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陶淵明賞析

導語:《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下面是小編爲你準備的飲酒其五陶淵明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飲酒其五陶淵明賞析

飲酒其五陶淵明賞析

《飲酒》詩共二十首,據序文,知這些詩因爲都是醉後所寫,故總題曰《飲酒》。這組詩的寫作年代當在詩人四十歲之後,即在其剛剛離開彭澤令的職位歸園田隱居不久。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突出地表現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詩中著名的詩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敘說“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後半部分集中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對矛盾對立的句式爲後文的設問埋下了伏筆:結廬(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紛擾(車馬的喧鬧不正是紛擾人世的一個縮影和象徵嗎?),而我們於人境中結廬的詩人卻恰恰避開了車來馬去的`人間的喧囂。爲什麼能如此呢?這便自然引出一個帶有懸念性的設問(“問君何能爾”?),而“心遠地自偏”便道出一個富有深刻哲理意蘊的回答:心靈既遠遠地擺脫了世俗的束縛,那麼雖處喧境也和居於偏僻之地一樣。存在決定意識。一般來說,環境的偏僻幽靜方能使心境恬淡靜謐;然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意識也可對存在產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靜謐也可使喧鬧的環境變得偏僻幽靜。一千五百年前的詩人通過自身的體驗,形象地道出了這樣一個辯證的道理,這可謂由藝術通向辯證法認識論的奇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形象地寫出了“心遠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這個“見”字用得極好,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採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擡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見《昭明文選》)則大謬。蘇軾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東坡題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進一步豐富了詩人“悠然見南山”時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與還”即“結伴而歸”,詩人看到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濛濛的青靄之中,益發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歸去來兮辭》中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着詩人捨棄“以心爲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最後二句是又一對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從字面來看是說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言語來表達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莊子》而來。《莊子·齊物論》雲:“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稱,大辨不言。”《外物篇》雲:“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論》中說:“‘意’字從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進一層,則‘心遠’爲一篇之骨,‘真意’爲一篇之髓。”東方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境既閒寂,景物復佳,然非‘心遠’則不能領略其真意味。”這對全詩的精要作了極好的概括。

(選自《古詩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