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讀書故事(7篇)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1

學了《范仲淹的故事》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課文裏面講述了范仲淹從小都十分刻苦學習,他還去著名的學院求學,爲了進一步的深造。餓了就用稀粥充飽,冷了就用冷水洗臉,五年未解衣就寢。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7篇)

有一天范仲淹在吃飯的時候,一位好友來看他,還給她送了些好菜,范仲淹就說不要沒事,我吃這些西中就行了。想想自己,每天光想着吃點好吃的,真是太不應該了。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像范仲淹這樣,刻苦認真地去學習,認真對待每一天。這樣纔對得起我們的老師和我們的爸爸媽媽。我們不僅要好好學習,而且還要勤學苦幹,還要能吃苦,這樣才能成爲一名好學生。

學了《范仲淹的故事》這一課,我想了很多,我明白了——學習不是爲爸爸媽媽學的,而是爲自己學的。只有好好學習,長大考上了大學纔是自己最好的出路。我覺得范仲淹身上的精神只要能學會一點,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2

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擡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着黃光,一側鼠洞閃着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覆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羣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3

版本一(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爲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國家作爲自己的責任,發奮苦讀,有時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臉;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他壞話被貶官,由降職做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讀書、勉勵自己,每餐不吃兩種以上的葷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剛夠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版本二(原文)

,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曾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稠粥不繼,日昃再食,遂大通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貧困沒有依靠,改嫁了長山朱氏。他長大後,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動地哭着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學習,五年未曾脫過衣服睡覺。有時他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臉。他經常連頓稠粥都吃不飽,太陽偏西才吃第二頓飯。他於是博通的要義,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因此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4

北宋時期,西夏王元昊經常侵犯宋朝邊境進行挑釁。當時,名臣范仲淹擔任延州經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給范仲淹送了一封信來,范仲淹打開一看,這封信是寫給皇帝的,元昊讓范仲淹把此信轉交皇帝。此信寫得極其傲慢無理,對皇帝及宋朝極盡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沒宋朝皇帝的`尊嚴。范仲淹看完此信後,二話不說,當着送信來使的面,把信燒了,然後命人將送信來使送出邊境。但此事後來被范仲淹的政敵們知道了,他們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說“范仲淹只是邊境地區的一個官員,竟然把敵國的外交信件燒燬而不上報,所以應該將范仲淹斬首。”皇帝得此奏報,也怪罪下來,派人調查范仲淹。於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摺子替自己辯解,范仲淹在摺子裏說:“元昊的那封信,對陛下極盡辱侮,污言穢語,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須立即發兵與其交戰,這樣才能捍衛陛下及大宋朝廷的尊嚴;如果不發兵,就等於向天下人承認了元昊對陛下的侮辱,陛下因此就會顏面盡失,被天下人恥笑。但依我朝現在的條件,尚無力發動戰爭。所以,我當着對方信使的面把此信燒掉了,是在告訴元昊,也是在告訴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沒有看到你的這封帶有侮辱性質的信。所以,這只是邊官范仲淹一個受到侮辱罷了。”皇帝聽了范仲淹的解釋,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表揚了他。

范仲淹在燒信的同時,把對方對皇帝及國家的侮辱也一同燒掉了。而且,甘願自己把侮辱承擔下來,既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智慧,也是一種令人仰望的擔當精神。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5

(一)范仲淹努力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幼年時父親便病逝了,母親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姓氏,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小的時候讀書十分刻苦。儘管朱家是長山的富戶,范仲淹爲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位於山東鄒平南部)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誦讀不停。幾年後,范仲淹長大了,他決定脫離朱家,自立門戶。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衣物,帶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阻攔,毅然辭別母親,離開常山,徒步求學去了。

之後,23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四大書院之一)在當時著名教育家、應天府書院奠基人戚同文門下學習。到這樣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可以同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書籍可供閱覽,可以說學習條件非常好。

入學後,范仲淹更加刻苦了。不久,他以朱姓名字考入了進士,被任命爲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這時,他已經可以領取朝廷俸祿了。於是,她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贍養。接着,他又調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並正式恢復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從此,他開始了近四十年政治治理工作。管理政事時,他清正廉明,敢於直諫,多次直接上書皇帝。他曾在給晏殊的回信中聲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有益於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雖有殺生之禍也在所不惜。”他有一句至理名言,被廣爲傳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范仲淹教牧童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其實教育並不只存在學堂之中,生活中許多不經意的瞬間都會成爲人們傳道授教的機會。范仲淹在一次遊覽山水的時候,遇到了一羣好學的牧童,范仲淹藉機給他們上了一課,牧童們也努力爭取到了一次可以學習的機會。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遊觀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見東方已露出魚肚色,便獨自一人出門去了。順着彎曲大路,一路觀賞,山清水秀,綠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時,范仲淹見一羣牧童圍着一個扎着朝天辮的小牧童一聲不吭,不知在幹些什麼。他走上前去,只見這個扎着小辮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筆一劃地 寫着。仔細一看,原來這羣牧童正在聽小辮子講課。鞭杆作筆,大地當紙,在地下寫個“刁”字。寫好以後,還十分神氣地說:“你們知道這個字怎麼念嗎?這個字 念‘刀’,砍柴的刀……”,小辮子還沒說完,就聽身後有人說:“不對,你教錯了。”小辮子一驚,轉身一看,呆住了。

原來站在他們身後的是個穿着十分講究,氣魄非凡的官人。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聲,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辮子的肩膀,和藹地說:“你教錯了。”

小辮子見這官人滿面慈祥,這才膽大了點,辯解說:“昨天在學堂門外,我見先生就是這麼寫得,先生說是‘刀’字。”

范仲淹說道:“筆畫你沒看清,就是錯了那麼一點。”

小辮子急問:“哪一點?”范仲淹走上前去,說:“我寫給你們看。”邊說邊將小辮子的牛鞭拿過來,在地下寫着,還一邊解釋道:“一個是一撇,一個是一提。”

小辮子不服氣地說:“這兩個字不都像‘刀’字嗎?”范仲淹繼續耐心地解釋說:“看來像,仔細看就不像,關鍵就在這一筆,一個上,一個下,朝上一提是‘刁’,朝下一撇是‘刀’字。”小辮子口裏念着說:“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說:“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別看‘刀’、‘刁’二字相似,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厲害得多,弄不好,還要殺頭的。”

牧童們聽了,十分驚奇:“這麼厲害,還要殺頭?”

范仲淹說,不信,我說段故事給你們聽聽:

過去山上有座破廟,廟裏只有一位年輕的尼姑。這尼姑苦鑽學問,長得又美,十分惹人喜愛。就是一點,不守清規戒律,喜歡結交朋友。一天,他遇到一 個很有學問的窮秀才,馬上就與他成了朋友。於是窮秀才就邀請尼姑到他家作客,兩人非常要好。後來,這個尼姑就經常跑到窮秀才家去串門。日久天長,你來我 往,朝夕與共,情同手足。有時候談出興致來,竟忘了吃飯,睡覺,連五更天都不知道。他們的行爲很快就被傳出去,人們紛紛議論。不久,傳到財主呂員外的耳朵 裏,他以爲這樣的事情有傷風化,進縣衙就把小尼姑和窮秀才告了。這一狀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壓倒大堂上審問,小尼姑好像沒事一樣,冷笑不語。這 下縣太爺氣極了,命人擡上刑具。正要施刑,小尼姑趕忙說:‘不必動刑,小人招供。’衙役立刻遞過紙筆,只見小尼姑提筆寫道:‘刀刁相像,瓜爪難分,戊戍胸 中一點,齋齊足下分明。’小尼姑寫好之後放在地上。差役忙吧供詞呈上。縣太爺一看供詞,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頓減,點頭說:‘原來如此!’。便走下堂 來,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着禽獸扶起小尼姑,並向小尼姑施一大禮,送出衙門。”

說道這裏,范仲淹問牧童們:“你們想想,這是怎麼回事啊?”

牧童們都聽迷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回事。

范仲淹說:“縣太爺是有學問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學問很深。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覆大量,知道自己差點把案子斷錯了,只好向小尼姑賠禮,放回廟裏。”

牧童們齊問:“錯在哪裏呢?”

范仲淹說:“小尼姑不是說:‘齋齊組下分明嗎?足就是腳啊。”

“腳?”牧童們還是不解。

“對,就是腳。”范仲淹接着說:“原來這個尼姑是個大腳,本身卻是男子。他爲了逃避包辦婚姻,住進破廟,研讀經書。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學問, 所以往來密切。這個縣太爺十分愛才,問明情況之後,還常去向他們請教,從此,他們三人成爲了好友。你們看相形字中僅一點點區別,就有這樣大的不同,一定不 能寫錯,唸錯,一個人作學問就講‘認真’二字。”

小辮子聽到這裏,撲通朝范仲淹跪下,懇求他說:“先生,你就做我們的先生,教我們認字吧。”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異口同聲地說:“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們認字吧。”

范仲淹被這樣勤奮好學的牧童們所感動,恨不得將滿肚子的學問都教給他們,只是在此不能久住。正在猶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時候,滕子京找他來了,範仲 淹把此事簡要地向滕子京說了。滕子京一直就有創辦學校,開啓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歡這些好學的牧童們,便一口答應下來,興辦學堂。

就這樣,滕子京花錢在山上蓋了座“范仲淹書堂”,牧童從此有了先生,也有了書堂,白天放牧,晚上識字。他們時時不忘范仲淹給他們講的故事,認認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後來還成爲了國家的棟樑。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6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爲北宋名臣,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劃粥苦讀

范仲淹小時候是個貧窮的孩子,他兩歲的時候父親逝世,爲了生活,母親再嫁帶他到了朱家。朱家沒錢給范仲淹讀書,范仲淹就一個人來到一所寺院,一邊幹活,一邊苦讀,常常讀到深夜。有點兒困了,就用冷水洗臉。最讓他覺得爲難的就是每天的飯菜,不要說好吃的飯菜,就連吃飽也很不容易。因爲當時是非常寒冷的冬天,於是他天天就煮好一碗粥,等到粥被冰凍住的時候,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就着鹹菜來下肚子。

一天,一位同學來探訪范仲淹,那位同窗是官宦弟子,家中很富有。他看見范仲淹生活得那麼艱苦,學習卻那麼用功,心裏很受感動,回家告知了父親,讓父親派人給范仲淹送去好飯好菜。

過了些天,那位同學又去看望范仲淹,發現給范仲淹的飯菜放在地上原地不動,都快發黴了。於是,那位同學就責備道:“你不吃這些食物,難道你瞧不起我?”范仲淹表示歉意,說:“我當初吃粥已經吃習慣了,我怕吃了你的飯菜,吃不下這些稀粥了。”那位同學聽了范仲淹的話,對范仲淹更加欽佩了。

范仲淹就是這樣從小立志,劃粥而食,靠着這種精神,范仲淹終於成爲宋代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跟他的兒子範純仁的故事!

范仲淹他的大兒子,他把他取名叫做範純仁,中國爲人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無微不至,連取名字都是在教育小孩。中國人取名字的目的在哪?在透過這個名字給孩子期許,讓他能時時提醒自己。所以范仲淹取他兒子的名字叫純仁,期許他的孩子要能時時存着一顆仁慈之心。我們看這個「仁」字,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人,哪兩個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孩子從小知道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自然而然他就會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這個方向做。

範純仁也確確實實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因爲有一次范仲淹跟他的孩子講,我這裏有五百斗的麥子,就叫範純仁從京城幫父親把它運回江蘇老家。結果在中途當中,剛好遇到了他父親的老朋友,父親的故友,他父親的故友就把他的家庭狀況告訴了範純仁。他的父親的朋友家裏面,父母去世了,沒有錢安葬,然後還有女兒都還沒有嫁出去,生活狀況比較窘困。範純仁聽完了,馬上就把五百斗的麥子賣掉,把這些錢就拿給他這位長輩。結果錢還不夠。幫人要怎麼樣?送佛要送上西天,幫人要幫到底。所以,他當場把這個運麥子的船也賣了,錢纔夠。

結果範純仁處理完之後,就回京城見他父親,跟父親坐下來,他就開始跟父親報告,報告他在途中遇到了他的父親的故友。就講到他最後決定把五百鬥麥子賣了去幫助他,然後他就說:但是錢還不夠。范仲淹就擡起頭來跟他兒子說:那你就把船也賣了!結果他兒子說:爸爸,我已經把它賣了。所以父子同心,家道可以長久不衰,範家純是一顆仁厚之心,吃虧了嗎?沒吃虧,得了大福。

我父親給我取名字,也是給我期許,代表要把禮貌好好做好;而且要有使命感,要把禮貌像九顆太陽一樣,要把它發揚光大。這樣我們纔不辜負父親給我們取這個名字。

所以,學問要長養的,就是這顆存心、這顆仁心、這顆恭敬心。爲什麼說讀書可以變化氣質?從哪裏變?從心!

范仲淹的讀書故事7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爲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爲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竈,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竈裏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裏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着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着“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着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