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家族三代爲官 樑朝太子曾爲其編集作序

陶淵明(365—427)因爲一篇《桃花源記》而千古立名,在中國,除了文盲,是沒有人不知道這個“五柳先生”的。

陶淵明家族三代爲官 樑朝太子曾爲其編集作序

陶淵明的出身,並非某些資料所言“庶族寒門”。其家族三代爲官: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父親做過地方太守(可能是祖蔭)。如此,陶淵明屬貨真價實的貴族血統了。

陶淵明家族三代爲官 樑朝太子曾爲他編集作序

陶淵明九歲喪父,家道中落是事實,但幼年在外祖父家長大的經歷,又讓他學養修爲都高於常人。因爲他的外祖父孟嘉是當時名士,陶淵明從小耳濡目染,既學外祖父染酒,又得外祖父詩書之教。他的外祖父藏有豐富的典籍,陶淵明可謂自幼博覽羣書。沒有這樣的家庭環境,東晉還出不了影響中國隱士文化將近兩千年的大詩人。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很高。他既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鼻祖,有“田園詩人”之稱。樑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看重,愛不釋手,曾親自爲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很大;關鍵它還避免了陶淵明作品的失散。儘管這樣,陶淵明作品被社會公認,被文人欣賞,都是很後來的事情了。

陶淵明家族三代爲官 樑朝太子曾爲他編集作序

也許是祖宗把官做夠了做完了,所以陶淵明對做官沒有興趣。他青年時代也曾有一腔政治抱負,但稍挫折於現實就熄火了。中年時期,他迫於生計在叔父陶逵的介紹下做了個彭澤縣令,也因厭惡社會黑暗和官場腐敗而很快棄任。

陶淵明理想的社會、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以其詩文爲據,大致可以歸納爲:

民心純樸,仁愛厚道;

身心自由,情繫山水;

躬耕自足,樽酒常有;

王稅全免,官差絕無。

這樣的條件何處可以尋得呢?當然只有“桃花源”了。但是桃花源畢竟只是文人筆下的烏托邦,現實中難以完善的東西,就只有靠酒精來完善了。陶淵明喝酒,不說成癮,至少成癖。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陶潛(淵明)醉了,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醉了要睡覺,你走吧)他的老朋友顏延之,作了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慢慢飲來。別人在酒店消費是先簽單,後結賬;他是先付賬,後埋單。

這樣喝酒的結果,是否也會喝酒喪志?不得而知。但是,陶淵明喝壞了遺傳基因卻是真的。他的五個兒子都有智力低下的傾向,詩人喝酒後寫出了美好的.詩篇,但是代價似乎太大。

其實,今天的人,面對的社會生活遠比陶淵明時代複雜,美好的東西更美好,醜惡的東西更醜惡。生活在都市的現代人,承受的壓力更大,受到的誘惑也更大,需要委屈個人的地方也更多。而人們適應下來了,正常地、不失人格地享受着生活和工作的樂趣。從這個角度,我覺得當代人是大隱隱於市,其層次、境界、定力,是一點也不輸陶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