指出,這是首次發現與陶母孟氏夫人墓有關的傳說,陶學專家們認爲該傳說有一定可考價值。

淵明五代後的祖先墓葬

陶姓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目前還分衝裏陶家、凹裏陶家、閘下陶家、路邊陶家,陶姓在德安有700多人,包括周圍金湖鄉等地就有1000多人。村民所指認的陶淵明墓穴周圍及淵明故居的周圍山頭,隨處可見淵明五代後的祖先墓葬。目前所發現的淵明後裔祖先墳墓有四五百座,清晰可辨的有200餘座。在村民發現孟氏夫人墓旁邊就有一座明代陶氏尚書古墓仍保護完好。記者看到,碑文上清晰記錄“故考陶公中證之墓”、“顯頁(合一字)陶公中證別號東泉,乃蒲塘陶尚德淵明九代之尚書,先祖陶均道生公已經十一代之曾孫……殞萬曆丙申年三月十三日……”等字樣。

陶學專家們看到如此清晰的明代淵明後裔墓碑,不禁精神一振,這樣羣墓出現,全國罕見,墓冢的存在和碑文的記錄完全可以證明當地與陶淵明有深厚的淵源,極具有史料和研究價值。

村民稱,墓地羣中可看到很多字跡清晰的陶淵明後代墓碑,如淵明十代孫國用之裔自唐龍朔年間由德安縣的靈龜後遷江蘇吳縣,暮年回鄉死後葬在長山靈龜石山上的墓碑;淵明長子儼之裔陶峴,在唐朝開元年間由德安長山靈龜後遷江蘇崑山,晚年墓葬靈龜故鄉的墓碑;淵明26代孫景忠三子禮宗於明正統年間遷居德化,後葬於德安長山下保堡中咀的墓碑;淵明後裔明代尚書陶中證生於加靖,卒於萬曆行業葬於德安長山石灰衝婆婆地的墓碑;淵明26代孫景順由上高遷回德安長山下堡(靈龜)安葬的墓碑;淵明26代孫景祥,景仁等,也分別從廣濟,石樑回葬德安長山下堡的墓碑……

在德安縣陶氏族羣聚居地,吳山鄉蔡河村林居社區,除了發現了陶淵明的墓碑,陶淵明母親孟氏的墓地、陶淵明後裔的墓羣,當地許多自然風貌與陶淵明的詩文、史料記載有相吻合處,11月29日,陶淵明研究中心的專家和記者們隨同陶氏後人前往實地考察。

靈龜石

吳山鄉蔡河村以前有很寬的古驛道,由大青石鋪成,通往馬回嶺,後經村村通公路工程,驛道被埋在了水泥路下面。在蔡河村級公路旁,有兩隻天然石龜,一大一小,村民在石龜上建起了“醉石亭”。專家們走近觀看,發現阪中凸起的是一塊龜形赤石,高約二米,佔地三平方,龜背平坦、光滑、烏黑,形神兼備,人在上面可坐可臥。

據傳淵明在家時常攜酒醉臥龜石上,人稱“淵明醉石”。烏龜石成了陶氏繁衍發脈的標誌。現在湖北、九江、永修、星子、南昌等地的陶氏後裔都自稱“我們是長山烏龜石來的”。烏龜石成了陶姓的名片。這塊故居羣山遍野都是恩桃(野桃樹),每逢陽春三月,這裏桃花盛開,即使近代不斷砍伐,而桃花依舊笑春風。在故居不遠的村西南半山腰,有一個天然大溶洞,俗稱“桃源洞”。洞內地勢開闊,極爲壯觀,高達數丈,深有數裏。據傳淵明少年時,在此遊玩,成年後偕友在洞內飲酒呤詩,自得其樂!如今村民勞作中也不時在洞內避雨乘涼。當地故居景觀、遺蹟、遺物栩栩如生,同淵明著作相互印證。

陶學專家,九江學院副教授王賢淼認爲,陶淵明祖先陶侃官封柴桑侯,置大量田莊,故里應該建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古驛道的發現可推論當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